去年在清迈过水灯节,傍晚刚走到河边就被呛住了。不是烟味,是那种甜腻的香茅味混着塑料燃烧的怪味,顺着河风往鼻子里钻。河岸上全是人,本地人蹲在台阶上慢悠悠地用香蕉叶包水灯,棕榈叶撕成的绳子在手里绕来绕去,烛火晃得他们眼睛亮晶晶的。
你别说,那传统水灯是真好看。竹篾编的小底座,裹着新鲜的蕉叶,边缘还压着几朵茉莉花。有个老奶奶教我折灯的时候,手指关节上全是老茧,捏着叶片的动作却轻得很。她说水灯要顺着水流走才灵验,就像把不好的运气都漂走。旁边摊位上堆着的塑料水灯却闪得刺眼,五颜六色的 LED 灯串缠在泡沫底座上,老板举着给游客演示:"不用点火,开关一按就能亮一晚上。"
半夜蹲在桥边看的时候,河里的景象有点魔幻。大部分水灯是暗黄色的烛光,顺着水流慢慢飘,像星星落在水面上。但每隔不远就会冒出来个 "异类",塑料灯壳反射着冷光,有的电池盒没封好,在水里歪歪扭扭地沉一半浮一半,灯还在顽强地闪。有个欧美游客举着手机追着拍,塑料灯撞上石头翻了,他啧了声就转身走了,根本没管那团亮闪闪的垃圾在水里打转。
第二天大清早再去河边,清洁工划着长尾船在捞东西。竹制的水灯泡得发软,轻轻一捞就散成叶瓣漂走了,可网兜里那些塑料玩意儿就麻烦了 —— 泡沫底座泡得发胀,LED 灯的电线缠在树枝上,还有没烧完的塑料蜡烛,在水里泡得黏糊糊的。船夫大叔用泰语夹杂着英语跟我抱怨,说每年这天他们都要捞到中午,河底积的塑料碎片越来越多,"鱼都不来了"。
其实当地人早就开始注意这些了。曼谷前年就搞了数字水灯节,在河边架着投影仪,游客画的水灯能投在水面上流动。我在网上看过视频,光影晃悠悠的确实好看,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就像老奶奶说的,水灯要亲手摸过、闻着香味放进水里才像样,冷冰冰的投影哪有诚心。
说起来有点扯,今年清迈还因为游客放天灯烧了市场。那些飘在天上的纸灯笼和水里的塑料灯其实差不多,都是图个热闹新鲜,没人真在乎落下的垃圾会怎么样。有个卖传统水灯的阿姨跟我叹气,说现在年轻人也爱买塑料的,嫌蕉叶做的容易坏,"可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就是要让水灯融在水里啊"。
离开前那天,我又去河边转了转。晨光里能看见水面上飘着一层细碎的塑料片,像撒了把碎玻璃。几个孩子蹲在岸边,把没被污染的水灯碎片捡起来往草丛里埋,说这样纳卡(传说里的河神)就不会生气了。风一吹过,好像真能听见水里传来哗啦哗啦的响声,不知道是水流声,还是那些沉在河底的塑料在 "说话"。
你们说这事儿怪不怪?本来是祈福的节日,最后倒成了给自然添堵。下次再去,我肯定要亲手做个蕉叶水灯,哪怕漂不远就散了,也比让塑料在水里亮一晚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