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儿巷是杭州一条不过860米的老巷,连接中山北路与延安路,如今已成网红咖啡街区,每逢节假日,这里的年轻人更是扎堆成片。
但它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南宋时陆游曾居于此,写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名句。
八百年来,老巷始终年轻,从陆游到火到排队的土家烧饼再到现在的站在门口排队的3平方米咖啡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故事。
"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陆游先生写下这首充满了人生况味的作品时,一定不会想到这首诗最终成了孩儿巷的解说词,以广告牌的形式装饰了布店弄小区,给这条名字听起来充满了青春气息的小巷增添了几分秋天的韵味。那位写下《山居杂忆》的高诵芬老太太就出生在布店弄,她的小叔叔高野侯擅长画梅,梅王阁就位于斜对面的永丰巷里。
图片/都市快报
在孩儿巷98号变成陆游纪念馆之前,我曾经在隔壁的凤起中学(现在是启正中学)读英语班,准备公共英语三级考试。那个时候,育才业余学校在晚上时段租用了凤起中学的教室,专门为自学考试的考生提供培训。校长姓王,是一个退休的小老太太,精神矍铄,声如洪钟。对待我们这些已经参加工作又来上课的学生还像对幼儿园小朋友一般,每次新开班她都要到场,千叮咛万嘱咐,要我们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按时完成作业,一边讲话,一边挥动没有三两肉的瘦胳膊来加强语气,好像完全不记得在座的诸君有些已经为人父母了。2005年,我在王校长的苦口婆心下完成了本科阶段大部分的课程,正在攻克英语这个难关,所以每个星期有三个晚上要来孩儿巷上课。
上英语课的吴老师是个比我们这些学生都要年轻的小伙子,是浙大的青年教师,土生土长的杭州人,不晓得为啥来做这个赚钱不多的兼职。他个子很高,皮肤白皙,说长得像明星也不算夸张。记得有一次他的车子停在校门口,传达室的大伯在楼下喊:吴老师,你的车子要被抄牌了!他甩开大长腿,三步并作两步冲到楼下去交涉,简直飞一般,我们这群小姐妹都看呆了。
别看他标准的偶像派样貌,教学风格则是一丝不苟的老式做派,每节课都要布置作业,让我们通过邮箱发给他,然后用红色批注改好了发还给我们。全班有20多个学生,坚持交作业的不多,但是有时候邮件回复时已是凌晨,让人非常感动。一边上班,一边准备相当于大学英语四级难度的考试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每天都要早起背单词,学习英语作文的特殊格式,那些起承转合的介词和从句尤其搞得大家头痛。
我们枯燥的学习生活里的快乐是每次上课前到学校旁边的土家烧饼店抢烧饼吃。不晓得为什么,那年冬天杭州突然风行吃这种夹了一点肉馅,放了很多孜然的饼。传说是有秘方的,关于谁家掌握了秘方的炒作使它越来越火爆。人们在寒风中排着长队,一饼难求。前一年,我才到过湘西凤凰,看到了沈从文先生别致的墓碑,也没见那里的土家族吃这种面食,完全是一阵杭儿风。吴老师也是下班了来赚外快的,所以经常和我们一样拿着一个烧饼进屋。于是乎,我们在充满了孜然味道的教室里,听吴老师用英语给我们讲朱迪·福斯特的《空中危机》。他说可以到孩儿巷的音像店租原版电影来看,对提高听力大有益处。我还真去租过几回。吃了整整一冬天的土家烧饼,“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季节,我在浙工大通过了考试。隔了几个月,我在公司附近偶遇吴老师,向他报告了这个好消息。
二十年过去了,土家烧饼早已被杭州人抛诸脑后,更别提已经成为历史的音像店了。孩儿巷成了咖啡面包一条街。自从得了全国冠军的咖啡师在这里开了店,这条小巷再次声名鹊起,一家小店接着一家小店开起来,成了网红打卡地。温州的馄饨、糯米饭和湖州的粽子、布厂月饼混合着澳白、瑰夏,还有一家铺满了银杏叶的小众书店,形成了新的商业生态。前两个月,在老房子和理发店的夹缝中间,居然开出了一家只有三平方米的咖啡店,小到只容得下一台咖啡机和胖子老板一个人,客人都没办法坐在店里。大家顶着冷风,在门口矮矮的露营布椅子上歇脚,看车来车往,摸摸不知道谁带来的柴犬,写不了千古名句,发条朋友圈也是好的。
一条老巷
八百年烟火未散
从陆游的杏花春雨到土家烧饼
再到如今的咖啡飘香
孩儿巷始终藏着杭州的热闹
你去过孩儿巷吗
你最喜欢哪家小店?
是喝到了特调咖啡
还是吃到了隐藏美食?
一起来评论区说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