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非遗美食图鉴:烟火气里的古都新名片
创始人
2025-08-29 16:43:12
0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不仅盛藏千年历史文脉,更是让人魂牵梦萦的美食天堂。从街头巷尾那碗热油泼出香气的面条,到咬开酥皮满是肉香的肉夹馍,再到饱含乡愁滋味的粗粮搅团……这些深深扎根于市井之间的特色美食,早已超越了滋味本身,成为西安人刻在骨子里的味觉基因。

近日,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举办的“品中国非遗 游古都西安——2025西安文旅媒体行”活动中,媒体团深入西安的大街小巷,开启一场舌尖上的非遗之旅,感受千年陕菜在岁月沉淀中焕发的新生命力。

李记搅团:一碗“搅动”的乡愁

说起搅团,它在陕西饮食文化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搅团这种由玉米面等粗粮制作而成的面糊,一度成为陕西农家人的主要食物来源。因其易消化、不耐饥,在关中地区被人们戏称为“哄上坡”。对许多陕西人而言,一碗朴实的搅团不仅承载着过去艰苦岁月的饮食记忆,更成了凝结乡愁的重要符号。

作为西安有名的非遗美食,李记搅团的历史可追溯到出生于1882年的第一代传承人李秀云,他十多岁时,就帮助母亲为家人制作饭食。由于当时主食多为玉米面,因此练就了娴熟的搅团制作技艺。后传与儿媳张素清,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张素清将此技艺传授给儿子李宪章,李宪章于2007年将此制作方法传与其子李博,迄今已有四代有序传承,跨越百年时光。

俗话说:“搅团要好,七十二搅;搅团要嘫,沟子拧圆。”第四代传承人李博告诉记者,搅拌是成就搅团口感的关键。在制作时,一手持擀面杖或勺子,将玉米面、荞面或小麦面粉缓缓撒入沸水中,同时用力搅拌,至少要反复搅动七十二次,有时甚至多达三百六十次,搅拌时讲究力道均匀、节奏分明,才能让面糊细腻柔滑、筋道可口。此外,稀稠的控制全凭老师傅的经验,用筷子一挑,以面糊“不断线”为佳。过程中若过稠可加热水,过稀则补面粉,灵活调整。出锅后搭配油泼辣子、香醋、蒜泥等经典调料,并加入韭菜、咸菜或酸香浆水,形成酸、辣、鲜融合的独特风味。

一碗搅团,嚼的是筋滑口感,品的是地道乡愁。常来店里的食客张先生告诉记者,“他家的搅团口感筋道、滑爽,酸汤的味道特别正宗,每次吃都感觉像回到了小时候在奶奶家的院子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农家饭的场景。”如今,李记搅团不仅是陕西小吃的代表之一,更成为一扇窗口,让来自五湖四海的食客,都能在这筋滑的口感里,品味到关中乡村最本真的传统味道。

袁记肉夹馍:百年传承的“西安味道”

走在西安的街头上,袁记肉夹馍的门店随处可见。点上一份酥脆喷香的肉夹馍,配上一碗酸辣开胃的凉皮,再加一瓶透心冰爽的冰峰汽水——这份经典的“三秦套餐”,不仅是老陕们简单的一餐一饭,也成为八方来客品味西安时最地道的风味印记。

袁记肉夹馍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创始人袁耀勋继承家族腊汁肉技艺,挑着担子走街串巷,从那时起腊汁肉夹馍便成为名噪坊间的著名小吃。第二代传人袁普善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佐料配比,正式创立了“袁记腊汁肉夹馍”的招牌。从50年代后期传于其子袁同宽,此后,又历经袁自琴和靳云云、靳阳阳两代的接力打磨与传承。百余年间,袁记肉夹馍的制作技艺在每一代传人的匠心坚守中,始终保留着浓郁的关中饮食风味,成为承载地域记忆的味觉符号。

据袁记肉夹馍联合创始人陶海翔介绍,肉夹馍的精髓全在“肉”与“馍”二字。制作腊汁肉时,选用生长周期一年左右的猪,取其新鲜五花肉,经过水洗切块后,放入过滤沉渣的陈年老汤中。这陈年老汤,是袁记肉夹馍的 “秘密武器”,历经多年沉淀,蕴含着丰富的香味。再加入含二十余种香料的料包,以 “大火烧开、中火卤煮、小火慢炖、闷汁四小时”的火候节奏精心烹制,最终成就了“肉烂形不散、肥而不腻”的口感。

白吉馍制作同样不容小觑。师傅们揉面、搓条、盘窝、擀饼,整套工序一气呵成。随后将饼坯送入高温炉膛,白吉馍逐渐变得金黄酥脆,呈现出 “钢圈虎背菊花芯” 的独特形态。刚出炉的白吉馍,外皮焦香酥脆,内里绵软可口,麦香四溢。

经常光顾的王女士对袁记肉夹馍赞不绝口:“这味道真的没的说,我从小就吃,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那个味儿。肉给得特别实在,一个馍下去,肚子就饱饱的了。”

从1985年咸阳首店开业,到如今成为拥有近500家连锁门店的老字号品牌……目前,袁记肉夹馍在保留陈汤煮肉、手工制馍等传统技法的基础上,不断丰富产品品类,让这枚承载着关中烟火气的非遗美食,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地域与全国的味觉纽带。

尚寨油泼面:藏在老碗里的关中记忆

在西安的街头巷尾,随便进一家面馆,都能看见食客端着比脸还大的老碗,埋头“吸溜吸溜”地吃着油泼面。红亮的辣子、翠绿的葱花,紧紧裹着每一根面条。而热油泼上去瞬间迸发出的那声“滋啦”——香气随之腾起,仿佛一下子钻进了鼻尖,也钻进了记忆深处。这声音、这画面、这味道,早已刻进陕西人的骨子里,成为老陕无论走到哪里都念念不忘、无可替代的家乡美味。

作为陕西人餐桌上的经典美味,油泼面的历史源远流长,几乎家家都会做,但尚寨油泼面之所以能够独树一帜,源于其脉络分明、薪火相传的百年技艺史。早在1872年,第一代传承人朱永清便在当地以手工擀面技艺闻名;第二代传承人朱志义依照关中四季温差调总结出“时令醒面法”;第三代朱顺虎专注辣椒面的选材与焙制;第四代朱涛则打破传统作坊模式,2016年辞去星级酒店总厨职位,在未央区创办首家“尚寨嫽扎咧”面馆,将现代餐饮理念融入传统操作;如今到了第五代传承人马西鹏,则致力于如何让这门老手艺跟上时代,吸引更多年轻人喜爱。

五代人的坚守,不仅延续了这门传统手艺,更活态传承了关中农耕饮食的智慧。凭着百年家族坚守的不变匠心,尚寨油泼面的价值也获得官方认可:2025年,该制作技艺正式列入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份起源于清末农家灶台的手艺,如今已从蓝田乡间走向现代都市餐桌,让更多人在热气腾腾的面条里,尝到地道又炽热的关中滋味。

在未央区“尚寨嫽扎咧”面馆内,饭点时分早已坐满了等待吃面的食客。记者透过明厨亮灶看到,师傅们揉面、擀面、煮面、泼油的整个过程被公开展示:揉面时,面团经过“三醒三揉”,在师傅的手下逐渐变得光滑筋道;擀面时,擀面杖在案板上匀速滚动,经过十六次反复擀制,一张张面皮最终被制成宽4厘米、厚2毫米的面条;煮面的大锅冒着热气,面条下锅后迅速散开,浮起时便被捞起沥干;最让人期待的泼油环节,师傅一手端着热油壶,一手扶着碗沿,热油浇上秦椒和葱花的瞬间,“滋啦”声穿透喧闹的厅堂,香气四溢。

“这面泼油时‘滋啦’一声,满屋子都是香味,这个味道跟小时候在家吃的是一个味儿!”常来面馆的西安市民王阿姨捧着大老碗,边吃边赞。她的女儿举着比脸还大的老碗笑道:“他家碗大料足,面又筋道又入味,辣子香但不烧嘴。我们全家都爱这个味儿!”

第五代传承人马西鹏告诉记者,为了让不同地方的人能吃到同样的味道,他们首创《尚寨油泼面制作技艺企业标准》,创新性地将20余道古法工序量化,形成标准化技艺体系,破解了“非遗难复制”的困境。

凭借着这份传承百年的制作技艺,尚寨油泼面曾先后拿下“中华名小吃”称号、陕西面食争霸赛“霸主”荣誉,如今又跻身市级非遗行列。“未来我们将全力守住标准化技艺的底线,让这碗非遗面香飘全国!”马西鹏表示。

陕菜文化体验博物馆:千年美味“活”起来

坐落于西安东大街的陕菜文化体验博物馆,作为西安餐饮老字号——西安饭庄旗下的文化阵地,自2021年开放以来,凭借“非遗美食展示+ 研学互动”的特色模式,让“一菜一典故、一味一传承”的理念深入人心,至今已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

步入博物馆,展陈区、研学体验区与文创展示区三大功能板块划分明晰、各具特色。记者注意到,展馆不仅以丰富的图文系统梳理了陕菜从古至今的演变历程,更创新引入5G技术、AI互动及4K全息等技术,游客可触摸互动屏观看美食典故短片,通过实物对比感受古今食器的变迁,甚至能近距离嗅辨不同食材的香气。在声光电深度融合的多功能厅中,光影流转间,仿佛穿越千年时光,真切体会陕菜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陕西这片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土地上,诞生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宫廷宴会菜单——“周八珍”。现场工作人员向媒体团介绍:“‘周八珍’包含淳熬、淳母、炮豚、炮牂、肝膋、渍、熬、捣珍八道菜肴,不仅选材丰富、工艺精湛,更体现了古人极高的烹饪水准。其中许多技艺流传至今,仍然影响着陕菜的传承与发展。”

不光陕菜历史典故听得人入迷,体验区中现场制作的特色美食,也同样牢牢抓住了众人的视线:只见面点师傅正熟练地扯着面团,在案板上反复摔打,发出“biang biang”的声音,待面条出锅入碗后,师傅将一勺烧得滚烫的热油浇在铺好辣子和香料的面上,顿时响起“滋啦”一声,香气随之飘散开来;另一边的油锅里,泡泡油糕被一一下入,逐渐晶莹透亮,表面起了一层薄薄的、布满大小气泡的酥皮。大家争先恐后品尝新鲜出炉的美食,感受着地道的陕菜风味。

如今,博物馆推出了亲子研学课程、非遗小吃制作体验、文创产品开发等多元化板块,让那些藏在菜单里的非遗美食“活”起来,成为可触摸、可感知、可传承的文化符号,使千年陕菜在当代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正如工作人员所说:“我们不仅希望人们品尝陕菜的美味,还能读懂背后的故事,让陕菜这一国潮之源,香飘得更远。”

放眼整座西安城,这些扎根市井街巷的非遗美食,正以鲜活的姿态生长蜕变,串联起西安的千年历史与当代风貌,成为烟火气里闪亮的“古都新名片”。当越来越多的食客循着这份“西安非遗美食图鉴”走进古都的街巷之间,他们终将发现:这些古老的非遗技艺,早已融入热气腾腾的日常,成为这座城市温暖而鲜活的文化印记。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刘青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河南焦作丨龙源湖畔 朝霞绮梦 ... 大象新闻记者 孟湛 杨继盈 焦作台记者 闫毅媗 王利江连日来,河南省焦作市龙源湖公园的朝霞景色美不胜...
观赛游城、清凉游升温……洪雅暑... 摄影|伍杰 当青衣江两岸的灯光与龙吟滩湿地公园的晚风交织,当复兴村的篝火与玉屏山夏日音乐会的浪漫共鸣...
“你好!中国”2025亚洲旅行... 2025年8月12日至22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主办,沈阳、长春、宁波等13个城市与携程...
营养专家推荐“秋吃坚果”,每天... 古人说“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这里的果就包括坚果,它们多在秋天成熟,是秋冬季的应季食物。...
原创 老... 大家好,我是北京的鑫雨霏霏,大家都爱叫我霏霏姐,爱美食爱旅行爱分享,请大家多多关注呦! 🌟百年仿膳...
原创 1... 10种常用料汁的经典配方,比例详细,学会了就不用下馆子 间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很多朋友都纳闷,为啥...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红色文...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旅行业以红色旅游为载体,通过影视热潮、...
第22届北京房车世界房车露营博... 第22届北京房车世界房车露营博览会暨第31届中国国际房车露营大会,将于2025年9月12日-14日,...
甘肃6天5晚跟团费用,甘南6日... 一直以来,甘肃甘南就像一颗神秘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前往探寻。那里有广袤无垠的草原,成群...
毛豆烧鸡,鸡肉嫩滑毛豆香,绝了... 江西毛豆烧鸡将鸡肉的嫩滑与毛豆的清香完美结合,经过简单烹饪,散发出浓郁的乡土风味。制作江西毛豆烧鸡,...
四川凉山:到2027年全州旅游... 中新网成都8月29日电 (汤雁 岳依桐)凉山州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29日在成都举行凉山文旅融合发展暨首...
我的日照旅行日记|日照→泰安,... 每一段旅程都有独特的温度,每一次相遇都是故事的开始。本专栏收录来自五湖四海游客的真实旅行记录,用平凡...
护照韩语翻译藏着啥讲究?旅行小... 去年闺蜜去韩国首尔追星,出发前自信满满地在网上找了个翻译模板填护照信息,结果到了仁川机场过海关,工作...
江阴忠义老街七夕开街 解锁“历... 中新网江苏新闻8月29日电(孙权 唐娟)8月29日,七夕佳节,承载江阴千年记忆与忠义精神的重点文化旅...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西藏... 中国西藏网讯 8月28日,西藏民航通航60周年座谈会在拉萨贡嘎国际机场举行,喜迎民航事业在西藏蓬勃发...
安徽计划5天纯玩超强攻略推荐,... 一直对黄山心心念念,那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的绝美风光,就像一幅幅画卷在我脑海中不断浮现。终于,我下定决...
2025年海南七仙温泉嬉水节产... 8月28日,2025年海南七仙温泉嬉水节产业招商会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神玉岛举办。作为2025年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