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关中黄土地上,吱呀开启的木门后,总有一锅咕嘟作响的臊子汤在等候。它叫臊子面,是周礼发祥地最温柔的一抹乡愁,也是陕西人千年不改的待客之道。今天,就让我们循着历史的麦香与陈醋的醇酸,端好这一碗“汤宽面劲、酸辣香薄”的人间至味。
三千年前,周文王在岐山设“臊子宴”,犒赏三军,因将肉切为小丁,称“臊子”,自此得名。唐时,臊子面随长安胡商驼铃远播丝路;明清,更成为关学书院“开笔礼”后的第一口吉食,寓“长长久久,福寿安康”。岁月更迭,岐山、扶风、凤翔三县百姓把周礼揉进面粉,把秦腔熬进老汤,代代相传,只为守住祖先的味觉密码。
臊子面的选料更是十分考究,面要用渭河两岸头道冬麦,醋须老缸发酵三百天,辣子只取立秋后第一抹红。师傅凌晨即起,炖骨汤、炒臊子、擀面条,一步也急不得。面出锅不过十分钟,汤温降至恰好入口,这分寸,便是老陕人说的“火候”。
在关中,老人做寿要端“长寿面”,媳妇过门要吃“和气面”,娃娃满月喝“开口面”。一碗臊子面,盛着生老病死,也盛着悲欢离合。无论您来自何方,只要端起这碗面,便与陕西人成了“乡党”。
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臊子面,不只是一碗面,是周秦汉唐的炊烟,是黄土高坡的风,更是老陕人敞开的家门。一口酸辣鲜香的臊子面下肚,承载的是满满的祝福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