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驰
在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游客在选购松茸。 杨 峥摄(影像中国)
新鲜采集的“见手青”牛肝菌。 杨 峥摄(影像中国)
寻味云南,不能错过的一大美食就是野生菌。野生菌,在云南被称为“菌子”。“雨季一到,诸菌皆出,空气里一片菌子气味。”这是汪曾祺离开昆明40年后仍念念不忘的味道。
云南人吃什么菌子有讲究,最朴素的认知是“越漂亮的菌子越有毒,不认识的菌子不吃”。最受喜爱的则是牛肝菌、鸡枞菌、松茸等,风靡网络的“见手青”就属于牛肝菌的一种。楚雄彝族自治州探索“包山采菌”制度,将集体山林野生菌采摘权承包给有能力采菌、护菌的人统一管理、采摘、销售,保护野生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野生菌农家乐成为村民稳定增收的渠道。
在武定县插甸镇水城村,因附近水源丰富,每到雨季,菌子齐刷刷往外冒,可却躲着人长。有的长在一层厚厚的松针下,有的藏在洼地的窝窝里。到了吃菌季,许多游客会把采来的菌子拿到村里的农家乐加工。“朱家小院”老板朱光能介绍,最火爆的时候,每月能接待游客200至300人。“我们会帮游客把能吃的菌子挑出来,然后做出一道道美食。”在水城村,11家农家乐在野生菌产季的收入共约80万元。
不同的菌子形状各异,味道也不同。要在吃食上“成就”菌子,则要找到最合适的做法和最好的搭档。
炒和烩是云南人“用筷子投票”选出的。无论是家里的餐桌、路边小店或者高档餐厅,炒菌子很常见。但不同种类的菌子做法不同。如鸡枞菌,以青椒为辅料,少油清炒后,汤汁呈乳白色,菌肉细腻,入口鲜,而后被清甜俘获;牛肝菌则需切片,配蒜及葱段,加食用油和辣椒来炒,菌片金黄,色泽诱人,油脂激发出菌香、蒜香,浓郁直入肺腑。
深褐色的干巴菌看上去又丑又不起眼,远观像块带褶皱的岩石。想吃也麻烦:干巴菌的褶皱中藏有许多泥土砂石和松毛,要一点点掰开,把菌肉挑拣出来。虽然看着奇怪,用油以青辣椒、肥瘦相间的猪肉配合炒熟后的干巴菌却十分鲜香,当地喜欢用它炒饭或者拌饭。
菌子火锅则是“奢侈”的吃法。锅里新熬的土鸡汤金黄清亮,8到10种装盘的菌子挨个下锅大火煮开。如果放了“见手青”,更需要煮够时间。若是没到时间,店家不给发筷子,大家只能眼巴巴看着。而时间一到,则是食客们的幸福时刻。先来一碗鲜味鸡汤,而后动筷:“见手青”厚实,美味牛肝菌滑嫩,竹荪一咬鲜脆……当食材足够新鲜,简单的烹饪就能做出绝佳美味。
若是没时间走入山林,那就去最大的野生菌交易市场走走。近年来,“菜市场游”是旅游打卡的新热点。在雨季,昆明市的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常被年轻游客“点名”记录。每天下午三四点钟,拉菌子的面包车一开到市场,就被一大拨人团团围住。打开后备箱的一瞬间,经验丰富的买菌人瞄准、展臂、抓牢装菌子的小筐,高喊一句:“这筐我要了!”
鲜美的野生菌令人垂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助力野生菌产业不断壮大。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新长出来的人工培育“见手青”菌盖有巴掌大小,十分肥美鲜嫩。
“要实现‘见手青自由’,进行野生菌人工培育,难点就在如何找到适宜的品种。”昆明食用菌研究所菌种与资源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刘祈猛介绍,团队在海南找到一种野生牛肝菌,历时多年研究,终于培育出人工种植“见手青”新品种。目前,与昆明食用菌研究所沟通栽培意向的公司有百余家,4家公司已达成合作且已进行栽培。
野生菌不但丰富云南人的餐桌,更成为全国各地游客争相品尝的山珍。在吃菌季,与家人和朋友围坐一桌,热气腾腾、笑语盈盈。口腔对于菌子鲜香的记忆,最终转为温暖的人生回忆。每一口菌子,都是对自然的感恩、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简单幸福的珍惜。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23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