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阳春面,作为极具代表性的传统面食,以其鲜醇清淡的独特风味征服了无数食客的味蕾。本文将深入探寻上海阳春面的奥秘,从其名称的由来、历史渊源,到在上海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食材搭配,都将一一展开。同时,还会将上海阳春面与其他地区同类面食进行对比,凸显其特色。街边小店中那一碗热气腾腾的阳春面,不仅是美味的象征,更承载着上海的城市记忆与文化底蕴,通过本文,读者将全方位领略上海阳春面的独特魅力。
上海阳春面:城市街角的质朴美味
在上海的大街小巷,隐匿着许多不起眼的街边小店,然而,正是这些小店,常常能烹制出最地道的上海味道,其中,阳春面便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种。上海阳春面,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厚的饮食文化与精湛的制作工艺,以其鲜醇清淡的风味,成为了无数上海人心中难以割舍的美食记忆。
名称溯源:平凡之中的雅致韵味
阳春面,本名 “清汤光面”,这个名字直白地描述了它的初始模样 —— 一碗仅有清汤和面条,毫无其他菜肴配料的素面。关于 “阳春面” 这一名称的由来,流传着多种有趣的说法。一种说法与历法相关,相传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和历法时,将夏历的十月定为正月,而十月又被称作小阳春,这一称谓被引用到苏州的切口里,“阳春” 便代表数字 “十”。由于当时这种面每碗售价十文钱,故而得名 “阳春面” 。另一种说法带有传奇色彩,据说乾隆皇帝南巡至淮安时,在一个面摊品尝了一碗面条,觉得清爽可口,恰逢当时正值阳春三月,便赐名该面为 “阳春面”,此后这一名称便在江南地区广泛流传开来。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其名源自《阳春白雪》,面光溜溜无任何浇头,恰似雪白白一片,二者意境相通,遂得此名。在上海市井隐语中,同样以 “阳春” 指代 “十”,因面价为十文,所以称作阳春面。这些说法虽无从考证,但无疑都为阳春面增添了一抹独特的文化色彩,使其从一碗普通的光面,摇身一变成为富有诗意与内涵的美食 。
历史沉淀:岁月中的经典传承
阳春面的历史颇为悠久,在上海饮食文化的长河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起初,经营阳春面等面点的行业被称为 “面团业”,早期从业者多以肩担的方式走街串巷售卖,直到 1828 年(清道光八年),隆顺馆在县城隍庙大门旁开业,上海才有了固定经营面点的面馆 。到了上世纪 20 年代,湖北面馆在这一行业中崭露头角,成为主角。
在过去,阳春面是极为平民化的食物,价格亲民,是普通百姓填饱肚子的实惠之选。据相关记载,1934 年时,一碗阳春面售价 16 个铜板;1955 年为 0.13 元一碗;1965 年价格稍有下降,变为 0.12 元;直至 1990 年,价格涨至每碗 0.20 元 。1958 年 3 月 23 日的报纸还报道过一份 0.29 元的套餐,其中就包含了一碗阳春面 。尽管价格低廉,但上海人制作阳春面时却毫不含糊,有着严格的标准与操守。例如,1934 年那 16 个铜板一碗的阳春面,佐料就颇为丰富,有麻油、酱油、葱、鸡蛋皮、虾皮等,足以满足一人的食量 。1955 年,上海市府对包括阳春面在内的 14 种纯粮制品统一了规格和价格,规定每碗阳春面使用标准粉生面 125 克,十年后改用富强粉时,每碗生面调整为 100 克 。
上海特色:汤头与细节的精妙融合
上海阳春面最大的特色在于其对汤头的极致追求。汤头分为红汤和白汤两种,正宗的上海阳春面以白汤为主,而红汤阳春面则是传承自苏帮面 。普通的阳春面汤头通常用骨头熬制而成,品质更高的会加入黄鳝骨头,而最顶级的则是用鸡汤来制作 。汤头熬好后,还需经过沉淀过滤,以确保汤汁清澈鲜美,用上海话形容,便是 “鲜是鲜得来,眉毛都要落脱唻” 。
除了汤头,上海阳春面在其他细节方面也十分讲究。煮面时必须使用大锅沸水,锅要大,水要清,将面条丢入锅中,经历一沸两沸三沸的过程 。同时,还需准备另一口锅,用冷水对开水烫过的面条进行过水,这样能使面条表面迅速收缩,组织结构更加严密,外观清晰,线条流畅 。捞面更是一门技术活,捞迟了,面条会失去劲道,变得软塌;捞早了,面条又不够成熟,口感欠佳 。
在调味方面,猪油是上海阳春面不可或缺的灵魂所在,它赋予了阳春面令人难以忘怀的独特香味 。此外,面中的 “青” 并非指青菜,而是碧绿生青的葱蒜,葱或蒜为阳春面增色不少,因此又被称为 “香头” 。老顾客进店时,常高呼 “重香头”,伙计便会多抓一把葱蒜撒在面上;而忌讳葱的顾客则会关照一声 “免香头” 。
制作工艺:简单步骤中的不凡技艺
食材准备
制作步骤
街边小店的魅力:地道风味的最佳诠释
在上海的街边小店中,常常能品尝到最地道的阳春面。这些小店或许店面简陋,装修朴素,但却凭借着多年来积累的经验与独特的手艺,制作出令人回味无穷的阳春面 。走进这样的小店,点上一碗阳春面,看着师傅熟练地煮面、调汤、撒葱,不一会儿,一碗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阳春面便端上了桌 。汤清见底,面条根根分明,翠绿的葱花或蒜花漂浮在汤面上,让人看了就食欲大增 。轻轻挑起一筷子面条,放入口中,鲜醇的汤汁包裹着劲道的面条,猪油的香气、酱油的醇厚、葱蒜的清香在口中交融,简单却又美妙的滋味瞬间在味蕾上绽放开来 。在这些街边小店中,食客们不仅能品尝到美味的阳春面,更能感受到浓郁的上海生活气息,体会到这座城市的烟火味道 。
与其他地区同类面食的比较:凸显上海特色
与江南地区其他城市的同类面食相比,上海阳春面有着鲜明的特点。例如,苏州的苏式红汤面同样以酱油汤底为主,但苏式红汤面在汤头中会加入熬煮过的虾子酱油,使其味道更为浓郁醇厚,且苏式面通常搭配的是蒜青叶,与上海阳春面使用小香葱有所不同 。无锡的面则更注重甜味,在汤头和浇头的制作中会加入较多的糖,形成独特的甜鲜口味,这与上海阳春面鲜醇清淡的风格差异较大 。
而与北方的面食相比,区别就更为明显。北方的阳春面更注重面本身的质感,面需要反复揉搓,制作得线条粗放、劲道有力,在煮面和调味方式上也与上海阳春面大相径庭。北方的阳春面在制作时,技巧多体现在猪油炝锅环节,需用本地的小香葱、生姜大蒜,掌握好火候,以激发出独特的香味,并且通常会加入小白菜、青菜等作为配菜 。
总结:上海阳春面的独特魅力
上海阳春面,虽看似简单朴素,却凭借着鲜醇清淡的风味、严格讲究的制作工艺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众多面食中独树一帜 。它既是上海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食,也是外地游客了解上海饮食文化的一扇窗口 。无论是在繁华的商业街区,还是在幽静的老街小巷,那一碗热气腾腾的阳春面,都散发着这座城市特有的魅力 。无论是历经岁月变迁的老上海人,还是初来乍到的新上海人,亦或是远道而来的游客,都能从这碗阳春面中,品味出属于上海的独特味道,感受到那份平凡生活中的美好与温暖 。下次,当你漫步在上海的街头,不妨走进一家街边小店,点上一碗地道的阳春面,细细品味这蕴含着上海风情的美食,相信你定会被它的魅力所折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