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东莞抛茶”事件引起行业广泛讨论。网络传言称,由于资金压力和仓储成本上升,广东东莞的藏家大规模抛售普洱茶。“东莞藏家资金链断裂,普洱茶市场将崩溃”等说法迅速传播,引发了行业普遍关注。
今年普洱茶市场的真实情况究竟如何?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记者就此专访了行业专家、茶企负责人及茶商代表,深度解析市场动态与发展趋势。
01
生产流通双调整 价格波动引关注
2025年,云南茶区在生产、流通及价格等方面呈现出一系列新变化。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驻会副会长、云南省农业现代化重点产业茶叶专家组专家徐亚和向记者介绍,2025年云南茶区生产端呈现新态势:产区主动调控减产,晒青毛茶产量减少,而红茶、白茶、绿茶的生产占比有所提升。
一位连续多年在普洱茶区收茶的茶友向记者透露,今年临沧茶区因持续干旱,春茶产量偏低。部分名山古树茶因树龄久远、生长环境独特,产量稀少,鲜叶采购价相对稳定。西双版纳茶区雨水充沛,茶叶产量较往年有所回升,但过多的雨水也对茶叶品质造成了一定影响。
临沧市昔归村茶农在采茶。
徐亚和表示,今年普洱茶区销售端同样面临挑战。2月—5月,茶青价格指数从去年同期的147.2降至134.0,降幅达13%,茶农遭遇卖茶难题。流通环节中,茶企、茶商减少进货量,将重心放在去库存与盘活沉淀资产上,2月—5月交易量指数从2022年的97.6降至今年的94.7,降幅近3%。
4月7日,云南省民族茶文化研究会发布2025年1405个村寨春茶预报价:明星山头茶中,老班章古树茶毛料价格略降,冰岛老寨持平;西双版纳曼松等产区价格稳定,普洱产区景迈山、钉耙山等价格上涨,其中钉耙山部分单品达60000元/公斤;临沧昔归、磨烈降价,绿水塘及文山麻栗坡持平;大理、楚雄等小微产区价格区间为1200元/公斤~6800元/公斤。统计显示,仅10%村寨报价呈上涨、持平或略降,30%降幅达10%~20%,60%降幅达20%~30%。
深耕普洱茶核心产区13年的临沧云南智德鸿昌茶业有限公司,其品牌创始人张广义告诉记者,今年临沧市春茶整体产量较往年略有增长,大众普洱茶产量略有下降。不过,整个生产周期中,高端茶价格波动较大:开采前期,高端山头茶早已被提前预订,或被蹲守在各大村寨的茶企、茶商、茶友抢先购得,价格相对平稳;随着收茶者日渐减少,茶农开始降价售茶,甚至有人半价抛售。
在临沧市昔归村收茶的广东惠州茶商黄海洋坦言,如今的普洱茶行情远不及过去。昔归村核心产区的成品茶去年价格约6000元/公斤,较行情最好时下降了三分之二。
02
终端市场秩序混乱 茶商信心一再受挫
从产区到终端,普洱茶行业的困局远不只产销数据与价格波动这么简单。市场秩序的混乱与从业者信心的崩塌,正从更深层考验着这个行业。作为全国普洱茶流通的“晴雨表”,广东芳村茶叶市场的境况尤为典型。“这些年,市场关店率大约30%。”常年扎根芳村的广东省茶叶收藏与鉴赏协会执行秘书长何维珍说,“铺租、人工这些成本一分没少,茶叶价格却跌了又跌,来买茶的人也越来越少。大家对普洱茶的信心快被磨没了。”
广东芳村茶叶市场。
在何维珍看来,大家对行业信心的急转直下,要从去年8月的“泛茶”事件说起。当时,芳村近半数茶商因参与该项目损失惨重,市场信心遭受重创。紧接着,去年11月大益推出的“陆羽宗师”系列普洱茶,上市后价格波动频繁,焦虑情绪在茶商中蔓延。近期网络流传“东莞藏茶大量低价抛售”的传闻,更是给本就敏感的市场再添波澜。尽管东莞市茶叶行业协会发布《公告》澄清辟谣,但茶商仍难掩不安,行业信心再受打击。
此外,茶商主要代理的三大普洱头部品牌也表现平平:中茶力图求稳、大益价格波动、下关沱茶不温不火,这种局面直接导致茶商对头部品牌的信任度持续走低,行业复苏的动力更显不足。
03
市场低迷陷困局 产销消费连环阵痛
普洱茶市场自2021年迎来一波普涨后,至今已连续4年处于低迷状态,相比2007年、2014年普洱茶的低迷时间,此次低迷时间更长,目前来看,近两年回暖无望,除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导致消费紧缩等宏观环境外部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从生产到销售,普洱茶行业内部各环节都出现了问题。
在生产端,茶农在生产过程中,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现象屡见不鲜。部分茶农为牟取短期利益,在直播镜头前耍起小聪明:或是将台地茶混作古树茶售卖,或是用粗糙工艺冒充传统手艺。这些乱象不仅摧毁了消费者对“产地直供”的信任,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还给普洱茶行业的健康发展蒙上阴影,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信任危机。
茶商囤积的普洱茶。
在流通端,普洱茶经销商的生存困境愈发凸显,“去库存”仍是老生常谈却始终难解的困局。普洱茶行业长期以来强调“收藏增值”的属性,在刺激市场扩张的同时,也埋下了产能过剩的隐患。这种由收藏预期催生的非理性生产与囤积,不仅让市场供需关系严重失衡,更在行业低迷期成为难以疏解的沉重负担。更致命的是,直播电商的兴起如同一股汹涌洪流,对实体茶店形成碾压式冲击——源头直播能直接对接消费者,价格可以压到极低,这对依赖传统渠道的茶商而言,几乎是毁灭性打击,且多数茶商缺乏有效自救手段。
在消费端,市场的收缩态势同样明显。大众普洱茶消费者更倾向于“消耗存量”,新茶购买需求大幅缩减。不少消费者表示,在市场行情不明朗的情况下,“先把手里的茶喝完再说”成了普遍心态,这直接导致新茶销售遇阻。高端普洱茶藏家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以往对收藏茶升值的高期望值大幅回落,更多人选择持币观望。
04
困局之中寻新机 业内共探发展路
在生产端乱象、流通端承压与消费端收缩的多重困境下,普洱茶市场的复苏之路充满挑战,找准未来发展的突破口,或将成为扭转颓势的关键。
张广义提出,普洱茶要实现长远发展,关键在于以激活消费、消化库存为核心,多维度协同施策。一方面可依托新茶饮赛道,将中低端普洱茶转化为各式饮品基底,提升茶叶利用率;同时通过科普宣传与产品设计引导,让消费者重新聚焦品饮价值,摒弃过度囤积习惯。另一方面在渠道端推进直播规范化,凭借透明溯源体系与真实宣传内容重建市场信任;产品端则紧扣“小而精、方便快捷”的新需求,开发迷你包装、即饮等适配快节奏生活的形态,让普洱茶更自然地融入日常饮用场景。
何维珍认为,要为普洱茶行业解困,除了抓好直播规范、引导消费者更新观念外,还需从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发力:首先,得把好生产源头的“质量关”,通过健全标准、强化抽检等手段,从种植到加工全过程严管,从根本上杜绝劣质、假冒产品;其次,要下功夫做活宣传推广,围绕普洱茶的饮用价值与文化底蕴,用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吸引更多人关注,撬动消费潜力;此外,还应想办法压缩各环节成本,比如通过供应链优化、规模化生产、数字化提效等路径,在确保品质的基础上减轻企业压力,让产品价格更亲民,最终形成“品质可靠、消费活跃、成本可控”的健康发展态势。
当前普洱茶市场低迷既是挑战,更是行业回归理性、重塑价值的契机。普洱茶市场破局需从生产端品质管控、流通端渠道革新、消费观念引导及科技文化赋能多管齐下,核心是让普洱茶回归饮品本质:在规范中重拾信任,在创新中贴近需求。随着各方共识凝聚与务实举措推进,行业终将穿越周期,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