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早上,我起晚了,急急忙忙往菜市场跑 —— 就怕晚了新鲜菜都被挑走了。刚到肉摊那儿,就看见张大爷站在那儿,手里捏着个塑料袋,盯着一捆排骨瞅半天了,那眼神,跟等着孙子放学似的,满是盼头。我本来都走过去了,又折回来问他:“张大爷,您这是买排骨啊?今儿家里来客人?”
他一听见我说话,转过头来,脸上那褶子都笑开了,声音也亮堂:“哪是来客人啊!我家那小子,得有小一个月没回来了吧?上次视频还说忙,我也不敢多问。这不看见这排骨新鲜,肋条上还带着点脆骨,就想起他小时候,最爱吃我做的糖醋排骨,那时候一顿能吃好几块。我昨儿特意跟楼下王阿姨要了菜谱,说试着学做,刚才打电话跟他说‘爸学了道新菜,周末带你媳妇孩子回来尝尝,看看比你小时候吃的差不差’,你猜怎么着?他立马就答应了,还问我用不用他提前买瓶醋回来。”
哎,你别说,看着张大爷那高兴劲儿,我心里还真有点酸溜溜的。现在年轻人是真忙啊,我家那侄子也是,在外地工作,一年到头就春节能回来几天。老人呢,嘴上不说,心里天天盼着。你要是直愣愣跟孩子说 “你多回家看看我”,又怕孩子觉得有负担,寻思是不是老人身体不舒服,或者嫌孤单了给他们添麻烦。但你要是像张大爷这样,拿 “学了新菜” 当由头,就不一样了 —— 孩子听着不觉得是 “任务”,反而觉得是回家尝鲜,多轻松啊。
我突然想起我隔壁李奶奶,那老太太也是个有意思的人,平常没事就爱翻手机看菜谱,有时候还拿着个小本本记下来,哪个菜放多少盐,哪个菜要炖多久。有一回我下班碰见她,手里拎着一大袋芝士,还有个圆圆的烤盘,我还纳闷呢,问她买这些干啥。她跟我显摆:“我学做披萨呢!你别说,那玩意儿看着复杂,其实就是把菜和芝士铺在面饼上烤。我儿子不是爱吃西餐嘛,我打电话跟他说‘妈给你整个洋玩意儿,周末回来尝尝,比外面卖的干净’,他笑得不行,说‘妈您还会做这个?我肯定回’。” 结果周末我从她家楼下过,就听见屋里吵吵嚷嚷的,还有孩子的笑声,李奶奶在门口送他们的时候,那嘴角都没下来过。
其实说真的,老人想让孩子回家,哪儿需要什么大理由啊?有时候就差这么个 “台阶”。一道新菜,可能做得也不是多完美 —— 说不定盐放多了,或者糖放少了,但孩子吃的时候,尝的不是菜的味道,是老人的心思啊。而且老人琢磨新菜的时候,自己也有个盼头,比如早上跑去菜市场挑食材,回来对着菜谱一步步试,错了再改,心里想着 “孩子吃的时候会不会夸我”,这日子就不觉得空落落的了。
哦对了,还有一回,我去朋友家吃饭。她妈从厨房端出来一盘可乐鸡翅,那鸡翅裹着酱汁,红亮亮的,还冒着热气。我朋友夹起一个咬了一口,突然就不说话了,过了一会儿才跟我说:“我妈就这样,每次不管学了啥新菜,第一时间就叫我回来吃。上次她学做蛋挞,烤糊了好几个,还非得让我尝尝,说‘下次就好了’。其实我知道,她就是想我了。” 那天那顿饭,我们边吃边聊,她妈还跟我们说做可乐鸡翅的时候,把可乐倒多了,又赶紧加了点水,说得我们都笑了。
老人的心思真的特别简单,不是要孩子买多少东西,也不是要孩子天天陪着,就是想跟孩子坐一块儿,说说话,看看孩子吃得香不香。用 “学了新菜” 这个说法,既不别扭,又能让孩子心甘情愿回家,家里还能有股子烟火气 —— 多好啊。要是更多老人都能想到这招,说不定就少了些老人坐在沙发上对着电视发呆的日子,多了些一家子围着桌子吃饭说笑的场景。你们说,这事儿是不是这么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