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263斤男子花费2.21万元请9名轿夫抬滑竿登顶峨眉山"的新闻引发热议。这位特殊游客的登山之旅,不仅创造了当地抬轿行业的历史纪录,更折射出服务行业独特的供需关系。
8月15日,这位体重达263斤的游客联系到峨眉山轿夫团队,提出包揽上下山全程服务的需求。由于体型特殊,普通滑竿无法容纳,团队最终调配了一顶特制大轿。为保证安全,9名经验丰富的轿夫采取4人一组轮换制,并安排专人开路,全程42公里耗时10余小时完成。游客在下山后额外支付了900元小费,使得总费用达到22100元。
据从业32年的方姓轿夫透露,这是其职业生涯中接待的最大一单。常规情况下,150斤以下游客的单程价格为每公里240元(2人抬),往返3公里约480元。而本次服务因游客特殊需求,价格虽高但也包含了超常的工作强度——轿夫们需承受平均每人约30斤的额外负重。
事件曝光后引发两极讨论。部分网友质疑"超重者不该增加他人负担",但更多声音认为这是"双赢的市场行为"——轿夫日收入达2400元远超平日,游客则以合理价格实现了登山愿望。法律专家指出,这种自愿达成的劳务合同完全合法,体现了市场调节的灵活性。
值得关注的是,当事游客与轿夫团队已约定明年5月再度合作,轿夫方承诺将定制更舒适的大型坐轿。这起特殊案例不仅展现了传统人力服务行业的包容性,也为景区完善特殊群体服务设施提供了思考空间。在峨眉山这样的文化名山,如何平衡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旅游需求,将成为值得持续探讨的命题。
上一篇:日光之城的心灵之旅:拉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