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跟着课本去旅行”成为亲子游的新热点。孩子们在课本描绘的实景中,如《黄山奇石》中的黄山、《难忘的泼水节》中的西双版纳,亲身体验历史与自然的交融,不仅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还激发了学习兴趣。多家旅行社推出定制路线,涵盖小学至初中教材热点,如故宫、黄山、岳阳楼等,结合研学和互动活动,让知识在行走中鲜活再现。
曾经跃然纸上,此刻映入眼帘
市民胡女士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小虎,提到语文课本中的《难忘的泼水节》一文,表现出极大兴趣。聊到假期的出游计划,小虎兴奋地告诉妈妈,特别想看看真正的泼水节是什么样子,也想敲敲课文里提到的象脚鼓、闻闻凤凰花。看到孩子如此向往,暑假第二周,胡女士便带着孩子去了西双版纳。出发前,小虎不仅把课文《难忘的泼水节》背得滚瓜烂熟,还主动查阅了许多关于傣族文化和西双版纳风情的资料。当一家人终于抵达西双版纳,融入那水花四溅、欢声笑语的泼水狂欢时,小虎激动得手舞足蹈,课本上抽象的文字描述瞬间变成了眼前鲜活生动的画面。他不仅真切地感受到了泼水节的欢乐氛围和傣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对课文的理解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这次沉浸式的旅行体验,让小虎回到家后,在和家人的交流分享中将其讲述得格外生动,大家都称赞他对课文有了“走进去又带出来”的深刻领悟。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高二学生小孟和同学小李结伴出游。在路上、酒店,两人背诵《滕王阁序》的声音此起彼伏,这是他们此次出游的“隐性任务”——背会《滕王阁序》,免费游览景点。站在售票窗口前,小孟和小李紧张又兴奋,深吸一口气,开始齐声背诵《滕王阁序》。当他们流利地背完最后一句时,工作人员笑着鼓掌,递上免费入场券。步入阁中,两人直奔顶层,凭栏远眺,只见赣江烟波浩渺,夕阳染红天边,几只水鸟掠过水面,正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的绝美画卷。小孟感叹道:“要求背诵的段落,不知不觉就背了出来,课本里的诗句活过来了!”小李则掏出手机,录下美景,说是要带回学校分享。游览中,他们还参加了景点的互动问答,轻松答出课文细节,引得其他游客纷纷点赞。回程路上,两人意犹未尽,讨论着下次要挑战《岳阳楼记》,让知识在行走中生根发芽。
跨学科课本游,让知行合一更高效
课本不仅是游客的“旅行指南”,也为旅行社的产品设计提供了灵感。
记者走访兰州市多家旅行社了解到,暑假期间,旅行社针对不同年级的课本内容,精心设计出主题鲜明的线路。如以初中历史教材中的“丝绸之路”为例,推出了一条从西安到敦煌的深度游,孩子们漫步在阳关和玉门关遗址,目睹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的城墙和烽燧,触摸历史的沧桑与厚重,还可以参与特色文化体验活动,如手持“通关文牒”,体验古人验牒出关的仪式,感受古代边关的威严;学习汉代礼仪,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亲手制作拓片,将历史的印记带回家,更深刻地理解课本上学到的历史知识,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记忆。
这种旅行方式正逐步扩展至其他学科课本,如地理课本中的“中国地形”部分,旅行社设计了考察黄河壶口瀑布的研学线路,带领孩子们亲临现场观测水流侵蚀作用、记录地质变化数据,通过实地测量和标本采集深化对课本知识的理解;科学课本中的生物多样性内容,也被融入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探秘活动,学生追踪野生动物足迹,学习生态链平衡,亲手种植珍稀植物,巩固课堂所学。在浙江乌镇的“古镇探秘”路线中,需要初中生们运用课本中的比例尺知识,实地测量古桥拱高与跨度,计算水流速度;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古代水利工程的智慧。
带队教师张强观察到,这种跨学科体验让学生们“眼到、手到、心到”,解题不再枯燥,而是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乐趣。宋曼是一名语文教师,这个假期她带着孩子体验了“课本游”,两人一起做计划、背诗词、拍视频、做旅行笔记。她感慨道,这种沉浸式的“边玩边学”,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还培养了协作精神,未来有望成为家庭旅游的主流趋势。
“纸上得来终觉浅”,当行走与阅读交织,学习便成了终身习惯。通过实地深入旅游体验,让孩子们能将课堂与课本知识转化为理性理解,高效促进知行合一,这对提升学习成效和未来生活品质都具有深远意义。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丹
(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 兰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