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井贡酒的低度化尝试,是其在当期竞争环境下一次主动突围。然而,在库存高压与价格倒挂的现实面前,新品能否真正触动年轻市场而非仅向渠道压货,将是其摆脱同质化竞争、实现健康增长的关键考验。
眼下,浓香白酒的“低度”风,吹到了古井贡酒。
8月19日,古井贡酒在沈阳推出新品年份原浆轻度古20,以375ml装、26%vol的低酒精度和每瓶375元的定价,正式加入近期白酒行业的“低度化“竞争。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酒精度显著降低、包装规格缩小,但其单价仍维持在较高水平,每毫升单价甚至高于部分传统高度产品,产品性价比引发讨论。
低度酒扎堆上市,年轻化赛道竞争加剧
根据中国酒业协会报告,白酒消费主力正经历代际变迁。其中,1985-1994年出生人群已成为新主力,占比34%;1995年后出生的成年消费者亦占据18%的份额。中国18-30岁潜在酒饮人群规模达4.9亿。
然而,消费偏好数据显示,18-35岁消费者中,63%更倾向于选择低度微醺、天然酿造类酒饮,而高度白酒的消费占比同比下滑12%。天猫平台2023-2024年“微醺酒”、“天然酒”搜索量呈现爆发式增长,进一步印证该趋势。
面对“年轻人喝什么酒”这一行业长期命题,白酒企业持续以产品创新回应市场关切。今年以来,头部酒企推新节奏明显加快,多款面向年轻消费群体的新品密集上市,显示出行业对代际更迭与口味变迁的积极应对。
截至8月19日,包括贵州茅台、五粮液、洋河、泸州老窖等在内的多家头部酒企已采取行动,上半年累计推出了数十款新产品。这场集体性的“推新”浪潮,远非简单的产品迭代,而是酒企在行业存量竞争背景下,为抢占年轻市场、刺激渠道活力所采取的核心战略举措。
其中,泸州老窖董事长刘淼早在今年六月便对外宣告,28度的国窖1573已研发成功,只待合适时机推向市场。更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已在研发更低度数的产品,这表明其低度化战略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产品矩阵规划,而非短期试水。
五粮液同样有备而来。其29度的“一见倾心”系列产品预计将于下半年面世,旨在以更温和的入口体验吸引新兴消费群体。此外,据此前市场消息,舍得酒业将在本月底发布29度“低酒度高风味型老酒”。
各家企业都在寻找突破口,导致同质化新品“泛滥”。在这种环境下,古井贡酒轻度古20面临的不是蓝海,而是一片已经杀红眼的红海。如何避免陷入价格战和同质化竞争,成为摆在其面前的最大难题。
库存承压,部分电商平台价格倒挂
古井贡酒年份原浆·古20作为该系列的战略旗舰产品,已确立其在次高端白酒市场的稳固地位。其核心市场聚焦于安徽及周边核心消费区域。近年来,该产品展现出稳健的增长势头。据市场数据,古20在2024年实现了约60亿元的销售额。
然而,在销售额增长的背后,公司的库存问题正持续加剧。存货数据显示,2020至2024年间,公司存货从34.17亿元逐年攀升至92.6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8.3%,略高于同期营收增速。
更值得警惕的是存货结构,半成品酒(基酒)占比超过70%,这不仅大量占用营运资金,更预示着未来消化库存的压力巨大。此外,财报数据显示,反映营运效率的关键指标存货周转率从0.62次下滑至0.56次,产品流转速度明显放缓。进入2025年,库存高压态势仍未缓解,存货周转率降至0.2次,无改善迹象。这一现象或表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向渠道压货,而非实际动销。
在高库存的背景下,公司的合同负债数据却在2024年异常冲高,数值大幅飙升至35.15亿元,这一数据的激增需要辩证看待:表面上体现了经销商打款意愿增强,但结合其居高不下的存货规模及持续下降的存货周转率来看,更可能是公司通过向渠道压货实现业绩增长,而非终端动销真正改善。
因此,其渠道健康度与可持续性令人担忧。进入2025年,行业环境同样变化,“禁酒令”升级导致白酒社交属性需求显著收缩,尤其是高端商务宴请及礼品市场,这或对古井贡酒次高端产品销售构成直接冲击。
在市场上,从批价走势来看,古20(52度/500ml)当前价格虽较年初略有回升,但长期仍处于下行通道。截至2025年8月19日,其批价为485元,与年初的466元相比,显示出短期企稳迹象。然而,若将时间维度拉长,这一价格水平与2024年年初的490元及2023年年初540元的高点相比,仍有明显差距。这种“短期反弹、长期承压”的态势,反映出产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正努力维持价格体系稳定。
图片来源:今日酒价
该产品作为公司次高端价格带的战略核心,官方指导价为868元。然而,终端市场的实际成交价格普遍落在600-800元区间,这意味着其实际成交价较指导价存在20%-30%的实际折扣。更为明显的信号来自电商平台,部分平台的促销价格一度下探至468元,这一价格不仅大幅击穿官方体系,甚至小幅低于当前485元的经销商批价。
图片来源:某电商平台
古井贡酒的低度化尝试,是其在当期竞争环境下一次主动突围。然而,在库存高压与价格倒挂的现实面前,新品能否真正触动年轻市场而非仅向渠道压货,将是其摆脱同质化竞争、实现健康增长的关键考验。
作者 | 沈言
编辑 | 吴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