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成长专刊
影视作品心理分析
AC专栏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常常在心理团体活动中问参加者“如果你足够有钱、有闲暇,你最想去做的一件事是什么”,意在推动不被现实裹挟,去倾听内心真实的声音。没想到,不分男女、无关老幼,很多人都给出了惊人一致的答案:
想要一次环球旅行,去看看这个世界的各个角落。
由奥斯卡获奖团队、国家地理杂志联合制作的纪录片 《与世界的最后一眼相遇》,记录的正是加拿大一个普通的 6口之家为期一年的环球旅行,片中的风光无限美好,可以拿来作为我们这些还没有足够有钱、没有足够有闲的人“做梦”的素材。然而,纪录片背后的故事,就没有那么美好。
这个家庭的四个孩子里有三个都患有遗传性眼部疾病,而且现代医学对他们的病束手无策,他们最终都会失明。因此,这次环球旅行,是字面意义上的“与世界的最后一眼相遇”。旅行当然是美好的,但是出发便带着悲伤的底色。纪录片便是根据这趟特殊的环球旅行拍摄而成,最近这部纪录片在国内上映了,豆瓣评分8.3,我刚在大屏幕上欣赏过,看完后内心久久不能平复。
旅行总是能够给我们一些感悟人生的契机,而这场特殊的旅行因其悲伤底色,或许能激发更多启迪。至少,提醒了我这6件事,与大家分享如下:
在天昏地暗的时候,
要抓住手边仅存的希望。
如果没有人来灌注你希望,那么就自己去寻找这份希望。
四个孩子中的三个都要面临失明,对父母来说是重大的打击,内心肯定是崩溃的。更要命的是,对他们来说,什么都做不了,无论是饮食,还是推动孩子去运动,都无济于事。
人最大的悲哀,不是遭遇困境,而是 陷在困境中,找寻不到任何的出路,这种陷入泥潭的感觉,会吞噬掉所有光芒,然后生活便会陷入无尽的黑暗。
还好,这个时候有人递来了一丝希望:
有一位专家告诉孩子母亲,你也不是什么都做不了,至少你可以努力去丰富孩子的视觉元素,也就是让他们在能看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多看看这个世界有些什么,这样当他们看不见的时候,可以凭借脑海中的记忆继续拥有这个世界。
回头来看,这其实是一句宽慰人的话,并不具有医学治疗的意义。但是 我真的很佩服这个专家,这是真的懂病人和家属心理的专家:人在无可奈何中,最需要的并不是医学角度绝对正确的话,而是给一条“出路”。让人有所盼,才能朝着黑暗继续前行。
因此,当别人陷入困境之中,你可以做的,不仅仅是陪伴,不仅仅是共同感慨命运不公,而是给他灌注一丝希望,当然,如果没有人给你递来希望,你也要自己去寻找希望。
出发,才有一切的可能。
当然,并不是光有希望,就可以战胜苦难的。
一次环球旅行,钱从哪里来?四个孩子一起带出去,怎么照顾?安全问题,怎么办?旅行中生病了,怎么办?
想想就头疼。我看到不少网友点评都写道,这到底是西方家庭,有底气,换做东亚家庭,根本就不敢想象策划这样冒险的旅行。
这样的旅行是否是东西方的分水岭,我不作判定,但是很多人被种种顾虑困住自己的步伐,却是板上钉钉的真实。
很多人以为自己之所以不能出发,是因为缺少了点什么,但其实可能是想的太多。
这个家庭当然也缺钱,但是他们想好了即便卖房也要有这么一段旅程的决心。孩子照顾问题他们也头疼,但是他们决定边上路,边解决。
整个旅程,当然还充满了各种意外,如一家人被困在缆车上长达9小时,如在高原地带的不良反应,如被毒虫咬出肿块……
我想如果他们提前知道会发生这些,去思考怎么做好应对预案,这趟旅行或许就会仅仅停留在策划阶段了。
人生的旅程,就是不能想太多。
生命的本质,
是一次次的体验。
带着孩子去不同国家旅行,国家本身可能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孩子哪里懂得世界5000年的历史地理文化,所以这对夫妻给孩子出了这样的题目:
这次旅行,你最想体验什么?
孩子给出了自己的“愿望清单”,结合国家特色,便有了他们这趟国际旅行:
非洲触摸斑马鬃毛,看长颈鹿和大象。
喜马拉雅雪山之巅远眺日出。
埃及沙漠里骑骆驼喝果汁。
蒙古草原策马奔驰。
土耳其吃冰淇淋乘热气球。
穿越亚马逊雨林,和当地土著一起戏耍。
印尼玩冲浪。
火车上过夜睡觉。
这份清单让我感到“惭愧”,因为对比自己的生活,重复、潦草、单调、乏味,充斥着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无聊。
岁月是渐长,但是见识和内涵却没有一同丰满,反而随着时光流转,变得随波逐流,忘记了 生活的本质,其实就是一场旅行,要走在路上,更要见识种种,让生命饱满,才能不虚此行。
可是,我们总是忘记这一点,以为光走路就行,其实可能只是慌不择路,甚至原地打转。
见各种人,见各种人生,
才能更好地懂自己、懂自己的人生。
一场长途旅行,就是让我们远离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去见识远方的人和远方的生活。
他们一家六口,走遍全世界,镜头也捕捉到不少远方的人、远方的生活。
说实话,绝大多数都不如他们加拿大那栋小楼的生活。这个世界上,更多是满是尘土,满是奔波的普通人。
他们也有自己的困难,自己的苦旅,当然也有自己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
旅行的意义,也正在此。 人总是容易以为自己的世界都是全部,自己是这个世界的苦主。只有走出去,才会发现,这个世界真的是公平的,公平地给每个人以苦难和煎熬,也给每个人应对难题的机会。
当见过众人、见过众生,便可以更平视这个世界,而不是仰其鼻息,以为全世界都在与自己为敌,便可以承接这份苦难,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路要走。
说出脆弱,不要强装坚强。
这趟旅行,当然不轻松,因为大家都背负了家庭那么沉重的现实。所以,即便旅行本身精彩,也藏不住内心的煎熬。
然而,我们总是喜欢把苦难和勇敢绑在一起,告诉那些经历苦难的人,你要坚强、你真的很勇敢……
记得著名心理咨询师欧文·亚隆也犯过这个错误。他在《一日浮生》中写过自己和一个患癌症的来访者的互动,他告诉这位来访“你很勇敢”,却引发了来访的反感:患病不是我想要的,这件事我不得不去面对,有什么可以勇敢的呢?
虽然四个孩子中的老二并没有被病魔缠上,但是母亲因为做了一个跟老二有关的噩梦揪心不已。我非常理解她的担忧,因为家里最健康的孩子可不能再出事了,日思夜想,便入了梦境。
还好,她在亚马逊原始部落里,能够把自己的这份顾虑表达了出来。
因为亚马逊部落里有一个风俗习惯, 在开始一天活动之前,大家要聚在一起“解梦”,谈谈昨晚做了什么梦。如果梦境不好,这一天就不用“出工”,因为梦境给出了预示,要躲避风险。
我太喜欢这个仪式了,因为:
1、大家可以聚在一起表达内心,不用顾虑别人眼光,反正用的是“梦的语言”;
2、没有人会要求你勇敢面对,虚伪地表达“你做得很好”,“逃避”不可耻,而且是提倡的。
真想让这个风俗,复刻到我们这里!
当下,也可以是旅程。
旅行总归要结束,为期一年多的环球旅行走向终点,他们这一家还是要回来,去面对他们炙热的人生。三个孩子的疾病,还有家庭的一地鸡毛,终究还是生活不可逃避的现实。
我们总说要“活好当下”,但 很多人只是“停留在当下”,既没有当下的现实充实感,又没有与未来产生联结。
一旦对“当下”感到厌倦,内心的不适感溢出,便会选择暂时离开。然而这样的“旅行”终究要回到当下,该面对的还是要面对。在回程的路上,少不更事的小儿子却说出一句颇具哲理的话:
回家后的生活,也是一段新的旅程。
是呀,旅行并没有完结,当下的生活本身便是一段旅程:
小儿子上小学了,生活还是照常进入下一个阶段。
他们一家去提前领养导盲犬了,为将来的生活做预演。
孩子们开始适应戴着眼罩,牵着导盲犬,避开路障的生活。
也为下一程的人生“旅行”做好准备。
把每天都当做一次新奇的旅行去体验、去经历,又何尝不可?
旅行并不是一场人为的意外,旅行就是生活,就是我们每天与这个世界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