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天价消费:是合理成本还是“宰客”闹剧?
五一出游本是放松身心、拥抱自然的惬意之旅,可如今不少人从景区归来,却满是无奈与吐槽。原因无他,景区内离谱的物价,让人仿佛被“狠狠上了一课”。
就拿我听闻的事儿来说,有人去长沙某景区游玩,满心期待品尝当地美食,却被一碗198元的牛肉面惊掉了下巴。满心欢喜端上来的面,牛肉片薄得透光,几乎能与A4纸一较高下,汤汁更是寡淡无味,毫无特色可言,让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满心只剩被“割肉”般的心疼。
再看看那矿泉水,山脚下便利店2元一瓶的普通矿泉水,到了景区竟摇身一变,身价暴涨至15元。面对如此高价,专家解释是“山区运输成本高”。可当游客仔细观察,却发现景区内明明是电动三轮车在运输货物,这哪里是运输成本高,分明是价格高得离谱。要是按照这个涨价逻辑,普通人扛一箱水上山岂不是能轻松“发家致富”?更可气的是,当游客向老板询问价格合理性时,得到的回应却是“爱买不买,不买就渴着”,这般态度实在令人心寒。
其实,景区天价餐饮并非个例。上海迪士尼98元的麻辣烫,清汤寡水毫无滋味;珠海长隆88元的海南鸡饭,鸡肉分量少得可怜。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河南偃师马蹄泉景区,那里推出的“10元管饱”饭店,凉皮、热干面等美食随便吃,让游客能吃得满足又实惠。同样是景区,经营理念和价格策略却有着天壤之别。
对于景区物价高的现象,有专家称是“市场调节”。可依据《价格法》,商品定价应遵循公平合法原则,不能随意漫天要价。曾有数据显示,某景区餐饮成本中,运输费仅占总成本的0.03%,区区1500元,这与15元一瓶的矿泉水价格相比,实在难以让人信服运输成本是高价的理由。这不禁让人怀疑,所谓的“高价”,究竟是合理成本体现,还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宰客”闹剧?
景区想要盈利本无可厚非,毕竟运营维护都需要成本。但景区的发展是长久之计,不能只看眼前利益,用夸张离谱的价格“收割”游客。游客的口碑和信任,才是景区持续发展的基石。若景区一味追求高利润,忽视游客体验,只会让游客望而却步,最终失去市场。下次再去景区,或许真得考虑自己携带食材,自己动手做饭,与其在景区被“割韭菜”,不如自己掌握“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