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溯源:岁月沉淀的建筑瑰宝
静宁寺坐落于威远县向义镇静宁村境内,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的寺庙,始建于明代,史称高峰寺。
明末,它在兵燹中遭受重创,仅余山顶几间破屋,故而又有“高庙子”之称。1922年,依“定静安虑,世界康宁”之意,更名为静宁寺并沿用至今。到1934年,经三十余年的大规模扩建,静宁寺建筑规模达到顶峰——占地面积4.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
它是四川省规模最大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庙,融合了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变迁。
烽火南渡:流亡学子的避风港湾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地沦陷,无数师生被迫踏上流亡之路。1939年,国立东北中学与国立东北中山中学3000余名流亡学子先后迁至静宁寺,在这里开启了一段兴学图强、热血抗日的难忘时光。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国立东北中学于1931年12月12日由东北军少帅张学良在北平创办,初名东北学院,后大学部迁出另办为东北大学,中学部改称东北中学,后改为国立,直属教育部。国立东北中山中学则成立于1934年3月26日,由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东北协会负责人齐世英在北平创办。1935年年底,“一二·九”运动爆发,国立东北中山中学作为唯一的中学代表走在游行队伍最前面。
▲图片来源:威远县史志室
这座古寺,成为他们历经千辛万苦后寻得的一方宁静求学之地。遥想80多年前,这里书声琅琅、歌声嘹亮,他们以课堂为阵地,以知识为武器,为收复山河积蓄力。
威远县史志室主任 黄森:
“静宁寺可以成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堂。我们可以组织更多的学生和市民来这里参观学习,通过实物展示、历史讲解等方式,让大家亲身感受那段烽火岁月。让静宁寺成为弘扬爱国精神的重要基地,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人。”
课堂烽火:爱国教育的激昂旋律
静宁寺不仅是3000余名流亡学子的临时庇护所,更为抗战教育提供了稳定场所。
据《中共威远县历史大事记》记载,1939年夏,自贡地下党组织派黄启明、张占鳌到静宁寺东北中学开展工作,发展23名党员,1940年3月建立中共静宁寺东北中学支部,王德伟(女)任书记,受自贡中心市委直接领导,此后东北中学学生运动在党的领导下开展。
办学期间,两校学制实行“三三制”,遵循“战时须作平时看”方针。常规教学外,抗日教育贯穿始终,教师将抗日情怀融入每堂课。音乐课上,《黄河大合唱》激发爱国热情,《松花江上》饱含对沦陷故土的思念,《热血颂》等歌曲成为学子抒发爱国情怀的窗口。国立东北中学校歌以壮志豪情开篇结尾,国立东北中山中学校歌道尽故土沦丧之痛,激励学生复土决心。
▲图片来源:威远县史志室
每年“九一八”纪念日,两校师生整齐列队,面向东北合唱《流亡三部曲》,让“收复山河”信念深植少年血脉。
两校师生成立多个剧社,自编自导自演抗日主题话剧,深入乡村、集市宣传抗日思想。学生还创办壁报和刊物,内容广泛流传,吸引进步人士关注支持。此外,师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勤工俭学,缓解经济压力,培养劳动观念与自理能力。
精神永续:古寺承载的时代使命
据统计,国立东北中学自1931年12月创办至1941年10月解散,培养1500余名学生,其中约800人在静宁寺就读;国立东北中山中学从1934年3月创办到1949年3月停办,共培养约8000名学生,约3000人在静宁寺就读。
在这片爱国氛围浓厚的土地上,两校为“抗日复土、保家卫国”及民族崛起培育众多人才,如中国现代文学馆首任馆长杨犁、央视原副台长戴临风、中科院院士赵鹏大等。他们带着静宁寺赋予的爱国力量,投身国家建设,成为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
如今,静宁寺静静矗立,它不仅是古建筑,更是鲜活的历史教科书。2022年,静宁寺入选四川省第二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凸显其在抗战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岁月流转,其承载的爱国精神与革命记忆未褪色,每年都有不少海外游子慕名而来,怀着崇敬与感恩之心追寻先辈足迹。
游客 肖先生:
“我年轻时就对这段抗战历史特别感兴趣,今天终于来到了静宁寺。这里的一砖一瓦都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故事,那些流亡学子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还坚持学习、坚持抗日,真的太不容易了。”
这座抗战烽火中的教育圣地,将继续见证历史,守护珍贵记忆,激励后人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