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这8月19日一到,今年的伏天就正式结束了!入伏那会儿,家家户户都讲究吃饺子,取“伏”与“福”的谐音,包住福气,安稳度夏。如今出伏了,暑热虽渐退,秋凉却未稳,正是身体需要“贴补”的关键时刻。老传统里,出伏也不能马虎,这3样吃食您可别忘了,顺应天时,滋养身心,为即将到来的秋天打好底子!
一、饺子
出伏了,饺子还得接着吃!但这出伏的饺子,内涵已悄然不同。入伏饺子是祈福,出伏饺子则是实打实的“贴秋膘”,为身体储备能量,迎接凉爽。选南瓜揉面,那金灿灿的颜色就是秋的预告,温和滋养脾胃;胡萝卜的清甜搭配温补的羊肉,既补充了夏日消耗的体力,又不会过于燥热,是初秋温补的聪明之选。
推荐食谱:胡萝卜羊肉馅饺子
1. 南瓜蒸熟压成泥,晾温后和入面粉揉成光滑面团,醒一会儿。
2. 羊肉剁馅,加入姜末、葱末、花椒水(分次打入去腥增嫩)、生抽、盐、香油拌匀,稍腌。
3. 胡萝卜擦细丝,用少许油煸炒软去生味,晾凉后,切碎拌入羊肉馅。
4. 面团分剂擀皮,包入馅料捏成饺子,水开下饺子,点三次凉水,煮至浮起熟透捞出。
点评:这饺子从里到外透着秋的气息!南瓜面皮自带天然清甜,口感软韧;胡萝卜羊肉馅鲜香温润,不腻不膻。羊肉温补御寒,胡萝卜明目,南瓜面皮好消化,特别适合初秋转凉时给身体温和补充能量,既延续了饺子传统,又巧妙应了时令滋补的需求。
二、鱼肉
出伏后,身体经过漫长暑热消耗,最宜清补。鱼肉,尤其是如鲈鱼这般肉质细嫩的白肉鱼,富含优质蛋白和多种微量元素,易消化吸收,正是清补上品。清蒸之法,最大程度保留了鱼肉的鲜美本味和营养精华,清淡不油腻,特别适合初秋润燥、恢复脾胃功能。夹一筷子雪白鱼肉入口,那份清鲜,仿佛把残留的暑气都涤荡干净了。
推荐食谱:清蒸鲈鱼
1. 新鲜鲈鱼处理干净,鱼身两面各斜划几刀(方便入味和快熟)。鱼身内外抹上少许料酒和薄薄一层盐,鱼腹内塞几片姜、几段葱白。
2. 蒸盘底铺几片姜、葱段,放上鱼,鱼身上再铺几片姜。蒸锅水沸后,放入鱼盘,大火蒸8-10分钟(视鱼大小调整)。
3. 关火焖2分钟取出,倒掉盘中汤汁,捡掉表面的姜葱。在鱼身上铺上新鲜的葱丝、姜丝、红椒丝(配色用),淋上蒸鱼豉油。另起锅烧热少许食用油至冒烟,迅速均匀淋在葱姜丝上激香。
点评:清蒸鲈鱼,做法至简,滋味至鲜!高温蒸汽锁住鱼肉汁水,口感滑嫩如豆腐。淋上热油激发出葱姜豉油的复合香气,鲜美瞬间被激活。这道菜低脂高蛋白,清爽无负担,最能安抚被暑热折腾过的脾胃,补充营养又不生燥火,是出伏后餐桌上的“清流”。
三、莲藕
“荷莲一身宝,秋藕最补人”。莲藕是初秋润燥健脾的明星食材。它性味甘平,生吃清热生津,熟食则健脾开胃、益血补心。出伏后余热夹湿,一碗用莲藕(或鲜嫩的藕带)煲的汤水,清润甘甜,能有效缓解秋燥初起的口干咽干,帮助身体祛除夏日积留的湿气,同时温和滋补。
推荐食谱:藕带薏米排骨汤
1. 排骨或肋排斩小块,冷水下锅焯烫,撇去浮沫后捞出洗净(去腥除杂质)。
2. 新鲜莲藕(或藕带)洗净去皮切滚刀块;胡萝卜去皮切块;抓一小把薏米(提前浸泡半小时更易煮软)。
3. 将处理好的排骨、莲藕块、胡萝卜块、薏米、几片姜一同放入汤锅,加足量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盖盖慢煲1-1.5小时。
4. 煲至莲藕粉糯、排骨软烂,汤色清润微白,加适量盐调味即可关火。
点评:这碗汤水润清甜,是初秋的温柔抚慰。莲藕(藕带)煲得粉糯,自带清甜;薏米祛湿健脾;胡萝卜增色添营养;排骨提供底味和优质蛋白。喝一口,温润从喉咙滑到胃里,生津解渴,滋润干燥,又能帮助身体温和祛湿。做法家常简单,慢火煲出食材本味,是出伏后滋养全家的好选择。
8月19日,伏天正式谢幕,季节的钟摆朝着秋意又近了一步。入伏的饺子锁住了福气,出伏的这3样,则是先人留下应季而食的智慧密钥。食物与节气的唱和,是寻常日子里最踏实的仪式感。出伏了,别忘了端上这几样,让身体跟上季节的节奏,稳稳当当,步入天高气爽的新时光。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文章和图片均有版权,未经允许,请勿抄袭、删改、盗用,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