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医节是医神祭祀、健康养生祈愿
在时光长河的流转中,总有一些特殊的日子,承载着岁月的记忆,凝聚着民族的情感,天医节便是这样一个散发着独特魅力的传统节日。
每至农历八月初一,天医节的氛围便在民间悄然弥漫开来。这一节日,宋代时就已被人们所重视,彼时,人们在这一天祭祀黄帝、岐伯。传说中,黄帝与岐伯的交流探讨,催生了人间第一部医书,自此,医学的曙光划破了蒙昧的夜空,照亮了人类对抗疾病、追求健康的漫漫征途。他们二人,也因此被后世尊为神明,接受着人们虔诚的祭拜。在古老的信仰里,向黄帝与岐伯祈愿,仿佛能获得庇佑,让病痛远离,让健康常伴。
岐山地区,天医节的习俗别具一格。天灸,这一传统习俗,像一根坚韧的丝线,串联起了岁月的脉络。早年,人们会采集清晨晶莹的露水,混合着朱砂,轻轻涂抹在儿童的额头与胸腹,那细腻的触感,仿佛是在为孩子们编织一张抵御病魔的无形之网;后来,又演变为用露水研墨,再以墨汁点于孩童身上,这一小小的举动,饱含着长辈对晚辈深深的关爱与祝福。在岐山土地上,这一习俗代代相传,见证了无数孩子的成长。还有那黎明前奔赴田野的身影,他们在草尖上采集露水,仿佛是在收集大自然馈赠的珍贵礼物。中午时分,墨与露相融,筷子轻点,“点百病” 的仪式便在庄重与期待中完成。岐山一带,人们对露水更是有着独特的情愫,他们相信八月朔豆棵上的露水,是龙的汗水,蕴含着神奇的力量,用其做饭,可医治百病。甚至,还会用这露水和老桃叶精心熬制桃叶膏,据说对治疗腹中郁积病有着显著的疗效。
随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天医节的核心内涵也在悄然发生着转变。从最初单纯的 “祈求神灵庇佑”,逐渐向 “弘扬中医药文化” 的方向发展。就如同 2024 年,西安中医机构在天医节期间举办《黄帝内经》读书会,人们围坐在一起,诵读经典,探讨岐伯、黄帝的医学贡献,感受着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此时,传统的祭祀仪式虽不再是主角,但那份对医学先辈的敬重,对中医药文化的热爱,却在这朗朗书声中愈发深沉。在现代科学观念的照耀下,天医节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成为了中医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年轻群体的加入,更是为天医节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社交媒体的世界里,天医节被赋予了 “中医养生日” 的新身份。打开视频号的平台,“天医节” 话题下,一篇篇笔记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天医节养生食谱”“秋季药膳方” 等内容琳琅满目,“滋阴润燥”“祛湿排毒” 等现代健康需求,与古老的天医节完美融合。传统习俗中的 “露水点穴”,也被简化为 “晨起饮用露水茶” 等便捷方式,既保留了节日的韵味,又适应了现代快节奏的生活。
然而,前行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疫情的阴霾,曾给天医节的传承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线下那些热闹非凡的聚集性活动,如庙会、义诊等,被迫按下了暂停键。2020 年,岐山多地无奈暂停传统民俗活动,部分地区的 “天灸” 习俗,也只能在家庭内部小规模进行,那份往昔的热闹与喧嚣,一时间消散殆尽。但人们传承文化的决心,如同坚韧的磐石,未曾动摇。后疫情时代,天医节活动迅速调整,呈现出 “非接触化” 的特点。2024 年,西安一家中医馆推出 “天医节线上问诊” 服务,患者与中医师通过视频连线,跨越了空间的限制,获取个性化的养生方案;部分社群组织 “云端祭祀”,参与者们虽身处不同角落,却能在线上平台共同祭拜医神,分享健康心得。这种转变,虽让传统仪式感有所削弱,却意外地扩大了天医节的传播范围,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这个古老的节日。
但在这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天医节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传承断层的阴影,如乌云般笼罩。掌握传统天灸、露水采集等技艺的传承人,大多已步入暮年,而年轻一代,由于种种原因,对这些传统技艺缺乏参与的动力,这使得古老的技艺面临失传的危机。文化内核的模糊,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现代的天医节活动,很多仅仅聚焦于 “健康” 的表象,却忽视了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如 “天人合一”“阴阳调和” 等,这无疑是对天医节文化深度的一种损耗。再者,政策支持的不足,让天医节的传承之路举步维艰。缺乏非遗认证和专项保护资金,难以构建起规模化的传承体系,使其在现代社会的浪潮中,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不过,危机之中亦蕴藏着无限机遇。随着 “健康中国” 战略的大力推进,中医药国家战略的红利逐渐显现。天医节作为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重要节点,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它可以与 “中医中药中国行” 等国家项目紧密结合,借助这些平台,提升自身的社会关注度,让更多人了解其背后的文化价值。文旅融合的浪潮,也为天医节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岐山等地,凭借 “岐伯故里” 这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如黄帝、岐伯传说地,将积极打造天医节主题文旅线路。将祭祀、药膳、中医体验等元素巧妙整合,形成独特的文化 IP,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古老医学的奥秘。数字化传播的创新,更是为天医节的传承与发展插上了翅膀。通过 AR/VR 技术,人们可以穿越时空,复原古代祭祀场景,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份庄重与神秘;开发天医节主题健康 APP,如体质自测、节气养生提醒等功能,让古老的节日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成功吸引年轻群体的目光,激发他们对天医节的兴趣。
天医节的现状,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的普遍困境:在习俗流失的边缘挣扎,却又怀揣着文化再生的希望。展望未来,天医节若想重获蓬勃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平衡传统仪式感与现代生活需求。在保留医神祭祀、健康祈愿等核心文化符号的基础上,积极寻求政策扶持,加强与各领域的跨界融合,充分利用数字化创新手段,实现从 “地方性民俗” 到 “中医药文化标识” 的华丽转型。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天医节必将在新时代的岐伯故里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继续为人们的健康与文化生活,贡献独特的力量。
(AI生成图片:张晖)
作 者 简 介:
洛沙,著名诗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诗歌作品在国内外享有广泛的读者。其中有四百多首 诗歌被制作成音画作品,在全国二十多家网站风行;有三十多首诗歌在美国、英国、新加坡等 国家盛传。著有《洛沙情理诗歌》集;陕西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西部文学网、西部文学论坛”的 创始人、西部文学作家协会主席,九五年被陕西省文化厅评为先进工作者,2014年被中央广播电 视台评为先进工作者;2022年1月被《西部文学》评为首批百名金牌写手;连续十五年被西部文学评委优秀管理员。
作 者 简 介:
原名:李会英,笔名:宇泉,女,生于1970年4月18日,西安市莲湖区人 。从事岐伯文化35年,著有散文集《无名》,现担任西部文学副总编辑,兼任运营部部长和AI电影《红拳小白龙》影视剧运营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