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天!湖北农村的宴席居然这么好吃还这么实惠,真的是超出想象。
说实话,原本我对农村宴席的印象,还停留在“场地简陋、菜品普通”那种老印象。
直到前几天,我受朋友之邀,去了趟湖北乡下参加了一场婚宴,整个人的认知被彻底颠覆了。
01
中午11点,村口的大棚下已经坐满了人。
男男女女围着一张张八仙桌落座,空气里弥漫着米饭的香味和蒸菜的热气。
穿着围裙的厨娘们脚不沾地地在场地里穿梭,热菜一道接一道地上,像流水线一样。
旁边的大锅里,还冒着热气,咕嘟咕嘟响得让人直流口水。
坐我对面的一位阿姨边夹菜边说:“我们这边宴席一般都是三蒸六炒八冷碟,再加两汤一甜点,一桌十六道菜起步。”我听着都傻了。
再一问价格,600块钱一桌,包食材、包桌椅、包碗筷,还包人工上门现炒,这是什么神仙配置啊?!
先不说别的,这样的价钱,在城市连一个中档餐厅的团购套餐都不一定吃得起。
可在这里,不光吃得丰盛,还能吃出人情味儿。
最让我惊艳的是“沔阳三蒸”——蒸肉、蒸鱼、蒸时蔬,一样都不少,每样菜都用米粉或红薯粉裹着,蒸得软糯入味。
尤其是那道粉蒸排骨,肉香四溢,入口即化,连带着土豆也吸饱了汤汁,每一口都能感受到地道的乡土气息。
还有“黄陂三鲜”,是我们邻桌一位叔叔强烈推荐的特色菜。
鱼丸、肉糕、肉丸组成一大盘,颜色红白相间,咸香弹牙,是宴席上绝对的压轴主角。
尤其是鱼丸,弹性十足,一咬还有汁水,完全不输城市里几十块一碗的手工丸子。
当然,农村宴席从来不只讲“吃饱”,更讲“吃好”。
像藕汤、炖鸡、卤牛肉这些硬菜,都是现杀现炖的,汤底浓郁,连配菜的萝卜都好吃得不得了。
每桌几乎都配有火烧粑、焌米茶这类点心甜品,小朋友吃得开心,大人也乐呵呵。
02
最关键的是,湖北农村的宴席特别讲究“够热闹、够实在”,菜刚端上来,大人就开始吆喝,“快来吃,莫客气!”
小孩在桌子边转圈,大人之间熟络寒暄,热热闹闹,没那么多拘束,却有满满的亲切感。
你要是夹菜慢了点,还会被旁边的婶婶“好心提醒”一句:“快点夹,不然等下都被他们抢完啦。”
这样的氛围,在城市里还真不多见。哪怕是饭店请客,也很难有这种毫无隔阂的轻松感。
我随口问朋友:“你们这边经常办宴席吗?”
他说:“哪家孩子满月、老人过寿、房子上梁,都会请全村的人来吃一顿。”
菜是村厨做的,食材是村民凑的,筷子碗碟桌椅都是专人包办,一站式服务。
你只要出一笔钱,人来就吃,一场宴下来,既热闹又省心还不累人。
最让我感慨的是,这样一顿饭,不只是吃饭,更像一场社交派对,浓缩了整条村的人情往来。
你会看到久未见面的亲戚寒暄打趣,也能听见邻居唠家常、讲过去的故事。
一顿饭吃下来,仿佛把整个乡村的温度都吃进了肚子里。
03
城市人常说,吃饭要“仪式感”。
可我觉得,在湖北农村,真正的仪式感不是来自铺张装饰,而是人和人之间那种自然流动的温情。
而且你别看村里环境普通,但每一道菜都讲究、实在,厨艺一点不含糊。
村厨一个人就能同时炒四五口锅,一大早起来准备,忙完一整天,只为了让宾客吃好。
就说这份敬业和手艺,不是培训班里学来的,是日复一日操办出来的真本事。
如果你真的热爱旅行,别总盯着那些城市里的打卡餐厅。
去一趟湖北,走进一个村子,参加一场接地气的宴席,你就会发现:真正的“网红美食”,可能就在村口的大棚里。
没有滤镜,没有摆拍,只有热气腾腾的饭菜和发自内心的热情。
有时候,我们以为“土”的,其实是“真的”;我们以为“便宜”的,其实是“珍贵”的。
那些藏在乡间的宴席,不靠营销不靠装修,却能把你吃到心里去,吃得你念念不忘。
所以啊,如果哪天你刚好在湖北,又刚好有机会参加一场农村宴席,千万别错过。
你可能不会记得桌子上用了什么牌子的碗筷,但你一定会记得那碗藕汤的味道,还有那一桌子人的笑声。
毕竟,在这个越来越快的世界里,还有一顿饭,能让你慢下来、热起来、笑出来,这样的机会,真的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