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酒的精髓,深藏于其精细的感官品评与匠心独运的酒体设计之中。这一过程,堪称传统酿造智慧与现代科技手段的结晶,是塑造白酒卓越品质、独特风格与市场竞争力的灵魂所在。在感官品评的殿堂里,经验丰富的评酒专家如同解码者,调动视觉(观色泽之净透)、嗅觉(析香气之幽雅与层次)、味觉(尝风味之协调与醇厚)乃至触觉(感酒液之滑腻与余韵悠长),多维解构每一滴酒液的秘密。而酒体设计,则是一门糅合了科学理性的艺术:它对高粱、小麦等核心原料精挑细选,对发酵温湿度精准把控,对陈酿老熟岁月耐心守候,并通过复合勾兑技艺的妙手调和,方才使酒液中复杂风味得以平衡呈现、个性结构臻于完美。这种对“至臻至美”的矢志追求,既是对古老匠艺的虔诚致敬,又依托现代分析技术(如风味物质谱系追踪、批次稳定性控制)不断突破,从而确保每一瓶佳酿品质恒定如一,在风云变幻的市场浪潮中历久弥新,熠熠生辉。
作为评价白酒品质最直接、最核心的感官手段,白酒品评首先始于视觉观察——“观色”。这一步骤并非仅仅欣赏外观,更是透过酒体的色泽与形态,初步探查其内在工艺特点、陈储状态及纯净度等关键信息。专业品评中的“观色”需遵循规范操作并关注以下要素:
①、观察方法与环境:
在柔和、充足且无偏色的自然散射光或标准白光照明下进行。
选用透明无色、杯壁洁净(无油脂、水渍残留)的郁金香杯或标准白酒品评杯。
将适量酒样倒入杯中(通常注至1/3-1/2处),稳定举杯齐眉,保持视线水平,从正、侧不同角度细致审视。
②、核心观察要素:
操作与观察:轻柔而均匀地旋转酒杯,使酒液充分浸润杯壁内壁,随后将杯子恢复直立状态,仔细观察酒液在重力作用下回流的过程。
形态学解析:重点关注形成的“酒泪”(或称酒腿)的形态(是否细密、连绵)以及其下滑的速率。挂杯的明显程度(酒痕厚度、覆盖面积)和下滑速度的缓急,直观反映了酒液的粘稠度(Body)。
物理与化学关联:挂杯现象主要与酒液的表面张力、粘度、蒸发速率梯度(由酒精与水蒸发速率差异引发马兰戈尼效应)密切相关。这些物理性质受控于酒体中酒精浓度、高级醇类(如丙三醇/甘油)、糖分、以及更关键的是发酵及陈化过程中积累的丰富酯类、高级脂肪酸乙酯、酸类等呈香呈味物质的含量与平衡状态。因此,稠密、细密且下滑缓慢的挂杯,常关联着酒体的饱满、醇厚和风味物质的复杂度与丰盛度。
③、专业认知:
必须强调的是,挂杯的明显程度并非白酒品质的绝对单一评判标准!
它虽能暗示酒体中物质的丰富度和结构感,但最终品质评价必须严格结合嗅觉(闻香)和味觉(尝味)的综合感受来定论。不同香型、不同风格的白酒,其挂杯表现本身也存在合理差异。
审视酒液表面的反光特性。高纯净度的优质白酒,其酒液表面应展现明亮的镜面光泽,晶莹剔透,光线在其表面和内部折射流畅。较高的光泽度通常指向酒体纯净无杂质,且高级脂肪酸乙酯、多元醇类物质含量丰富协调,赋予了酒体良好的表面张力与光学表现。
清澈度与纯净度:首要关注酒液是否晶莹剔透、清澈无瑕。观察酒体内部有无悬浮颗粒、絮状物或沉淀物。优质白酒,尤其是瓶储多年的酒,应呈现完美的透明状态(新酒)或清亮的微黄透明(陈酒)。浑浊或不透明往往是工艺缺陷、储存不当或过滤不充分的信号。
色调特征与内涵:准确辨别并记录其基础色调(通常为无色透明)以及是否有明显的颜色倾向(尤其是微黄、淡黄色)。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酱香、浓香等特定香型工艺的高端陈年白酒而言,自然形成的、柔和均匀的微黄色泽,常被视作其经历漫长酯化反应、物质转化融合(美拉德反应等)和陈年陶坛储存时间的典型视觉表征。这种色泽应与工艺不当或污染所致的异常着色严格区分。
2、 闻香:解密酒香的层次艺术
白酒的闻香是一门精细的艺术,旨在全面解析其复杂多变的香气特征。通常需遵循“三步走”的原则,捕捉不同挥发阶段与方式的香气构成:
①、静置闻香 (捕捉头香):
操作:酒液注入干净品酒杯后,静置片刻(约20-30秒)。保持酒杯不动,轻嗅杯口上方约2-3厘米处。
目的与特征:感受最易挥发成分所呈现的“头香”。这是酒体接触空气后的第一印象,通常由低沸点的酯类、醛类构成。香气相对轻盈、清新且直观,如初绽的芬芳花香、清新的瓜果气息(如青苹果、甜瓜)、淡淡的粮香或植物清香。它是酒体香气魅力的初始表达,判断其新鲜度、纯净度和香气的第一冲击力。
②、摇杯闻香 (释放主体香):
操作:以手腕或手指轻柔地、缓缓地逆时针旋转杯身(或置于桌面画小圈),使酒液充分浸润杯壁,增大其与空气的接触面。待旋转停止,静置数秒,再次轻嗅杯口上方。
目的与特征:通过扰动释放酒体深度“主体香”。此刻,中沸点香气物质被激发扩散,整体香气的结构、丰富度与协调性得以展现。你会捕捉到酒的核心特征性香气:如浓郁的窖香(源于窖池微生物)、浑厚的粮香(高粱、小麦等)、醇和的曲香(大曲发酵特有)、饱满的醇香、以及可能伴随的果香(如熟梨、柑橘)、蜜甜香、糟香(来自发酵原料)、陈香(老酒感)等。不同香型白酒的主体香具有鲜明标志性——酱香型以酱香(焙炒香、空杯香持久为特色)、醇甜、焦糊香为主体;清香型则以纯正清雅的花果蜜甜和粮香为主;浓香型突出浓郁的窖香(己酸乙酯)、粮香和醇甜感。
③、空杯闻香 (探秘底香/留香):
操作:品鉴结束后,将杯中酒液倒净(可轻轻甩净或自然空置)。让空杯静置于干燥、无干扰的环境下,放置数分钟至半小时(甚至更久)。
目的与特征:这是评判白酒香气质量的金标准——感受“底香”或“留香”。酒液蒸发殆尽后,高沸点香气物质及结合状态的芳香成分在杯壁留下独特的“指纹”。细嗅空杯深处,能捕捉到最为深刻、幽雅且持久的香气。优质的底香往往呈现愉悦的陈酿气息(老酒味)、幽雅的焙烤焦香(酱香型尤为明显)、醇厚的酱陈香、柔顺的糟香、或者馥郁的粮食本香及曲香。其浓郁度、纯正度、协调性、复杂度及留香持久性(挂杯香持续长短),是判断白酒品质高低(尤其年份、工艺、用曲等级)、基酒等级和风格纯正度的核心依据。 优质好酒的空杯香可清晰展现其典型风格底蕴。
香气解析的关键维度
闻香过程中,需系统性地识别、记录与分析香气的具体类型及其表现特征:
香气的类型:能辨识的具体香气来源与特征
基础发酵香:粮香(高粱、小麦、玉米等谷物特有气息)、窖香(泥窖陈香与微生物代谢香)、曲香(大曲块的培菌香、粮曲融合感)、糟香(发酵醅特有的酒醅香)。
核心风格香:酱香(复杂醇厚如酱油、豆豉或咖啡豆烘烤香)、浓香(浓郁的窖香混合果甜香)、清香(纯正清雅的花果蜜甜香)、米香(清雅的米酒甜香)等。
呈味衍生香:果香(如苹果、梨、柑橘、热带水果)、花香(如兰花香、陈年花蜜香)、蜜甜香、醇香(醇和柔顺感)。
特殊工艺/陈化香:焦香(如炒芝麻)、糊香(类似烘焙谷物)、芝麻香(焙烤芝麻仁香)、药香(部分独特香型所含的植物本草陈香)、陈香(老熟陈酿带来的岁月感、类似檀木或干果)。
香气的品质指标:
浓郁度:香气的强度与饱和度。香气的强弱程度。浓郁的香气如同夏日的阳光,温暖而热烈;淡雅的香气则如同春日的微风,轻柔而怡人。
纯正度:是否纯净,有无杂味、邪杂气(泥腥味、油哈味、霉味等)。如:糠味、霉味、油哈味、硫磺味、酸馊味等)。纯正的香气如同清澈的山泉,纯净无瑕;而杂味则如同混浊的污水,令人不适。
协调性:各种香气成分是否和谐统一,有无突兀感。协调的香气如同一曲优美的交响乐,各声部相互呼应,浑然一体;而不协调的香气则如同杂乱的噪音,刺耳难耐。
复杂度/层次感:香气变化的丰富程度、由浅入深的表现。
持久性:香气在杯中、口中的留存时间,尤以空杯留香为重。持久的香气如同一首悠扬的旋律,久久回荡在心头;短暂的香气则如同一阵轻风,稍纵即逝。
总结: 通过“静置-摇杯-空杯”三步系统闻香,并结合对香气类型、品质指标的细致分析,方能立体、客观地把握白酒的风味密码、品质等级与独特风格魅力,领略中国白酒香气的深厚底蕴。
3、品味:
①、品饮动作: 取少量酒液(约1-2ml)轻啜入口,令其自然铺展于整个口腔(覆盖舌尖、舌两侧及舌根区域),充分调动味蕾感知与口腔触觉进行细致体验。随后可选择咽下或吐出酒液。
②、品鉴维度(味觉与口感):
入口初感:这是酒液接触口腔的第一印象。敏锐捕捉其瞬间传递的感受:是柔和温润的包裹感,还是略带冲辣的刺激?是绵甜的舒适,还是其他独特触感?同时,感知酒液的温度与质地特性——是否呈现出如丝绸般的丝滑感,抑或存在不易察觉的颗粒感?此阶段奠定了品鉴的基调。
③、味觉层次解析:
甜味:主要源于多元醇(如丙三醇、丁二醇)及特定氨基酸。它赋予酒体温暖、圆润的特质,是构成酒体饱满感的重要元素。优质白酒的甜味应自然舒适,而非甜腻。
酸味:由有机酸(如乙酸、乳酸、丁酸等)构成,堪称白酒风味的骨架。其核心作用在于提鲜、助香、协调口感。酸味的平衡至关重要:酸度过高会产生尖锐、刺鼻的不适感;酸度过低则会导致酒体呆板、缺乏活力与层次。恰到好处的酸度是支撑整体结构的关键。
苦味:来源于高级醇、特定氨基酸及酚类化合物等。在优质白酒中,允许存在精妙的、瞬间即逝的微苦,这常能增加风味的复杂度和深度。然而,苦味必须迅速化开,若呈现过重、持久不散或令人不悦的特征,则视为缺陷,会严重破坏口感的和谐与愉悦感。
咸味:通常由微量无机盐类带来,感知非常微弱。其作用在于微妙地增加酒体的层次感与立体感。但咸味若过于明显,则会显得突兀、不协调。
鲜味:由氨基酸(如谷氨酸)等物质贡献。它能为酒体注入一种清新、自然、富有生命力的口感体验,显著提升整体风味的丰富度与细腻感,是高品质白酒的加分项。
④、口感结构体验:
醇厚度/丰满度:指酒液在口腔中所呈现的分量感与物质充实感。上乘的酒体应饱满丰腴,给人以内容物丰富的体验,但同时又需轻盈不滞重,避免产生压迫感。
柔和度/绵柔度:评价酒精的刺激感是否被酒体中的风味物质有效包裹、驯化与协调。优质白酒入口应顺滑流畅,无明显灼烧或粗糙感,带来舒适、温润的触觉体验。
协调性:这是品鉴的核心指标之一。指甜、酸、苦、咸、鲜等基础味觉,以及酒精感、香气等所有元素之间是否达到精妙的平衡与和谐统一。如同交响乐各声部配合无间,不应有任何单一元素过分突出或缺失,整体口感应浑然一体,流畅自然。
后味/余味:指酒液咽下或吐出后,在口腔、喉部乃至鼻腔中持续萦绕的感觉与风味。卓越的白酒应具备悠长、清晰且令人愉悦的余韵,这是其品质与复杂性的重要体现。
回味长短:具体指风味在口腔中驻留的时间长度(可描述为悠长绵延、中等适中或短促即逝)。悠长的回味通常是高品质的标志,让人意犹未尽。
回味类型:指余味的具体性质。是令人舒适的回甘(甘甜感)、回甜(甜味再现)、生津(促进唾液分泌的清爽感)?还是负面的苦涩残留、燥辣不适或空洞乏味?愉悦的回味类型是优质白酒不可或缺的特质。
爽净度:评价饮后口腔的清爽舒适程度。好的白酒应口齿留香,无残留的杂味、异味、粘腻感或不适的刺激感,给人以纯净、利落的收尾。
风格典型性:这是对白酒是否符合其所属香型经典特征的终极评判。品鉴者需考量整体口感是否精准诠释了该香型的精髓(例如:酱香型的“醇厚细腻、幽雅复合”;浓香型的“绵甜甘冽、窖香浓郁”;清香型的“醇甜柔和、清香纯正”等)。一款优秀的白酒,其口感体验应成为该香型风格特征的完美代言,具有鲜明的辨识度。
4、综合风格评判
在细致完成观色、闻香、品味三个基础步骤后,需整合感官信息,对酒款的整体风格特征进行深入评价。核心评判维度包括其风格是否突出、典型、优雅、协调且具有持久性。
观色:细致审视酒液色泽的呈现,例如红葡萄酒应观其是否展现出深邃浓郁的宝石红、石榴红抑或带有紫罗兰色调的年轻色泽;白葡萄酒则应观察其是呈明亮的浅柠檬黄、中等稻草黄还是深邃的金黄/琥珀色泽,同时注意清澈度、亮度与色泽深度是否契合其类型与年份特征。
闻香:集中感知香气的复杂度与特质。应捕捉酒中是否释放出浓郁的一级果香(如红葡萄酒中的深色浆果、樱桃、李子,或白葡萄酒中的柑橘、热带水果、核果),或是二级陈酿香(如橡木桶带来的香草、香料、烟熏、烘烤气息),以及可能存在的三级陈年香(如皮革、蘑菇、坚果等),并判断这些香气是否和谐交融,形成有辨识度的芳香图谱。
品味:重点体验风味在口腔中的演变过程与结构感。入口时,感受其酒体(轻盈、中等、饱满)、甜度、酸度、单宁(红葡萄酒) 的初印象;随后,探寻酒液在口中展现出的风味层次复杂度——果味、桶味、矿物感、咸鲜味等元素是否清晰且相互支撑;余韵的长度与品质至关重要,关注风味消散的优雅度和持续性,是否令人回味悠长。
最终,综合评判该酒款是否鲜明地表达了其所属酒种、特定产区、知名品牌或代表性香型的内在精髓与独特性格。其标志性的风格特质(如某产区的风土烙印、某品牌的标志性混酿风格、特定香型的经典表达)在整个品鉴历程中是否清晰可辨、高度一致,并且各元素间完美融合(协调),持续展现出一种愉悦、平衡且有深度的感官体验(优雅),是确立其综合风格高度的关键。
二、中国白酒的酒体设计
酒体设计是白酒生产的核心技术和艺术,是指根据目标产品的风格定位(香型、档次、口感特点等),通过科学地选择基酒、调味酒,并运用勾兑(组合)和调味技术,设计出符合特定感官要求和质量标准的产品。它是一个动态、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原料的产地、气候条件、发酵时间以及储存环境等。在勾兑过程中,专家们会细致地调配不同年份、不同风味的基酒,以达到最佳的香气层次和口感平衡。同时,调味酒的选择也至关重要,它们可以赋予白酒独特的风味,如花香、果香或草本香气,使每一口都充满惊喜。整个过程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还需要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感官判断力,确保最终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期待,展现出卓越的品质和独特的魅力。
1、酒体设计的核心要素
①、目标定位:
香型定位:生产什么香型的白酒(浓香,如泸州老窖;酱香,如茅台;清香,如汾酒;米香,如桂林三花酒;兼香,如白云边;凤香,如西凤酒;特香,如四特酒;芝麻香,如景芝白酒;老白干香,如衡水老白干;董香,如习水董酒等)?
档次定位:高端、中端、低端?决定了基酒和调味酒的等级、陈酿时间等。高端白酒通常选用优质原料,经过长时间陈酿,口感复杂丰富;中端白酒则在品质和价格上寻求平衡,适合大众消费;低端白酒则注重性价比,满足基本消费需求。
口感风格定位:是追求绵柔、醇厚、净爽、陈香突出、果香优雅,还是特定的地域风格?需要明确具体的感官指标(如:香气浓郁度、甜酸比、醇厚度、后味长度、爽净度等)。香气浓郁度要求高,能够让人一闻便感受到扑鼻的芳香;甜酸比需恰到好处,既不过于甜腻也不过于酸涩,达到平衡和谐的效果;醇厚度要饱满,入口时能感受到酒液的厚重感;后味长度要持久,让余味在口中停留较长时间;爽净度则要求酒液纯净无杂味,饮后口齿留香。
目标消费者:针对不同地域、年龄、消费习惯的人群进行设计。例如,年轻消费者可能更偏爱果香优雅、口感清爽的酒款,而中老年消费者则可能倾向于选择陈香突出、口感醇厚的酒品。同时,根据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调整酒的风味特点,以满足当地消费者的口味偏好。
②、基础酒源:
基酒:构成成品酒主体(80-90%以上)的酒。通常由不同轮次、不同等级、不同窖池(或窖龄)、不同储存年份的酒组成。基酒的质量和风格奠定了成品酒的基础。例如,不同轮次的酒液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风味物质不同,低轮次酒液带有清新果香,高轮次酒液则更加醇厚;不同等级的酒液在酿造工艺上有所区别,高等级酒液经过更严格的筛选和处理,品质更为优异;不同窖池(或窖龄)的酒液因微生物环境差异,产生独特的风味特征;不同储存年份的酒液,随着陈化过程,香气和口感逐渐丰富和圆润。
调味酒:具有特殊香味或在某方面有突出优点的精华酒(如:陈年调味酒、双轮底调味酒、酒头调味酒、酒尾调味酒、特香调味酒、曲香调味酒、药香调味酒等)。用量很少(通常<1%),但对弥补缺陷、提升复杂度、突出风格、画龙点睛起到关键作用。调味酒是酒体设计师的“秘密武器”。例如,陈年调味酒可以增加酒的陈香和深度,双轮底调味酒赋予酒体丰富的层次感,酒头调味酒带来清新的香气,酒尾调味酒增添尾韵的悠长,特香调味酒和曲香调味酒则为酒体增添独特的香气,药香调味酒则赋予酒体一种神秘的草本气息。
2、关键技术手段
①、勾兑:
目的:将不同质量、不同特点的基酒按一定比例组合,使酒体初步达到基础骨架平衡(主要是酸、酯、醇、醛等主要成分的比例协调),形成基本符合目标风格的基础酒体。通过精心挑选和调配,勾兑过程不仅考虑了各种基酒的化学成分,还注重其香气、口感和色泽的和谐统一。在这一过程中,调酒师会细致地品尝每一款基酒,感受其独特的风味特征,并根据目标酒体的风格要求进行精确调整。勾兑完成后,酒体会经过一段时间的静置和融合,以确保各成分充分结合,最终呈现出复杂而均衡的味觉体验。
核心: “取长补短”,使酒质基本稳定、统一。例如:用香气浓郁芬芳的酒弥补香气淡薄的酒;用口感醇厚绵长的酒弥补单薄寡淡的酒;用陈年老酒的深厚陈香味弥补新酒的生青味和辛辣感等。
②、调味 :
目的:在勾兑好的基础酒体上,加入少量精选的调味酒(有时也可能是极微量的食品添加剂,需符合国标),对酒体进行精雕细琢。这些调味酒通常由经验丰富的调酒师精心挑选,以提升酒的层次感和复杂度。它们可能包含陈年老酒、不同种类的谷物发酵液或天然水果精华,每一种都带有独特的香气和口感。通过微妙的调配,可以赋予酒体更加丰富、圆润的味道,使其在口中绽放出多层次的风味体验。
核心: “锦上添花”,在勾兑完成后,进一步弥补可能存在的细微缺陷,通过精心调配,强化其原有的优点。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酒的香气和口感的复杂度,还增加了层次感、优雅度、典型性和独特性。它是酒体设计中最精细、最能体现制作者功力的环节,每一步都需精准把控,以确保最终成品达到完美境界。
③、陈酿管理:
勾调后的酒通常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储存(“盘勾”或“储存老熟”),在这个过程中,酒液在陶坛或橡木桶中静静地沉淀,吸收周围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变化,让各组分进一步融合、协调,口感更柔和醇厚。陈酿时间也是酒体设计的重要考量因素,不同的酒类和品牌会根据其独特的风味特点选择合适的陈酿时长,从数月到数十年不等,以达到最佳的风味平衡和复杂度。
3、酒体设计的过程(一般流程)
①、明确设计目标: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战略,深入分析消费者偏好和行业趋势,确定新产品的具体感官风格和质量要求。例如,如果目标市场是追求高端体验的消费者,产品应具备精致的外观设计、细腻的材质触感以及卓越的功能表现。同时,确保产品质量符合国际标准,并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流程,保证每一款产品都能提供一致的高品质体验。
②、酒源分析与筛选: 品评和分析库存的各类基酒和调味酒的特性(优缺点、风格特征)。在品评过程中,细致地观察酒液的颜色,从透明晶莹到深邃琥珀色,感受其光泽度。闻香时,捕捉酒中散发出的复杂香气,从果香、花香到木质香,每一种香气都透露出不同的酿造工艺和陈年时间。品尝时,注意入口的口感,从醇厚顺滑到辛辣刺激,体会其层次感和余韵。通过这些感官体验,全面评估每种酒的独特风格和潜在价值,从而筛选出最优质的基酒和调味酒,为最终产品的完美调配奠定基础。
③、小样勾兑设计:根据目标和酒源情况,设计多个初步的勾兑方案(不同基酒比例组合),进行小样勾兑试验。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仔细挑选每一种基酒,确保其香气、口感和色泽与最终产品的要求相匹配。通过多次试验,调整各基酒的比例,以达到最佳的风味平衡。试验过程中,还需记录每一款小样的具体数据,包括酒精度数、酸度、甜度等关键指标,以便后续分析和优化。
④、小样品评与调整:对勾兑小样进行严格的感官品评(常需多人盲品),细致地评估其色泽、香气、口感和余味,分析其与目标的差距,反复调整基酒比例,包括不同年份、不同产地的基酒,直至达到基础骨架平衡,形成风味协调、层次丰富的基础酒样。
⑤、小样调味设计:在基础酒样上,尝试添加不同种类、不同量的调味酒,设计多个调味方案。例如,可以加入少量的樱桃白兰地,增添一丝甜美的果香;或者滴入几滴香草利口酒,带来温暖的香草气息。还可以尝试混合少量的黑巧克力烈酒,赋予酒液浓郁的巧克力风味。每种调味酒的添加量需精确控制,以确保最终口感的平衡与和谐。通过不断试验和调整,创造出独特且令人愉悦的酒品组合。
⑥、小样品评与精调:对调味小样进行精细品评,仔细品味其香气、口感和层次感,选出最优方案,并可能进行微调(“画龙点睛”),以确保最终成品达到最佳风味体验。
⑦、稳定性试验:对最终确定的小样进行一定时间的存放(如一周、一月),观察其感官和理化指标是否稳定。具体而言,需要仔细检查是否有析出物出现,香气是否保持一致,口感是否发生任何变化。同时,还需记录样品的颜色、质地以及可能的气味变化,确保其在储存期间的质量和特性没有显著下降或变异。
⑧、放大试验与确认:将小样方案按比例放大到中试或生产规模,再次品评确认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仔细监控每一个步骤,确保原材料的质量和配比精确无误。实验室中的小样经过精密计算和多次调整,已经达到了理想的效果,但在放大到中试或生产规模时,可能会遇到新的挑战,如设备的兼容性、工艺流程的优化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等。因此,必须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分析,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和一致性。同时,品评环节至关重要,通过感官评估(如视觉、嗅觉、味觉等)来确认放大后的样品是否与小样保持一致,确保产品能够满足设计要求和消费者期望。
⑨、制定标准: 确定最终配方,包括各种原料的比例和配比,确保每一种成分的精确使用。同时,确定工艺参数,例如加浆降度用水处理的具体方法,包括水的来源、处理步骤和温度控制;过滤方式的选择,如采用何种滤材、过滤速度以及是否需要多次过滤以保证成品的纯净度。此外,还需制定感官和理化质量标准,涵盖色泽、香气、口感、透明度等感官指标,以及酒精含量、酸度、糖分等理化指标,确保产品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
⑩、生产定型与上市。
4、现代技术在酒体设计中的应用
气相/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精准分析白酒中数百种微量成分(风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为理解香气来源、质量差异、缺陷成因提供科学依据。这些微量成分包括醇类、醛类、酮类、酸类等,每一种都可能对最终口感产生微妙的影响。
感官组学: 研究风味物质与感官感知之间的定量关系,建立“化学指纹-感官特征”的联系模型。通过高通量筛选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揭示出不同化学成分如何协同作用,形成独特的感官体验。
计算机辅助勾调系统: 基于大量历史勾调数据和成分分析数据,建立数据库和模型,辅助勾调师进行方案设计和优化,提高效率和稳定性。该系统可以模拟不同的勾调方案,预测其可能的风味表现,并提供最佳建议。
风味重组与缺失实验: 通过添加或剔除特定化合物,验证其对整体风味的贡献。例如,通过增加适量的酯类化合物,可以提升酒体的果香和花香;而减少某些醛类物质,则能降低酒体的刺激性和辛辣感。
5、核心总结:感官评价为体,酒体设计为魂
①、感官品评:品质的基石与终极标尺
作为评价白酒品质、甄别风格特征、诊断感官缺陷、指导酒体设计的核心手段,其地位不可替代。它依赖于品评师高度专业化训练的感官机能(敏锐的嗅觉、精准的味觉、细致的视觉)和丰富的经验积累。
品评师通过对香气类型、强度、层次、协调性、入口瞬间感受(前香)、口感结构(醇厚、绵柔、爽净)、后味长度与风格特征(余香、回味)的多维、精细化捕捉与描述记录,实现对酒体内在质量与个性的感性认知与理性评估。长期的训练使品评师能敏锐辨识细微差异,并深刻理解不同原料(粮谷、大曲)、酿造工艺(固态发酵、蒸馏参数)、地域环境(产区微生态)和陶坛/容器陈储年限对风味的深度烙印。
②、酒体设计:科学与艺术的精妙交响
敏锐的感官洞察力:对风味及其细微变化具有高度敏感性。
深厚的技术底蕴: 精通酿造工艺学原理、风味化学知识、微生物发酵调控技术、勾调学原理。
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刻理解不同基酒的特性及其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加和、协同、拮抗)。
数据驱动的决策能力:善用现代分析技术(感官组学)提供的科学依据。
艺术的创造力与市场洞察:能够将技术、经验与对消费者偏好及市场趋势的深刻理解,转化为满足特定消费场景或引领潮流的、高品质、差异化的感官表达(如“清雅酱香”、“净爽浓香”、“温润老白干”)。
酒体设计是赋予白酒独特生命力与市场核心竞争力的灵魂工程。它是一个高度集成性、创造性的过程,深度融合了现代风味科学、精准分析技术、传承千年的酿造智慧与卓越的审美创造力。
③、一名优秀的酒体设计师,必须兼具:
传承与创新:双轮驱动,面向未来
精细化:对风味物质及其感知机制的理解日趋微观。
标准化:评价方法、术语表述、质量关键控制点逐步规范统一,提升一致性。
模型化:构建“化学成分-感官体验”的预测模型,提高设计的预见性。
个性化:支撑满足多元化、高品质、特色化消费需求的柔性设计与生产。
中国白酒的感官品评与酒体设计体系,既深植于历经千百年验证的酿造经验与文化传统(如口传心授的技艺、对自然时令的尊重、特定窖泥微生物生态体系的维护),又积极拥抱现代科技进步的洪流(尤其是风味解析技术、数据处理工具、智能辅助系统)。
这一结合正在推动整个行业朝着“四化”方向深刻转型:传统工艺(如“双轮底发酵”、“分层蒸馏”、“看花摘酒”、“分级陈藏”)保证了白酒的“骨”与“韵”(文化基因与风味独特性),现代科技则为其赋予了更锐利的“眼”与更精准的“手”(洞见本质与高效调控),共同守护和发展这份珍贵的民族技艺。
掌握传统技艺之精髓与现代科技之力量,是解析中国白酒独特魅力密码的关键。唯有将深邃的酿造智慧与尖端的科学工具进行创造性融合,方能淬炼出既承载厚重文化底蕴,又契合当代感官审美与品质诉求的传世佳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