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奶茶行业在中国市场迅速崛起,成为年轻消费者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品牌方不仅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更在产品命名上投入大量创意,以吸引消费者注意。奶茶名称从早期的简单描述(如“珍珠奶茶”“红豆奶茶”)逐渐演变为充满语言趣味性、文化内涵和营销策略的复杂表达(如“多肉葡萄”“幽兰拿铁”)。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当代商业语言的创新趋势,也折射出社会文化心理的变化。
1.2 研究意义
本研究从语言学角度出发,结合词汇学、修辞学和社会语言学理论,对当代奶茶命名现象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目标包括:描写奶茶命名的语言特征(词汇选择、构词方式、修辞手法等);探讨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消费心理、品牌策略、网络文化影响);反思命名现象可能带来的问题(语言规范、消费者认知偏差)。研究结果可为品牌营销、社会语言变迁研究提供参考,同时帮助消费者更理性地看待商业语言现象。
二、研究方法
2.1 语料收集
本研究选取瑞幸、库迪、古茗、茶百道、茶颜悦色、奈雪的茶、一点点、霸王茶姬、茶话弄、喜茶、蜜雪冰城、益禾堂十二家奶茶品牌的在售产品名称作为研究样本,共计360个有效名称。数据来源包括:品牌官方菜单(选取自微信小程序);外卖平台(美团、饿了么)用户点单数据;社交媒体(小红书)热门讨论帖。
2.2 分析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定量分析统计高频词汇(如“芝士”“茉莉”“冰”)、构词方式(复合、谐音、外来词等)、修辞手法(叠词、拟人、比喻等);定性分忻方面,从打造品牌独特性、吸引消费者注意、对消费者进行心理暗示和行业倒逼四个方面剖析命名背后的文化动因,并提出了这样的命名方式带来的问题,呼吁奶茶市场回归“诚实的消费主义”。
三、奶茶命名的语言特征分析
3.1
词汇选择
研究发现,奶茶命名中词汇的选择很有特色,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原料类:水果、茶底/咖啡/牛乳、小料、乳制品基底(如奶盖等)。
2.质地口感类:冰、丝滑、脆脆、爆爆珠、Q弹、软糯、爆浆、嚼劲、冰爽、清爽、多肉
3.风味状态类:轻、香、鲜、甜、咸、浓、厚、清香、奶香、好喝、轻盈版、轻饱杯、满杯、pro、plus、果汁版、小绿瓶、不加糖、流沙、真有料
4.文化意境类:流云、幽兰、云雾、地名、晴天、双重奏、超A、霸气、超能
5.工艺类:冰沙、冰镇、鲜萃、手摇、爆、醒、冷泡茶、手熬、手捣、窨、烤、棒打
6.效果类:轻体、活菌、焕颜、瘦瘦、畅畅、去火、纤体
其中,各奶茶命名选取的词汇类型并不单一,多为复合式构成,选择情况如下图所示(图1),具体分类情况见附录所示。
在统计词频时,研究排除了奶茶名称中与此类别无关的词汇,如 “鲜萃轻轻栀子”在进行工艺类词频统计时,只计入“鲜萃”字样。
增长的科技创新离不开科研经费的支撑。
(6)效果类一栏由于数量过少,词汇重合度小,不予统计高频词。
3.2
构词方式
从构词方式上来说,研究发现奶茶命名多为复合构词,因此从词类的角度进行分析各奶茶名称构词方式,各构词方式占奶茶名称总数比例如图2所示。
研究发现,奶茶命名的构词法以“名词+名词”为主,“形容词+名词”、“动词+名词”的比例也相对较高。 “副词+动词”、单一“名词”、“形容词+形容词”此类使用的数量仅在4及以下的构词方式均列入“其他”行列。各奶茶名称构词方式具体分析如附录所示。
此外,研究发现,奶茶命名中还存在两种特殊的现象:谐音和外来词借用。其中外来词借用现象可分为直接音译(如“爱老虎油”)和中英混杂(如“QQ美莓奶茶”)两种,这两种现象的使用数量统计如表1所示。
3.3
修辞手法
从修辞学角度看,奶茶命名广泛运用修辞手法以增强吸引力,本研究统计了叠词、比喻、拟人、通感、夸张、引用(诗文)这六种主要修辞手法的使用数量,如表2所示。具体修辞分析见附录。其中,引用包括化用现象,如“茯生半日闲”。
研究发现,每家奶茶倾向使用的修辞手法也因各奶茶品牌定位不同有所不同。如,茶颜悦色因其国风定位,偏好使用引用,并会运用通感,使用“声声”这种听觉词描述茶香悠长;奈雪的茶的“霸气”系列偏向使用拟人,用“霸气”这一形容修饰各产品;霸王茶姬倾向于使用比喻,用“雪顶”形容奶盖的轻盈感和状态;喜茶、古茗此类品牌则更倾向于使用叠词描述产品。
四、命名现象的社会文化动因
造成目前市场上奶茶命名呈现以上特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打造品牌独特性
①强调品牌特色
陌生化命名有利于增加产品辨识度。例如同样是表示含“黑糖珍珠”的饮品,瑞幸的表达为“陨石拿铁”,而茶百道则为“手作黑糖珍珠鲜奶”,前者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将黑糖珍珠比做“陨石”,后者则是添加形容,强调“手作”而非机器加工的特点。这样的陌生化命名实际上是为了打造区分度,增加产品的辨识度。
②强化品牌调性
同种饮品的不同命名风格/手法不同,与品牌本身的风格是相关的,有的品牌走“脆脆”、“啵啵”这种轻快亲民的风格,有的品牌走“手作”、“熬制”这种内敛沉静的风格。其中通过命名打造品牌风格这个方向中,最突出的应该是茶话弄和霸王茶姬两家, “伯牙绝弦”、“万里木兰”、“桂花引”等中国风、古朴化的命名风格,塑造了一种具有深刻文化意蕴的品牌调性。
2.吸引消费者注意
陌生化、偏长的拗口的组词构词新表达,降低了阅读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潜在消费者停留、并阅读完商品的名字,这就增加了消费的可能,比如说读“薄荷奶绿”和读“藏青盐咸奶绿”传达的信息丰富度是差不多的,都是强调“口味+种类”,“藏青”补充了一个颜色修饰,但实际上奶绿的颜色都是差不多的,后者添加了这个形容,使其所花费的阅读时间多于前者,吸引了消费者的注意力,增加了消费的可能。
3.对消费者进行心理暗示
①视觉味觉暗示
诸如“手捣”、“冰酿”、“厚乳”等词在无形之中触发了消费者的触觉、视觉联想,“麻薯”、“芝士瀑布”等具象名词营造了丰富的层次感和饱腹感,这样具象化描述提升了消费者的味觉期待值,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欲。
②价值感暗示
复杂的名字,尤其是内含“高级食材”(例如车厘子、燕窝等)、内含“特殊工艺”(例如“手打”、“冰滴”、“冷萃”等)的描述,会给消费者一种“价值感”的暗示,让消费者觉得这款产品价值高,从而愿意为高价值的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
4.行业倒逼
①信息过载的“突围”之作
当每个品牌都在用“啵啵”、“麻薯”、“芝士”时,这些词汇逐渐丧失新鲜感,品牌被迫组合更多词汇,例如“手作黑糖麻薯波波厚乳茶”,或创造新词,例如“糯叽叽”;用更长的名字争夺注意力,增加新鲜感。
②“伪创新”
奶茶品牌实质性的产品创新,例如如真正独特的口味、健康突破等,所花费的成本高,投入周期长,风险也很大;而在名字上创新同为行之有效的手段,但更快捷且成本更低,只需要通过语言包装,就能为消费者塑造一种新鲜感错觉。因此,奶茶品牌多选用名字来进行创新。
五、问题与反思
各品牌这样的命名情况带来了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
1.点单焦虑、决策成本增加
奶茶名字越长,消费者理解成本越高,花里胡哨的信息容易让人抓不住重点,例如“桂花酒酿乌龙轻乳厚椰云麻薯”就需要拆解5个元素,而且分不清哪个是饮品的主要内容,点单效率被降低,决策的时间成本增加。
2.语言空心化
词汇沦为了营销工具,“厚乳”其实是说奶浓度略高,“雪顶”“云顶”之类的表述其实就是奶盖,这些词汇被滥用后语义缩水,变成了普通奶制品的溢价标签。与此同时,品牌为创新而强行造词,例如“糯叽叽”这种词,实际上缺乏文化根基,生命周期极短,这种词汇还被应用到其他美食领域来做形容词,成为一种使用惯性下的常用词汇,这实际上在无形之中削弱了人们的表达能力。
这也就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奶茶市场能否回归“诚实的消费主义”?作为消费者,是有权对奶茶命名的信息密度提出质疑、用行动进行倾向选择的;而作为奶茶品牌方,也应该保持警惕与谦逊,回归产品本身,而非聚焦噱头营销。
六、结论
通过对十二家主流品牌共360款奶茶名称的系统分析,本研究发现其命名策略呈现出鲜明的语言特征:在词汇选择上,高频使用突出原料与口感的词汇构建直观体验,同时大量融入文化意境类词汇营造美学格调,辅以“手捣”、“窨制”、“轻体”等工艺与效果词汇传递价值感;构词方式以“名词+名词”复合结构为主流,并针对性采用谐音及中英混杂、直接音译等外来词借用方式以迎合年轻化消费趋势;修辞手法上,高频的叠词营造亲昵感,巧妙的比喻与典故引用则显著提升了产品的文化辨识度与吸引力。
这一命名现象深刻反映了当下消费市场的竞争逻辑与社会文化心理。品牌方通过陌生化、复杂化的命名策略在信息过载的市场中争夺注意力,塑造独特品牌调性,并利用具象词汇刺激感官联想,运用工艺词汇暗示产品价值,以合理化溢价。
然而,过度追求语言创新也引发了不容忽视的问题:冗长晦涩的名称增加了消费者的理解与决策负担;营销词汇的滥用导致语言空心化;部分生造词缺乏文化根基,削弱了表达的精确性。因此,奶茶市场呼唤更“诚实的消费主义”——品牌应回归产品本质,在创意命名与信息透明间寻求平衡;消费者亦需理性审视命名背后的信息密度,共同推动行业语言向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今日责编:甜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