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织金洞
我向来以为,洞不过是山腹中的窟窿罢了。黑漆漆的,湿漉漉的,能有什么看头?就算有一些钟乳石,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象形石,也不过是人们的牵强附会。然而今日游了贵州织金洞,竟教我生出许多异样的心思来。
入门处并不起眼,不过是山壁上的一道洞口,虽然足够大,但也仅仅是大而已。游人排着队,鱼贯而入。初时只觉得凉气扑面,倒也无甚特别。走了几步,灯光渐暗,石阶湿滑,须得扶着前行。我想,这洞中景致,恐怕未必对得起它“天下第一洞”的名号。
然而转过一道弯,眼前豁然开朗。回首望刚刚进来的圆形洞口和当初发现织金洞时的弯月形洞口同时出现在一幅画面,阳光倾泻而下,“日月同辉”的感觉令人无限震撼。继续前行,前方的钟乳石更令我感动,那石钟乳自洞顶垂下,在彩灯映照中竟如水晶帘幕一般。有水滴自尖端坠落,叮咚作响,在寂静的洞中格外清脆。导游举着喇叭,操着浓重的方言解说:"这叫'灵芝树',要十万年才长一米哩!"众人啧啧称奇,纷纷举起手机挣着抢着,摆出各种姿势拍照。
愈往深处走,愈觉奇异。石笋、石柱、石幔、石花,形态各异,在灯光下变幻莫测。有一处唤作"凌霄殿"的,穹顶高耸,石柱林立,确有些天宫气象。导游更是妙语连珠,不是说这根石柱像玉皇大帝,就是那块石头像王母娘娘。不是这一组是福禄寿,就是那一组是九龙擎天。游人纷纷指指点点,各自发出自己的感叹,仿佛真见了神仙。
洞中有一泓清水,唤作"地河",也称作“天池”。水极清澈,却深不见底。灯光照去,水底石笋的倒影与实物相接,竟分不清孰真孰假,真的是天上人间,如梦如幻。有孩童向水中投石取乐,被游人劝止。那孩子的母亲反倒埋怨:"不就是个破洞嘛,管得真宽!"我想,这石、这水存在了千万年,今日以这般无限妖娆的风姿来到我们面前,却被称作"破洞",神灵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最奇的是"霸王盔",一尊巨大的石笋,形似古代头盔,倒扣在地上。传说项羽兵败至此,愤而掷盔成石。游人争相抚摸,石面已被磨得光滑。为了保护它,景区用绳子拉出了隔离区。一个小女生挤上前去,非要抱着石笋拍照,险些滑倒,惹得众人哄笑。然而哄笑之余,那个不感慨它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不挣着与它“合影留念”呢?就连很少照相的我,也拍了一张,大概这就是自己少年时的梦想:“力拔山兮气盖世”。
行至"广寒宫",空间陡然开阔。此处石笋洁白如雪,在蓝光映照下,确有几分月宫清冷之意。如织的游人,跑闹的孩童,嬉笑的情侣和那清澈的水滴声、石头的呼吸声交织在一起,好一福“月下嘻乐图”。
出洞时,天已向晚。回望那洞口,依旧是一道普通的山缝。方才的琼楼玉宇、瑶池仙境,转眼已成记忆。然而不少有人仍然热情高涨,有人“叹为观止”,有人“梦幻神奇”,有人感慨“黄山归来不看岳,织金洞外无洞天”。而对我而言,感到的却是它的“博大精深”:洞还是那个洞,人已不是进洞时的人了。我们带走了照片和快乐,留下了脚印和经历。而织金洞,它只是静静地继续生长,以每百年一厘米的速度,不疾不徐,不管有没有人来看,仿佛总在轻声呢喃:“石头比人长久,水声比言语永恒”。
作者:谢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