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这座城市,过去在很多人眼中,可能更多是“火锅之城”“山路十八弯”“雾气腾腾”的代名词。
的确,它是个很有生活气息的地方——锅底咕嘟咕嘟翻滚,街头人声鼎沸,夜晚的山城灯火通明,藏着不少属于市井的热闹与洒脱。
但就是这样一座你以为“接地气到脚后跟”的地方,居然悄悄挤进了全球金融中心100强。听上去是不是有点出乎意料?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重庆?做金融?”
重庆地理位置图,请横屏观看(制图@探客纪/李北平,底图来源@吉林一号/长光卫星)▼
这背后,是一场带着浓厚“山城味”的逆袭。
长期以来,重庆和“金融”几乎毫无交集。作为一座重工业城市,重庆的大街小巷总是回荡着卡车的轰鸣声,运送的不是人,而是钢铁、水泥和机械零件。金融行业在这里几乎无足轻重,整个市场上也就几家老牌银行和保险公司,仿佛一个刚摆起的小摊,远不及厂房和烟囱那般显眼。
重庆城市景观,请横屏欣赏(图源@摄图网)▼
重庆人天生有股“轴劲儿”。面对传统产业逐渐走弱、经济转型的挑战,他们早早意识到,仅靠钢铁和制造业撑不起未来。于是,金融开始慢慢进入城市的视野,变成推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的关键推手。
转型没有捷径,而是从内部慢慢积累。重庆明白,只有跳出单一的工业框架,打造多元经济,金融才不会再是旁观者,而会变成为产业输送活力的发动机。
第一个机遇,来自重庆得天独厚的“地利”。
重庆位于长江上游,既是天然的通江达海码头,又是西南的重要交通枢纽。虽然身处内陆,却能南接东通,西连亚欧。这种“桥梁”优势,在全球产业链转移和区域经济加速融合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
重庆位置示意图,请横屏观看(制图@探客纪/李北平,底图来源@吉林一号/长光卫星)▼
即使拥有“地利”,重庆也没有选择“等”,而是主动把区位优势变成实打实的流通能力,他们也幸运地迎来了另一个机遇。
2009年重庆成为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金融机构随之进军山城。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接连落地,曾经和“资本”毫不沾边的街巷,也开始冒出“金融味儿”。
改革初期困难不少。起步晚、基础薄弱,人才储备有限。很多人当时更关心传统行业的生计,对金融还是“听不懂”“摸不着”的陌生领域。但重庆没停,反而越走越快。
重庆夜景(图源@摄图网)▼
尤其是近十年,重庆开始往“金融+科技”这条新跑道上冲。不再把金融关在办公楼里,而是把它拉进生活场景里。从大数据、区块链,到人工智能、风控算法,这些技术词不再“只是PPT上看过”,而是出现在柜台系统、交易环节、企业融资的后台。
比如区块链,别人还在开会讨论“有没有用”的时候,重庆已经在跨境支付、贸易融资上试了几轮。一些金融科技公司也开始选择把总部搬到重庆,选此作为产品试水、技术落地的根据地。这座以汽车和机械著称的工业城市,也慢慢多了一点“技术味儿”。
重庆还在积极“走出去”。借助“一带一路”和中新互联互通这样的国家级平台,它打通的不只是物流,还有资本通道。重庆港从货运重镇变成跨境金融节点,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保险公司开始在这里设点,把重庆当作连接中国西部的桥头堡。
重庆东水门大桥(图源@摄图网)▼
重庆也深知,合作方能共赢。它与成都联手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建“西部金融中心”。两地在交通、产业、规划上协同发力,成都主攻科技创新,重庆深耕先进制造,形成优势互补、互促共进的格局,逐步织出一张更具张力的西部金融产业网。围绕科创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等重点领域,特色服务体系也日渐完善,正稳步迈向中国西部的金融科技高地。
而要让金融跑得动,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重庆在“抢人”环节可谓下足功夫。政策开得足,住房补贴、税收减免一样不少,加上高校资源丰富、生活节奏宜人,不少从北上广回流的年轻人说:“机会够用,生活也不累。”一代代金融人才正在这里生根发芽,给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
重庆李子坝轻轨穿楼瞬间(图源@摄图网)▼
不难想象,重庆这一路并不总是顺风。疫情、产业调整、楼市下滑都曾让重庆的经济承压,2022年GDP增速一度降到2.6%。
但重庆反应不慢。比如新能源汽车,2024年赛力斯和华为的合作重启了热度,汽车产业重新“跑起来”;电子产业也不示弱,集成电路产量同比接近翻番。
这些新兴产业背后,都有金融在撑腰。不只是贷款,还有基金、风投、担保、保险等多种支持方式,金融的角色不再是“出钱就行”,而是更早、更深地参与到企业的成长周期中,和产业共进退。
与此同时,也还有不少难题要应对。比如房地产,近几年持续降温,仅2023年开发投资就降了13.2%,对城市经济的带动明显减弱。靠卖地、搞开发拉动增长的老路已经走不通了,重庆也在换思路,尝试把更多精力放在绿色金融、新基建等方向上。
这些探索不仅是在补产业的空缺,也在为金融机构拓展空间。绿色债券、产业基金等新工具陆续落地,金融“工具箱”越发充实。尽管机制仍在磨合中,但方向是清晰的,后续表现值得期待。
重庆山城特色8d立交桥(图源@摄图网)▼
回到当下,重庆的金融已不再停留在起步阶段,而是站在“往上走”的关键节点。机构数量不少,气氛也算热闹,但真正能扛事、带节奏的“头部玩家”还不够。就像一桌饭局,人来了不少,场面热闹了,但压轴的主菜还在等。
总部级机构还比较稀缺,在资源调配、市场判断上的话语权自然也有限。一些外资机构虽然设了点,但更多是探探路,设个代表处做窗口,真要深耕下去,还在犹豫。
要想让这些机构不只是“来过”,而是真正“留下来、扎下去”,重庆还得拿出更多硬实力,也要给出他们看得见、算得清的长期机会。
重庆网红景区洪崖洞夜景(摄影@海风)▼
这其中,国际化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关口。近年来,重庆在跨境结算、外资引入、国际融资等方面持续推进,借助“陆海新通道”和“一带一路”的战略优势,金融对外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快。但现实中,不少外资机构依旧持观望态度,更愿意把重庆当成一个“窗口”而非真正的“基地”。
要让资金和人都留下来,重庆需要让他们看到长期经营的价值,而不只是眼前的“试水”。
产业与金融的配合也需加强。重庆制造业基础扎实,整车、芯片、机械等产业链完整,市场规模大。新兴产业对金融需求更复杂,智能制造、芯片设计等领域不是靠简单贷款能支持的,需要更加多元化的金融产品。
重庆解放碑(图源@摄图网)▼
可现实中,金融机构对这些新兴产业的理解不足,企业融资需求和银行服务常出现“对话难”,流程繁琐、门槛高也常被诟病。幸而已有产业金融融合试点项目推进,但要提速,还需机制优化和人才支持,光靠热情是不够的。
城市节奏也影响金融发展。重庆新区开发快,如两江新区、高新区承担重要角色,但有些政策频繁调整,企业刚适应新规,下一轮变动又来,导致信心受挫。金融最忌“变数”,资金需要确定性,稳定的政策节奏才能吸引资本持续投入。
此外,一些看似与金融无关的问题,其实直接影响金融活力。
例如交通配套不足,部分园区地铁站远离办公区,早晚高峰打车难,员工通勤体验差,影响企业招工和留人。生活配套不完善,新区虽然建成入住,但买菜、看病、上学不便,也让人才流失风险加大。这些软环境因素,往往成投资决策中的隐形障碍。
重庆巫山森林盘山公路(图源@摄图网)▼
其实,这类问题并不是重庆独有的。放眼全国,许多内陆省会城市和重点区域,正处在类似的阶段:产业结构要升级、城市配套要补全、资源效率要提升,每一项都不轻松。
这些城市的成长,更像是在走一条“边爬坡、边补路”的路线。每往上走一步,都是新的挑战。节奏该怎么拿捏,政策怎么落到实处,环境能否跟得上,这些表面看起来只是技术问题,但本质上是城市治理的能力问题、判断力的问题。
重庆地形地势图,请横屏观看(制图@探客纪/李北平,底图来源@吉林一号/长光卫星) ▼
所以今天的重庆,就像一位刚过半山腰的登山者。
回头望,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实业基础,是产业园区里灯火通明的厂房,是跨省物流线上奔波不息的卡车。但抬头看,还有更高的峰、更陡的坡在眼前。这个时候,最需要的不是急着冲,而是脚步稳得住、方向看得清,能在变动的环境中持续向上。
网友津津乐道的重庆“法拉利”出租车(图源@摄图网)▼
放在金融的角度,重庆接下来可以尝试从“引进来”和“长出来”这两个方向上继续下功夫。
“引进来”,不是简单地吸引金融机构来设个点、挂块牌,而是真正让它们愿意把人力、资源、核心业务落下来。这需要的不只是政策优惠,更要城市在制度设计、营商环境、人才生态等方面下真功夫。
换句话说,要让金融机构有“留下来、做长线”的信心。哪怕一开始慢一点,也要扎得住。对外来的金融企业来说,他们最在意的,其实不是开门红,而是能不能在这里安心过冬、稳定经营。
重庆缆车(图源@摄图网)▼
而“长出来”,是重庆自身的底气所在。目前本地的金融机构数量不少,但想从“有数量”走向“有质量”,还得在机制上多一些灵活性,在方向上多一些支持度。
比如一些有潜力的地方银行、基金公司,如果能在本地做深,服务本地产业,那么它们就不只是“业务窗口”,更是“经济毛细血管”。将来若能成长出几家真正能“叫得响”的金融品牌,重庆在全国金融地图上的分量自然也会不一样。
与此同时,产业和金融之间的“通道”也得继续打通。像芯片、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这些新行业,金融的角色就要变——不只是放贷员,更是合伙人、服务者。需要的是能和产业“对上话”的机构,是能理解技术语言、能评估未来价值的团队。
重庆溏河古镇风景(图源@摄图网)▼
不妨考虑设立更多灵活机制,比如专门服务某类产业的金融平台,或者更具实验性质的政策试验区,让资本在有制度保障的环境下先行先试。只要形成了几条成功的“路径”,金融就不再是产业发展的“配角”,而是“发动机”。
而在城市软环境上,重庆也需要更用心。基础设施、交通接驳、生活配套要同步推进,不能“只见楼起、不见人来”。比如,园区到地铁站之间可以增设接驳车,完善步行道和共享出行系统,缓解通勤难题;在新片区推进“产业+社区”一体化建设,菜市场、诊所、学校等生活设施要提前布局,不让人住进来后还为买菜、看病发愁。
重点金融区还可以引入咖啡店、书店、联合办公等有烟火气的场景,提升日常吸引力。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城市细节,恰恰是留住人才、稳住企业的关键。毕竟,金融投的不是孤立项目,而是人和未来的信心。
重庆四面山望乡台大瀑布(图源@摄图网)▼
重庆在探索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其实也为其他内陆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当下,各地都面临类似的困境:既想转型升级,又不敢轻易撼动传统产业的“老底子”;既追求高质量发展,又必须守住风险底线。
在这样的现实下,重庆选择了一条务实的路径:不搞“一夜暴富”,而是边走边调、积累韧性。比起爆发式的增长,它更注重打牢基础、养好“体质”。
重庆的实践证明,城市竞争的本质正在发生变化。当各地还在追逐规模和速度时,这座城市已经转向更务实的赛道——如何让企业真正扎根,让资本高效流动,让年轻人看到未来。
航拍重庆巫山小三峡(图源@摄图网)▼
金融中心的崛起从来不是靠几个标志性项目,而是取决于无数个日常细节:一家科技企业获得关键融资,一个创业团队找到合适投资人,一位基金经理在实地考察后调整投资策略……这些看似微小的成功案例,正在累积成重庆的金融生态竞争力。
或许,判断一座城市的前景,最可靠的指标就藏在那些最朴实的场景里——早高峰时写字楼里的咖啡机前排起长队,深夜的办公室里依然亮着灯光,以及年轻人casually 说起的那句:"在重庆,我觉得能成。"
出品 | 探客纪
本文创作团队 | 千城记
撰文 | 杨辰可 编辑 | 闻 静
地图编辑 | 李北平 设计 | 贾恩艳
审校 | 小弘
封面及首图来源@摄图网
【文献来源】
1.《重庆靠什么跻身全球金融中心100强》重庆日报网2024-08-30
2.《2009年度重庆十大金融事件》重庆晨报2010-07-29
3.《一周年!重庆银行业探索“金融+科技+自贸”创新模式》江北嘴财经2018-04-02
4. 《增强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质效》重庆日报 2025-05-19
5.《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2025年初步建成》光明网2021-12-25
6.《市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黄可解读2022年重庆统计公报》重庆市统计2023-03-17
7.《2024年前三季度重庆市经济运行情况》重庆市统计局 2024-10-22
8.《2023年重庆市经济运行情况》重庆市统计局2024-1-19
-END-
●本文为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和摘编,申请转载可在文章后直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