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江西赣南客家手工年糕,讲述了当地客家阿婆三十年坚守捶打手工年糕的故事。通过展现手工年糕从选米、泡米到捶打、成型的传统制作过程,凸显其独特的口感与风味,以及背后承载的客家文化、亲情与乡愁。文中融入当地的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让读者深入了解这道美食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客家人数十年传承的生活印记,体现了传统手艺在时光中的坚守与温度。
在江西赣南的群山之间,藏着许多关于美食与传承的故事,其中,客家阿婆们捶打了三十年的手工年糕,无疑是最具温度的一笔。这道看似寻常的美食,承载着客家先民的智慧,浸润着岁月的味道,更凝结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记忆。每逢岁末年初,赣南的客家村落里便会响起此起彼伏的捶打声,那是阿婆们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将糯米捶打成软糯香甜的年糕,也将客家的年味与温情,一点点捶进了时光里。
赣南地处江西南部,与闽、粤接壤,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浓郁的客家文化。在这里,客家先民世代聚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习俗,手工年糕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客家人来说,年糕不仅是过年时的必备美食,更寓意着 “年年高”,寄托着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而赣南的手工年糕,与其他地方的年糕相比,有着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这一切都要从那一颗颗饱满的糯米说起。
制作手工年糕,选米是第一步,也是决定年糕品质的关键。赣南的客家阿婆们深谙此道,她们会精心挑选当地盛产的优质糯米。这种糯米生长在赣南肥沃的红土地上,吸收了充足的阳光和雨水,颗粒饱满、色泽洁白,带着自然的清香。阿婆们说,只有这样的糯米,才能做出既有嚼劲又不失软糯的年糕。
选好的糯米,接下来要经历泡米的过程。阿婆们会将糯米倒入大缸中,加入清澈的山泉水,让糯米在水中充分浸泡。泡米的时间很有讲究,通常要根据季节来调整,冬天温度低,需要泡上两三天;夏天温度高,泡一天左右就可以了。在泡米的过程中,阿婆们每天都会更换一次水,确保糯米不会变质,同时也能让糯米吸收足够的水分,变得更加饱满。
泡好的糯米,沥干水分后,就可以上蒸笼蒸了。蒸笼是用当地的毛竹制成的,透着一股天然的竹香。阿婆们会在蒸笼底部铺上一层干净的纱布,然后将糯米均匀地铺在纱布上,大火蒸熟。蒸糯米的时候,整个厨房都弥漫着糯米的香气,让人垂涎欲滴。蒸熟的糯米变得晶莹剔透,用手捏一下,软糯而有弹性。
蒸好的糯米,要趁热倒入石臼中。石臼是用坚硬的青石凿成的,形状古朴,已经陪伴了阿婆们几十年。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捶打环节了。阿婆们会拿起沉重的木槌,开始捶打糯米。木槌的手柄被磨得光滑圆润,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捶打的时候,需要两个人配合,一个人负责捶打,另一个人则在旁边用沾了水的手不断翻动糯米,防止糯米粘在石臼和木槌上。
捶打是个体力活,也是个技术活。木槌落下的力度要均匀,既要将糯米捶打至完全融合,又不能把糯米捶打得太烂,失去口感。阿婆们捶打起来很有节奏,“咚咚咚” 的声音在村落里回荡,仿佛是一首古老的歌谣。她们说,捶打的时间越长,年糕就越有韧性,口感也就越好。有时候,为了让年糕更加美味,阿婆们还会在捶打的过程中加入一些红糖或桂花,让年糕带着淡淡的甜味和花香。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捶打,糯米已经变成了一团细腻光滑的米团,这时候,手工年糕的雏形就出来了。阿婆们会将米团从石臼中取出,放在撒了一层糯米粉的案板上,用手将米团揉成一个个大小均匀的长条,然后用刀切成小块。刚做好的年糕,还冒着热气,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忍不住咬上一口,软糯香甜,带着一股淡淡的米香和木槌捶打的韧劲,让人回味无穷。
做好的年糕,可以直接趁热吃,也可以用来煮、炸、炒,做法多样。在赣南的客家餐桌上,年糕有着各种各样的吃法。冬天的时候,煮一锅年糕汤,加入青菜、鸡蛋和腊肉,汤汁浓郁,年糕软糯,暖心又暖胃;过年的时候,炸年糕是必不可少的,金黄酥脆的外皮,里面软糯香甜,寓意着新的一年生活甜甜蜜蜜;平时的时候,用年糕炒青菜或腊肉,也是一道美味的家常菜,简单却充满了家的味道。
对于赣南的客家人来说,手工年糕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每到过年,一家人围在一起捶打年糕,说说笑笑,那种温馨的氛围让人难以忘怀。很多在外打拼的客家人,一到过年,最想念的就是家里的手工年糕,那是家乡的味道,是乡愁的味道。而客家阿婆们,用三十年的坚守,将这份味道传承下来,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客家文化的魅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机器制作的年糕越来越普遍,它们生产效率高,价格也相对便宜,逐渐占据了市场。但在赣南的客家村落里,阿婆们依然坚持用传统的方法制作手工年糕。她们说,机器做出来的年糕,少了那份手工捶打的韧性和温度,也少了那份浓浓的亲情和乡愁。对于她们来说,制作手工年糕已经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生活的方式,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如今,赣南客家手工年糕已经成为了当地的一张特色名片,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品尝。很多游客在体验了手工捶打年糕的乐趣后,都对这道美食赞不绝口。他们说,这里的手工年糕,吃起来不仅美味,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和情感。而阿婆们也很乐意将这门手艺展示给大家,她们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客家手工年糕,让这道美食能够一直传承下去。
客家阿婆们三十年如一日地捶打着手工年糕,她们的双手布满了老茧,却依然充满了力量。那 “咚咚咚” 的捶打声,不仅是在制作美食,更是在传承着客家的文化和精神。每一块手工年糕,都凝聚着阿婆们的心血和情感,也承载着客家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盼。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赣南客家手工年糕就像一股清流,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手艺的魅力和温度。它提醒着我们,有些东西,值得我们用时间和耐心去坚守和传承。相信在客家阿婆们的坚守下,这道捶打了三十年的味道,将会继续在时光中流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味蕾和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