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是一座巨大的刨冰痛城。
问起天津人,他们与夏天有关的记忆是什么?大多回答都离不开一碗酸爽入魂、果香四溢的刨冰。
有网友会说,刨冰这种具有普世意义的季节性甜品,在全国哪里都不缺,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刨冰。
像是上海人最爱的绿豆汤、赤豆+刨冰,福建那小料花样缤纷的四果汤,又或者新疆地区用酸奶和蜂蜜调配而成的沙朗刀克。
上海·清香斋的老式绿豆刨冰
和以上这些配料清甜,口感柔和的婉约派刨冰相比,天津刨冰显得重口又火爆,酸得茅塞顿开,甜得浩气当空,江湖气十足。
以这碗人气最高的天津老味儿刨冰为例👇🏻:
不明所以的外地网友,第一眼看到它时,大多会以为是地三鲜浇在打卤面上??
毕竟任谁也想不到,酸杏干、酸枣、山楂这些果脯中的龙套演员,也会是刨冰浇头!
更让人不解的是,在饮食方面自诩包容性强的天津人,对待刨冰的态度却保守又霸道。骨子里的地域保护机制,甚至不给外族一丝立锥之地。
即便今年Gelato店在全国遍地开花,在天津,刨冰的至高地位依然无法动摇。
火遍全国的冰粥、韩式雪花冰、台式绵绵冰等,都曾在天津地盘上轮番亮相,最终不过是兔子打架——小打小闹。
想搞清楚这座刨冰痛城背后的故事,还得从天津人喝水和吃冰的习惯说起。
今天就带大家看一看,天津刨冰文化的形成历史,以及在哪里能体验这些特色鲜明又经济实惠的天津刨冰?
01
津门饮冰史
现代人猜想古人消夏之法,大概就是蒲扇、草席、绿豆汤。其实明清时期的老祖宗,吃冰的花样已经足够丰富。
明代北京建都以来,天津因占据运河优势,窖冰业异常繁荣。
经营冰窖的商家,在寒冬腊月将河道内天然冰凿取、存储在冰窖内,夏初将整冰供宫廷和商家作消暑降温使用,碎冰核则卖给水铺。
图源:网络
天津人在80年代引滦入津前,一直喝又咸又苦的海河水,沏茶煮绿豆汤都压不住那股邪味儿。由此催生出一种特殊的行业——水铺。
大多开在胡同里的水铺,一年四季售卖甜水(山泉水)。夏天会增添冰镇西瓜、小枣毛桃,三伏季节也卖泛冰核类制品,增加营收。
水铺伙计用木工的刨子,将冰核刨成冰屑,撒上色素兑的糖精水做刨冰。只是这种刨冰吃着发苦,口感不佳,买的人不多。为了提高客单量,水铺们开始研究自制饮料。
1902年中国水铺照片
小商贩在降本增效方面,天生有些因地制宜的本事。
天津虽然平均海拔仅3米,但背靠燕山山脉,漫山遍野的山货吃不尽。尤其以酸杏、酸枣、山楂品种最丰富,价格最便宜。
菜市场论堆卖的酸杏山楂,鲜果个小涩口,酸枣核大肉少就两层皮,干吃能酸人一个跟头。
但造物主的神奇在于,这几种少人问津的水果,晒成干后加糖熬成酱,酸甜止渴还能生津解暑。
浇在碎冰核上,酸爽感更是呈几何状翻倍,一口直冲天灵盖,备受码头工人的欢迎。
蜜汁杏干
码头工人是水铺的主力消费军。
他们行事作风豪迈,花起钱来更是讲究一个不内耗,觉得在吃喝上多犒赏一下才算不苛求自己。在夏季清凉饮料上,十分下本。
你想啊,烈日当头,满身大汗,连喝几碗砸牙的酸果酱刨冰,不比老酒更加解乏吗?
普通工薪阶层对吃喝不讲究,却也喜欢在水铺喝一碗大酸大甜的刨冰,偷得半日闲。
图源:网络
水铺卖刨冰副业的成功经验,也因此流传下来。
时至今日,很多天津店铺还是春秋冬干主业,夏季副业卖刨冰。
合乎常理的像是炒货店、点心铺,匪夷所思的还有红焖羊肉店,甚至报刊亭、彩票店、快递驿站,都会在夏天支起刨冰摊来。
天津情况太复杂了,快递小车都身兼数职。
天津跨界最成功的刨冰店——铁真·红焖羊肉。
每年4月到9月期间,雷打不动只卖刨冰和酸梅汤,其余时间一律围炉涮肉。
铁真家的老味刨冰,是把熬好的酸甜杏干酱、鲜草莓、红豆、炼乳堆在口感粗粝的大粒白冰上,小料口感偏酸,入口酸爽。
搭配上店里自制的无水冰淇淋,一浓郁一清爽,更显消暑解腻。
天津刨冰宇宙中,除了必不可少的各色自制果酱,手工熬制的酸梅汤也是不可或缺的特殊存在。
正经的天津酸梅汤,必须是店家自己配料,大火烧开后慢慢熬。所以不同店的酸梅汤,其滋味都会有些许差别。
以前的水铺,为证明自家酸梅汤“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都会在显要位置摆一个玻璃缸,里面盛着带冰碴冒凉气的酸梅汤。
除了勾引过路行人的馋虫外,也让顾客亲眼看见里面的果干都是掰开洗净的,保证没虫没土,显得特别诚信。
现在的刨冰摊,依然喜欢把酸梅汤桶和果酱小料放在明处,陈列式卖货,保证童叟无欺。
天津刨冰摊的酸梅汤,和外地同类竞品的差异,在于味道足够酸,回味略带涩感。
这种独有的味道,来自于山楂干、杏干、乌梅、酸枣面几位重要配料,其中还能细分出酸杏、甜杏、铁山楂、面山楂、海棠、槟子(海棠果的近亲)等等。
每家配料的些许差异,也造就各自不同的风味。
铁真家的酸梅汤是用酸杏干、山楂熬成果肉混沌的浓缩汁,再加入大量碎冰稀释,酸甜甘冽的冰碴从嗓子一路而下,所到之处果香清新,余味清香。
说起酸梅汤,那不得不提另一家夏季卖刨冰、冬季卖姜母鸭的味大福。
同样是老味儿刨冰,味大福家的老味儿是先浇一勺酸梅汤打底,堆上酸杏干、甜杏脯、酸枣酱,酸气冲天,最后用炼乳、红豆增加甜香,整碗冰喝到碗底都有悠悠的回甘。
味大福的酸梅汤会用熟乌梅做主料,喝的时候,能感觉到阵阵烟熏气息,回味更悠远。
《本草纲目》记载,蒸熟再烘干的熟乌梅有生津止渴的功效,是制作夏日饮品的绝佳食材。
用熟乌梅做酸梅汤是天津人的老例儿,喝到这股烟熏味,哎,这就上道了。
看完以上这些门道,就能理解为什么有人说,天津刨冰分类简直是规则怪谈。
要想顺利点上一份老味儿刨冰,还得先学一套春典式黑话:什么是三杏双拼?哪个叫三黑什锦......(*春典:旧式江湖使用的隐语体系)
而天津刨冰宇宙过分宏大,学无止境!在此总结了一部分常用术语👇🏻望能助您一臂之力点上心仪的刨冰。
在近代天津刨冰的演变史中,也曾出现过一些亚体,比如雪花酪。
旧时代的富裕家庭,不会去吃水铺里臭河挖出来的刨冰。小贩们就在木桶内盛满冰核,撒上盐,里面再放一个装山楂酸梅水的铅桶。摇动铅桶后,里面会冷凝出一层白里透红的冰沙,名为雪花酪。
图源:网络
天津百年历史的点心铺桂顺斋,尤为擅长这种老式冰品。
西北角分店门口的那口大钢桶里,几十年如一日盛放着雪花酪,让几代天津人从小吃到大。偶尔还能吃到一粒残存的山楂籽,足能证明配方没变、货真价实。
除以上这些明清时期留下的老味儿刨冰,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天津租界区内已经建立人造制冰厂,老城区内的工厂开始批量生产手摇刨冰机。
津门饮冰史也随即进入另一个篇章。
02
津味儿刨冰风云录
作为中国制造接触人造冰的城市之一,天津刨冰的迭代速度,远超想象。
上世纪60年代,全国食品厂兴起一股红豆冰棍热潮。
天津刨冰摊也紧跟时尚,在酸杏、酸枣、山楂的老味儿小料基础上,再浇上一勺煮到耙软酥烂的红豆,点上一粒罐头樱桃,增加卖相和口感。
到了90年代,随着民众的生活水平提高,食客们已经不满足于樱桃罐头的“假甜”,刨冰摊店主也开始研发鲜果浇头🍍🍊🍐。
初代的鲜果刨冰,用料稍显单一,大多是菠萝、橘子、梨这类大陆货。店主们在水果上市季节大量采购,熬成果酱后冷冻保存。
丰富多样的水果味,给传统老味儿刨冰带来清新清甜的新活力。
见证了一家鲜果刨冰的成功,众冰室纷纷效之,让这个赛道卷得一发不可收拾,水果的种类也开始疯狂迭代。
美肴作为天津鲜果刨冰领域的代表,水果的品质和性价比一直被食客称赞。
最具人气的什锦刨冰,将大堆的新鲜芒果、草莓、黄桃、红豆平铺于8寸的白冰碟子上。
芒果和黄桃爽脆多汁,草莓酸甜柔软,在炼乳的调和下,还兼具甜美的奶香,16元一份,量大到两个人都吃不完。
在鲜果刨冰业内颇有研发精神的古香斋,对水果的运用到了另一个层面。
在老味儿刨冰的底子上加料不加价,在三酸一甜(山楂、酸杏、酸枣面)的基础上,又添加凤梨、橙子、蓝莓等多种鲜果。
因为果料太多,又独树一帜地发明出将白冰盖在表面的吃法,让初次见面的食客不明所以。
吃完表面的白冰,还能接着续,毕竟碗底剩的果料就够一碗了。
古香斋的另一人气产品,四黑刨冰,会添加不常见的时令鲜果——桑葚。
桑葚脆爽,拌在酸枣汁打底的白冰里,演绎出另一重新奇的口感!果肉迸弹多汁,酸甜充盈,15块绝对值回票价。
天津人爱吃冰,不止爱吃老味儿刨冰。
进入21世纪,永远都有危机感的天津刨冰从业者,非但没有裹足不前,为了不被业内淘汰,反而博采众长、师夷制夷,学会了诸多外地、外国同行的先进经验。
建在老居民区腹地的小胖刨冰,作为资历最浅的后起之秀,其产品菜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宜古宜今,又领先于时代潮头。
他家的三杏刨冰,以酸杏干、甜杏干的自制果酱为主打,负责平衡酸甜口味。
其中也有改良:大胆采用外来品种的哈密杏,肉厚劲道,久煮不发散,再添一重口感。
三种杏肉各司其职,熬煮过后,风味加倍浓缩,入口后,杏子的酸、甜、香,化为百般滋味一齐涌上。
创新产物的芋泥刨冰,是将荔浦芋头蒸熟碾碎后冷冻再刨。
另浇一层芋泥酱,吃起来酥软绵密,配合着熟透的大块芒果、松脆的奥利奥碎和甜糯红豆,口感层层递进,浓香,甜而不腻。
如果说前面几家刨冰店,代表了天津刨冰的江湖气,那这家毗邻五大道景区的kuku summer冰室,则完美继承了租界区的洋派作风。
巧克力冰,将比利时巧克力直接冻成冰再刨,无水的雪冰蓬松绵密。入口先是厚重醇香的巧克力苦味,融化后才能感到柔和温润的甜味。
搭配的奥利奥碎不软不塌,松脆酥香。
店家还温馨提示,最佳拍照时间仅为20秒,否则雪冰就会变硬,影响口感。
这口感和精致程度不像传统冰品,更像一道甜品,在本地同样颇受欢迎。
足以见得,网上流传“天津人有自己的‘津冰乐’”,并非是一句空话。
宇治抹茶冰也不错,吃口是蓬松轻盈的质地。
当然,如今的津门刨冰风云榜,还不得不提在一众本地刨冰间,杀出一条血路的琼式炒冰,椰蜀黍。
他家擅长用整颗用椰子连汁带肉“炒”成冰沙,口感细腻到柔弱无骨,融化后椰香四溢。
玉米、红豆、龟苓膏等配料清爽宜人,又不会抢夺冰的风头。
另一款椰子斑斓冰,椰香包裹清新的斑斓香,整体甜度很低,底部的多种配料让口感更多样,吃的时候,有种开盲盒式的惊喜感。
而天津刨冰业能有今天的百花齐放,除了从业者们不遗余力的传承和改良,还因为刨冰作为一种情绪价值的产物,承载了太多天津人,不一样的心境和感情。
那些开在家门口的露天刨冰摊,无时无刻都在上演着普通人悲欢离合的烟火故事。
03
刨冰摊上的
天津人们
天津人夜生活,限定于夏天的刨冰摊子。
每当华灯初上,夜幕的蓝调笼罩住津城时,刨冰摊子前蜿蜒曲折的排队人群,都在为一场即将开幕的流动盛宴做足准备。
刨冰是主角,天津人则是它代际相传的忠实粉丝。
夏天一到,天津孩子喜欢在放学路上和小伙伴分吃一碗刨冰,交流一天的校园情报。
后来,走的路远了,人也渐渐长大。
你可能记不清发小的名字,却还记得在哪家摊子前,曾和谁家的小谁,共吃过一碗老味儿刨冰。
天津的成年人也喜欢“腻”在刨冰摊前。
喝酒误事伤感情,刨冰却没有这种顾虑。
强撑一天的打工人,坐在刨冰摊的小板凳上和三两知己,聊聊昨天的球赛,说说单位的八卦,吹吹平时不敢吹的牛。
一碗冒凉气的刨冰下肚,酸得龇牙咧嘴、腮帮子转筋,才算痛快过瘾。
谈恋爱,更要吃刨冰了。
恋爱中的男女在安静的咖啡馆互诉衷肠,多少都有些羞涩,即使是天生乐观的天津人也在所难免。
此时借着刨冰的凉气说几句酸倒牙的情话,也不怕尴尬,只怪酸磨糕让人太上头。
老夫老妻过日子讲究精打细算,纪念日选择刨冰比烛光晚餐更有性价比。
虽然生活从风花雪月变成柴米油盐,不变的是和自己吃一碗刨冰的人,还记得你习惯吃三酸一甜。
有了孩子后,一家三口的刨冰局就成了天津特有的亲子时间。
总之,天津人的刨冰之约,是马路牙子当自家客厅的松弛感,是不拿你当外人的亲近感,是在这座慢节奏的城市里“大羹必有淡味”的生活智慧。
只可惜,刨冰作为天津唯一带不走的特产,受条件因素所限,很少能走出这座城市。
有人曾试过,在外地用当地果脯制作刨冰,味道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有些东西离开生长的土地,终究形似神不似。
外地朋友实在想尝这一口,不妨试着联系店家,询问是否可以快递几碗密封的果料或汤包,感受天津刨冰里独有的江湖气。
倘若你恰好在某个夏天来到了天津,去哪里寻刨冰吃?
喏,今儿个提及的老味儿与新派的刨冰,都整理在这儿了👇🏻
🧊🧊🧊
○ 参考资料 ○
【千问千寻大运河】大运河边福聚兴:复盘昔日故事 寻觅当年的“潮”
五大道舌尖上的记忆(二)走红津门的红星冷食
津门掌故之两个冰窖胡同
文 - hikaru | 编辑- 夏桁
图 - hikaru 企鹅吃喝 上图金城武
后期 - 大桴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