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褚宏辚
图/张洋
在热播的美食综艺节目《一饭封神》中,王斌低调现身,节目组称其为“中国北欧菜第一人”。这一称呼源于他凭借出色的厨艺和对北欧菜的创新演绎,2019年带领The Georg餐厅摘得米其林一星,成为全球米其林北欧菜餐厅中首位中国主厨,因此得名。节目中,他以一道典型西式的“松露脂香叠熏肋”演绎了皖南黑猪的多重味感。
(图片提供/王斌)
我们再次到访The Georg餐厅那天,他刚从长沙录制完节目回到北京,比起上次见清瘦了些。“这档节目带有一些综艺性和娱乐性,体验一下挺新鲜的。”谈到参加节目的原因,王斌说其一是为了提升餐厅的传播度,让更多人知晓The Georg餐厅。在他看来,如今是年轻人的市场,作为厨师也得尝试突破,“我们得去了解其他领域的人在做什么、怎么做,看看年轻人的做法,这次去也确实接触到一些新视角。但不管节目怎么录制,我终究还要回归到自己的本职上。”
他坦言最近有些压力,不是因为录节目,而是热浪围城下,“餐饮市场不太稳定,就北京而言,一是运营成本高,涵盖房租和人员成本;二是现在人们消费趋于理性,以往老客人的复购率也下降了”。在王斌主理The Georg的第十年,他冷静以对,餐厅上了Bistro菜单,他希望这个夏天新菜单给客人带来轻松的新鲜感,“我们还是以传统工艺与自然本味为核心理念,将腌渍、发酵、烟熏、风干等古老技艺与现代封闭式炭烤技术融合,搭配应季新鲜食材,客人可根据喜好零点,不失品质又有烟火气”。
王斌英文名Binbin。85后,北京人。米其林一星餐厅北京The Georg主厨,从业20余年,年少时在北京建国饭店杰斯汀法餐厅、北京饭店莱佛士家安法餐厅工作,打下扎实的法餐基础,2008年参加新加坡莱佛士酒店米其林美食节打开西餐国际视野,此后在澳门、北京等多家星级酒店和社会餐厅历练,2015年在北京加入The Georg,从中方主厨起步,专注于新北欧菜的探索,2019年带领餐厅摘得米其林一星。
一粒西餐的种子发芽了
夜色降临,从The Georg二层望向东华门,静谧巍然
时间倒回到1992年,北京首家麦当劳在王府井大街开业,这也是当时全球最大的麦当劳,有700多个座位,成为当时京城“雅皮族”、年轻情侣和亲子消费的热门打卡餐厅。7岁的王斌第一次走进麦当劳,服务员用英文喊着点单需求,空气里弥漫着陌生而诱人的油脂香气,一切都那么新奇。“就觉得特别好吃、有意思,家人说这叫西餐。”他回忆道。这个瞬间如同一粒种子,在这个北京男孩心中悄然萌芽,尽管那时他对西餐的全部认知仅是汉堡与薯条。
2000年,王斌报考学校专业时,儿时麦当劳的记忆被唤醒,他选择了西餐专业。两年后,他被分配到建国饭店杰斯汀(Justin’s)西餐厅实习。创立于1982年的建国饭店是我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饭店,同步开业的杰斯汀西餐厅是北京最早的法餐厅之一。在这里,王斌接受了正统法餐的训练,并凭借过硬的基础和远超同龄人的勤奋被总厨留意到,实习后被调任至餐厅核心的热菜部门,成为建国饭店有史以来在杰斯汀餐厅工作的最年轻的厨师。
2006年,他入职北京饭店莱佛士家安法餐厅工作,结识了对他影响深远的导师Guillaume Galliot(现任香港四季酒店米其林三星餐厅Caprice厨师长),接触新派法国菜。初出茅庐的岁月,王斌精准踏入京城法餐发展的主流快轨,深深扎根,疾驰向前,汲取了丰厚的养分。
见识触发觉醒式成长
2008年的中国像一锅将沸的水,北京奥运会向世界展现了这个东方古国的开放与活力,而我国餐饮界正经历着“中西融合”的风起云涌,越来越多的年轻厨师有机会走出去看世界。
就是在这一年,23岁的副主厨王斌跟随Galliot参加新加坡莱佛士酒店举行的米其林美食节。“那是我第一次出国,第一次知道什么是‘米其林’,很受震撼。”
在新加坡的厨房,为了保证海鲜的鲜度,厨师们需要站到冷库里处理海鲜。当王斌裹着棉大衣在冷库处理鱼、虾、贝类时,玻璃门外却是记者镜头灼热的闪光。他目睹了当时热映的电影《料理鼠王》顾问、纽约三星名厨托马斯·凯勒(Thomas Keller)的严苛准则:“晚宴菜式全由他和带来的助手完成,操作间禁止外人踏入,300只餐盘全从纽约空运过来,确保菜式呈现符合他的标准。”王斌还近距离见识了素食先锋、法国米其林三星大厨Alain Passard,倡导本地食材和自然风味的西班牙米其林三星大厨Santi Santamaria等国际名厨对烹饪的极致追求、先锋理念和艺术创造。当看到记者们的“大炮筒”镜头追着厨师拍摄时,王斌感慨道:“来之前,我从来没觉得厨师是这么一个备受重视的职业。我意识到烹饪可以是备受尊崇的艺术,而不只是谋生手艺。”
新加坡之行打开了王斌的视野,颠覆了他对西餐和厨师的原有认知,成为其职业生涯的转折点。他暗下决心,也要成为独当一面、受人尊重的大厨。
迷失于西方面孔主宰的丛林迷雾
Bistro 新菜单上的“猫耳朵”混合着熏肉与土豆面团的狂想,陈年奶酪碎如雪落亚平宁山脉(图 / 褚宏辚)
此后,王斌跟着Galliot在北京三里屯开过餐厅,后又前往澳门新濠天地皇冠酒店,在法餐厅“御膳坊”工作三年,亲历了餐厅从无星升至米其林两星的过程。那里的厨师来自世界各地,但他逐渐意识到一个残酷的现实:“不是法国人做法餐,即便你做得再好,也不会得到真正认可。”
2013年,王斌回到北京寻求新的发展,先后辗转于西班牙餐厅Migas、四季酒店。一度蛰伏在四季酒店咖啡厅煎鸡蛋卷、煮面条,“怀揣一身本事,却被现实折服”。中国厨师在西餐体系中的身份焦虑,如同无形枷锁。
从北欧菜中破茧重生
Bistro 新菜单上的“西班牙腊肠,火箭菜,布拉塔奶酪,蜜瓜”沙拉
转机在2015年降临。北京四季酒店一位丹麦籍华人客人将他引荐给即将开业的The Georg——一家以丹麦银器品牌为灵感、位于北京东不压桥胡同玉河一号的北欧餐厅。王斌终于找到立足之地,新北欧菜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投身其中的厨师既是参与者,又是塑造者。他从中方主厨做起,并潜心研究北欧菜的历史,特别是“新北欧菜运动”理念:提倡就地取材,厨师们走出厨房,走进树林,去搜集那些早已被主流饮食文化遗忘的食材。他用时令食材以及腌渍、发酵、烟熏等古老技法,与营养健康和创新理念融合,通过现代摆盘重新演绎,既保留文化记忆,又符合当代审美。
法国吉利生蚝藏于层叠的有机菜花片中,以初榨橄榄油、自制青柠檬冰霜与秘制XO酱浇淋,再以香蒜和干葱点缀,鲜美丰润中萦绕涩涩的酸甜,“吉利生蚝,花椰菜,XO酱”带来夏日清凉;日本白味噌覆于猛火板煎的法国鸭肝之上,鲜切车厘子丁与特制车厘子的果香衬托鸭肝的肥美,以马铃薯脆片和牛肝菌蜂窝面包作结,“鸭肝,樱桃,味噌”的东西方风味在舌尖碰撞出脆滑咸鲜酸甜;“荔枝,鸡头米,树莓”是当地食材与西式烹饪手法的结合,鸡肉米清香Q弹,荔枝泡沫及树莓玫瑰液氮冰粒带来馥郁的花果香,甘美清甜,色彩意境曼妙……王斌在北欧菜的语境里自由挥洒,“其实是西式创意菜,只不过具象化到北欧。基于北欧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特征研究这类菜品、理解其烹饪逻辑时,反而觉得思路格外清晰”。
马铃薯,松露,红甜菜
为了更深入地探寻新北欧菜,2019年,王斌前往新北欧菜运动的策源地丹麦,走访了当地5家餐厅,其中包括最知名的NOMA,其主厨雷内·雷德泽皮(René Redzepi)于2003年创立Noma餐厅,以“在地、时令、可持续”为核心,彻底革新北欧菜的认知,此后多次获评“世界最佳餐厅”,引领了新北欧菜风潮。但让王斌印象更深刻的是米其林三星餐厅Geranium,“与一些国际知名餐厅相比,Geranium是唯一能将烹饪大赛展示的菜品与日常运营、市场结合起来的餐厅”。它在保证菜品造型精美的同时,还能兼顾温度与口感,几乎呈现的每道菜都能达到甚至超越参赛水准。这次体验令王斌深受触动,回国后,他在The Georg也如此实践,追求菜品出品的精细化和艺术感,同时注重温度和口感的把控。
同年,首版“2020北京米其林指南”发布,The Georg摘得米其林一星,成为北京首家获星的社会餐饮西餐厅。从对米其林有最初认知和产生希冀,到成为真正的米其林大厨,王斌用了12年。身处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京城,做到师出经典而不拘一格是最大的挑战,然而越是这样,就越会激发出卓越的厨艺和对美食文化的深刻领悟。
风云变幻中坚韧前行
红墙、护城河与午后阳光
2023年初,因原址被收购,The Georg从玉河一号迁至东华门外,装修历时9个月。新空间面积缩减,后厨仅有原来的四分之一,且因其相关规定,这处建筑里无法使用明火。王斌站在狭小的厨房里,眉头紧锁:“如何在这样的条件下保持菜品水准?”他很快找到了突破口——引进西班牙的炭烤箱,以封闭式炭烤技术替代明火,既符合规定,又能为食材赋予独特的烟熏风味。新厨房虽小,却分区明确,饼房、热菜、冷菜各司其职,甚至拆除了酒窖的墙面以腾出6平方米的空间。“逼仄的环境反而逼出了更高的效率。”王斌笑道。
近几年,食客更倾向于理性消费。王斌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变化,调整套餐菜品,去繁就简,价格回调,并推出高性价比的午餐单。他解释道:“客人不再只为炫技买单,他们更看重食材本身和用餐体验。”新菜单以“胡萝卜,麦芽,柑橘”为分界,前半段突出海鲜的轻盈,后半段展现肉类的丰腴,同时大幅减少奶油酱汁的使用,改用树莓、鸽骨浓缩汁等清爽配方。
王斌坚持每季更换全新菜单,“每次上新菜单,我都会请侯老师来现场指导,他总能凭借敏锐的专业嗅觉,给出一针见血的建议。作为他的学生,侯老师总想着怎么让我们发展得更好。”王斌口中的“侯老师”是著名西餐大师、北京市商业学校国际酒店培训部主任侯德成。侯老师特别关切青年厨师的成长,在他眼中,王斌是非常优秀且具代表性的新一代中国西餐厨师,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把握机会,坚韧向前,闯出自己的一条路。他希望这样的年轻厨师更多地被看见,并愿意托举他们成长,以其梦想之光激励未来更多的厨师。
当下,王斌依旧面临经营的挑战。面对进口食材的不稳定性,王斌将目光转向国内。他曾前往大连、舟山等地寻找鲜货,选用内蒙古黄皮马铃薯、西藏松露和广东芥兰笋,以北欧技法演绎本土风味。“中国的好东西太多了,只是需要厨师去发现和转化。”
尽管外界风云变幻,The Georg的核心始终未变。王斌带领团队在新厨房里继续打磨每一道菜。“每一道菜都要让客人尝到‘既熟悉又陌生’的惊喜,比如红菜头脆壳下藏着内蒙古土豆的绵糯,或是香油调和巴旦木奶的酱汁……”在他看来,真正的坚韧不是对抗变化,而是像北欧的极简美学一样——化繁为简,回归本质,却始终保有触及灵魂的力量。
校对 | 萧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