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光粼粼的海面,渔民捕捞的身影与岸边的风机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余丹 摄
加工环节,凤岗村妇展示脱锭后的薄壳。谢嘉龙 摄
“洗薄壳”需要水性好、体力好的渔民才能胜任。谢嘉龙 摄
工人正将打捞上来的薄壳分装成袋。杨立濠 摄
“金不换”爆炒薄壳是最经典的做法。余丹 摄
在潮汕地区,有一种被称之为“米”的美食,它不在陆地种植,而是潜藏于海床之中。当地人俗称“薄壳米”,是一种学名为“寻氏肌蛤”的贝类,又称薄壳、海瓜子。潮汕俗语有“食薄壳找不到脚屐”“六月薄壳——假大头”等,可见潮汕人对薄壳的熟悉与热爱。
七八月酷热难耐的时节,正是薄壳最肥美的季节。位于濠江出海口的凤岗海域,咸、淡水交汇,是潮汕地区薄壳主产地之一,所产薄壳具有个头大、肉肥、鲜美等特点。养殖薄壳的滩涂,海边人称为“薄壳埕”。据汕头市濠江区凤岗社区党支部副书记郑宋亮介绍,目前凤岗“薄壳埕”面积约500亩,日产量约8吨。凤岗的薄壳除了供应本市,还销往潮汕各地,甚至是珠三角、福建、港澳等地。
“大海是什么味道?我们吃薄壳就知道。”凤岗社区薄壳养殖户倪昭强从事薄壳养殖20多年,在他的短视频账号里,记录了大量薄壳打捞、制作的过程,无形中他已然成为凤岗薄壳的推广大使。在他带领下,记者在凤岗开启了薄壳寻味之旅。
薄壳生长在海里,第一步就是要进行采捞,当地又称“洗薄壳”,这是一项艰难的水下作业,需要水性好、体力好的渔民才能胜任。如今很多地区采捞薄壳有了先进的潜水装备,但在凤岗,还是保留着较为原始的人工潜水作业。
只见渔民卸下贴身装备,用一条粗重的纤绳捆绑住身体便于下沉,随后深吸一口气潜入水底,过不了多久,渔民跃出水面,一串串带土的薄壳被拉进特制的大网圈里,然后网圈里的人再用脚去踢薄壳上的泥沙。倪昭强说,“洗薄壳”凭借的是渔民们多年的经验和技巧,由于每次捕捞的量不大,每天需要上百次来回,很辛苦。
据了解,薄壳从收获到上市,至少要经过十几道纯手工的工序,包括洗泥、脱粒、脱锭、筛选、浸漂等等。倪昭强现场展示了传统薄壳米的加工生产技艺。只见他将一大盘薄壳倒入盛满滚水的大锅中,用特制的竹笊篱不断地翻搅薄壳,熟透了的薄壳肉自动脱落并浮于水面,便于捞起。“这是打薄壳的过程,脱壳后的薄壳肉形似米粒,因此被称为‘薄壳米’。”
在凤岗,除了最常见的金不换炒薄壳、腌制“咸薄壳”,还有薄壳米笋丝煲、薄壳米粉丝煲、薄壳米炒饭、薄壳米烙、香芋薄壳米卷等作法。肥美的薄壳为潮汕人的生活增添了难以割舍的鲜味,这种鲜味不仅是季节、大海的馈赠,更是渔家人辛勤汗水的结晶,也是潮汕人共同的味觉记忆。
南方日报记者 余丹 谢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