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运河宿迁段旁的皂河古镇,青砖黛瓦间弥漫着历史的沉香,而比这更沁人心脾的,是“乾隆贡酥”店内飘出的酥香。两百年间,酥香流转,一直深受当地百姓喜爱。
皂河古镇乾隆贡酥店铺
“开酥可是门大学问!”身穿一件月白布衫,叶淑华笑着向同学们展示。她将醒发好的面剂子放在掌心,轻压后摊在案板上,随后捏起小块油酥,均匀地铺开在面皮上,一按一揉间,面皮与油酥在指尖交融,如此展开又卷起,酥层便如花朵般绽放。
接着叶淑华将馅料均匀抹在开好的酥皮上,再合拢、压扁、撒芝麻,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生芝麻皮发苦,得先脱皮,过去全部依靠人工搓皮,现在机器也能脱得干干净净了。”说着,她捏起一撮雪白的芝麻,放在手心里向同学们展示。铁夹起落,贡酥被送入炉膛。
叶淑华展示刚刚出炉的贡酥
“贡酥传到我这儿,是第九代了。原本不叫贡酥,就是烧饼,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受了皇帝青睐,才有这个名字。”叶淑华娓娓道来。
乾隆贡酥技艺现在已传了十代,叶淑华是唯一的女传人。当年兄长叶荣华考入南京高校,决心做一名工程师,放弃了传承贡酥手艺。那年14岁的叶淑华便挑起了传承祖业的担子,几十年来,从青丝到白发,匠心不改。
“我三十多岁时,大诗人丁芒来到皂河,品尝了贡酥,赞不绝口。”叶淑华回忆道。丁芒回家后题诗相赠,“一缕香酥出皂河,征夫收起纵棹歌。叶家炉畔人论巧,八代芳华献万搓。”
丁芒诗作原件
如今,“乾隆贡酥”主要由叶淑华的儿子——第十代传人刘大勇经营。接过传承的接力棒,作为新世纪初的食品专业大学生,刘大勇立志要将其发扬光大。2002年,“皂河叶家”商标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获得了有效保护。到如今,乾隆贡酥(皂河叶家贡饼)制作技艺已被列入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乾隆贡酥礼盒装展示
现在,从散装“贡酥”“小脆子”到皂河系列礼盒;从传统的白糖、豆沙到创新的肉松、山药等口味;从皂河古镇到各地大学、文化节,前段时间,更是与人气飙升的“苏超”联赛进行IP联动,“乾隆贡酥”积极创新,让非遗老技艺与时代新热点结合。“让非遗贡酥在我们这一代香飘更远,就是我的心愿。”刘大勇说。(徐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