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第130窟 弥勒大佛(吴健摄)
莫高窟第148窟 药师经变
经变是指佛经的变相。经变画就是用故事画的形式来表现佛经的内容。印度没有经变画,这完全是中国人的首创,中国式的佛教艺术表达形式。
讲故事,是人类最直接明了的一种文化传播方式。有时,需要一本书来论述的玄妙精神,一个生动的故事就能表达。而这样的图像化解读,广受信众喜爱,让他们觉得天堂并不遥远。莫高窟有经变画33种,总数达到1055幅,其中《西方净土变》《东方药师变》《弥勒经变》《法华经变》《维摩诘经变》《观世音变》数量最多,持续时间最长。
莫高窟第220窟 药师经变(吴健 摄)
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人员发现,第220窟的西夏壁画层正在脱落,隐约露出了底层色彩艳丽的早期壁画。当研究人员小心翼翼地剥离上层壁画后,三幅瑰丽无比、完好如新的初唐经变画出现了。洞壁上的墨书题记显示,此窟开凿于唐贞观十六年,由敦煌名门望族翟氏家族开凿。从唐代贞观年间到五代时期,翟家供养时间持续近300年。
就在贞观年间,一种来自长安、洛阳的“贞观样式”传入敦煌,这一时期的石窟造像气势恢宏,壁画场面宏大,金碧辉煌。如今,长安、洛阳已找不到半块唐朝石窟壁画,但第220窟却留下了与初唐丞相画家阎立本的传世名作《职贡图》《历代帝王图》时代相同、风格相近、艺术水平不相上下的《维摩诘经变》。
莫高窟第220窟 维摩诘及各国王子
莫高窟第158窟 各国王子举哀图
莫高窟第220窟 西方净土变
打麦场
唐代婴儿车
经变画要表现佛生活的华丽场景,但敦煌画工能想象到的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宫殿、楼阁、建筑,壁画上随处可见耕种、蚕桑、纺织、建造、狩猎、捕鱼、畜牧、婚嫁、丧葬、教学、商旅、制陶、冶铁、驭车、推磨、炊事、战争、行乞、屠宰、练武、歌舞、百戏、早朝、宴会、帝王将相出巡、游猎、剃度、审讯等等场景。其间宫殿城池、亭台楼阁、桥梁水榭、舟车寺塔、学校店铺、驿亭酒肆、衣冠服饰、宗教仪式样样具备。这些世俗人物和社会生活场景,让莫高窟成为跨越千年的连续剧片场和人物画廊。
帝王图
莫高窟第156窟 张议潮出行图
莫高窟第45窟 塑像
这一铺七身塑像包括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和二天王,都和真人同样大小,最能体现唐代佛教的人间气象。正中的释迦牟尼端坐八宝座上,袈裟随身垂落,使佛像在庄重肃穆中略带松弛自然。塑工用微耸的眉头,深沉的目光,豁达的神情,嶙峋的胸骨来体现大弟子迦叶的老成持稳。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小弟子阿难,对这位处世甚浅的僧人,塑工在其低眉颔首之间,表现出他天性的平和与顺良;特别是双手相握、身体侧倚的动作,惟妙惟肖地表现出一位近侍佛陀的小僧人的亲昵可爱。
莫高窟第45窟西壁龛内北侧 胁侍菩萨 盛唐(吴健 摄)
莫高窟第57窟 菩萨
菩萨的华丽服饰,也透射出唐代丝绸纺织业的高度发达。
“菩萨如宫娃”。这美丽的观音菩萨,不再是印度佛经中的神,而是唐朝宫廷的美女。
微笑的菩萨
微笑的佛陀
微笑的天王
微笑的菩萨像是世界上最美的艺术品,也是佛教中国化的完美体现。
菩萨在微笑。
佛陀在微笑。
弟子在微笑。
连本来凶神恶煞的天王也在微笑。
第158窟卧佛,是世界上最美的佛涅槃像,长达15.8米。在一片悲恸中,佛祖却一派安详。半闭的眼睛,仿佛进入了禅定的梦境;微微上翘的嘴角,隐含着神秘的微笑。这微笑传递出巨大的宁静,超越了时空,超越了死亡。
文章摘编自《中国石窟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