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作者丨彪哥
尊重原创,拒绝一切未经授权的转载
说起株洲菜,你脑海里瞬间想到的菜品是什么?
一下子还真想不起来。
反观湖南其他城市,永州的东安鸡、湘潭的剁椒鱼头、衡阳的黄贡椒脆肚、郴州的烧鸡公、娄底的三合汤……都名声在外。
再看味觉标签,山胡椒油是娄底的鲜明标识,钵子菜是常德菜的独特印记,酸是湘西菜的典型特质,土菜是衡东菜的突出特色……这些都能让人脱口而出。
但是,作为湖南重要工业城市,株洲似乎没有能代表自己的"株洲菜",人们也说不明株洲菜到底有哪些标签和特色。
株洲菜,为什么会给人这样一种“缺席感”?
在株洲进行地域专题采访时,我们问当地餐饮人:到底什么是株洲菜?
他们笑着说:“株洲还真没有拿得出手的标志性菜品。”
的确,和湖南其他城市相比,株洲菜品个性并不鲜明,株洲味道缺乏独特的自我标识。
在《湘菜》参与编撰的《味道湖南》一书中,68道金牌菜里,株洲仅有一道茶陵牛八宝。
而这唯一的金牌菜,也带着几分“偏安一隅” 的意味。
在茶陵县本地是逢年过节的硬菜,可出了县境,知晓者便寥寥无几,更别说成为能代表整个株洲的味觉符号了。
银牌菜中,其中一道株洲大炒肉,曾是本地餐馆菜单上的常见选择,但最终并未形成现象级产品。
银牌菜中倒是有一道祖庵豆腐,也是湖南的经典菜品,但较真起来,将它定义为株洲地方特色菜,也显得有些牵强。
偌大的株洲,为何始终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菜品呢!
株洲菜的“缺席感”,还得从它的历史渊源说起。
这座被称为“火车拖来的城市”,注定了 “去地域化” 的特质。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其人口构成具有鲜明的移民特征。
随着京广、沪昆铁路在此交汇,这座昔日的湘东小镇骤然成为中南地区的交通枢纽。
建市时仅7000 人口的小镇,到如今拥有 400 万人口的大城,株洲人来自五湖四海,饮食文化也呈现出海纳百川、包罗万象的特点。株洲市餐饮行业协会会长朱军称它为“翻版的深圳”。
来自东北、上海、广东、江西的建设者带着家乡的炊具与食谱涌入,沈阳的酸菜缸、广州的砂锅、江西的陶罐在株洲的街巷里比邻而居。
这种多元融合的特质,使得株洲难以像传统农业地区那样形成单一、鲜明的地域菜系。
汇聚四面八方客,杂糅东西南北味,融合,成为这座城市最显著的特点。
也正是融合,让株洲菜少了“个性鲜明”的表达。这种持续不断的味觉融合,让株洲的饮食文化始终处于流动状态。
这种日复一日的味觉混搭,造就了一座没有"招牌菜"的株洲。
株洲虽然缺少现象级的招牌菜,但诞生了一众强势的餐饮品牌。
比如以以王捌院子、寻鲜集团等为代表的“院子餐饮”现象级业态出圈,以大碗先生、兄弟厨房为代表的平价餐饮稳居行业领军地位。
有趣的是,当其他地域品牌走出本地时,往往会在名称后缀带上小菜系标签。
比如冇味强调“湘潭菜”、粟厨突出 “衡阳小炒”、蒸浏记主打 “蒸菜” 属性。
而株洲餐饮品牌进军长沙、深圳等城市后,往往以“新派湘菜”“融合菜馆” 自居,极少强调 “株洲菜” 身份。
这种选择并非对本土文化的疏离,而是对市场规律的理性尊重。
在全国食客的认知里,“株洲菜” 仍是个模糊概念,若强行绑定,反而可能陷入 “解释成本高于传播效果” 的困境。
以大碗先生为例,其“让更多人吃得起” 的平价策略,瞄准的是大众市场,而 “株洲菜” 的地域限定感,显然与这一定位相悖。
这些品牌的选择,本质上是用“去地域化” 的表达,换取 “跨地域” 的接受度,最终突破地域限制,获得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株洲菜的“缺席”,是移民城市的味觉必然。融合消解了它的标签,却也赋予其包容的底色。强势品牌的 “去地域化”,恰是对这种特质的顺势而为。
又或许,没有标志性菜品,本身就是株洲菜最鲜明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