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卷成麻花,蜜雪冰城杀向海外!这次不拼低价拼“脸面”
创始人
2025-07-28 00:43:37
0

你以为现在奶茶店还在国内为了抢个街角位置打得头破血流?醒醒!这两年茶饮圈早就换了赛道——国内卷成“红海绞肉机”,头部玩家们揣着“珍珠奶茶”杀向了全世界。纽约街头,老外举着“幽兰拿铁”自拍发Ins;东南亚夜市,奶茶店比便利店还密集;连中东土豪都开始问“三分糖去冰加脆啵啵”是个啥。但你以为这只是“把国内的店复制粘贴到国外”?太天真!现在的茶饮出海,早就不是“卖杯糖水赚差价”,而是真刀真枪拼“品牌”——拼谁能让老外一提到“奶茶”就想到自己,拼谁能把“喝奶茶”变成当地年轻人的“潮流刚需”。这仗打得,比国内还刺激!

一、别误会,出海不是“扶贫”,是品牌抢心智

先给你泼盆冷水:别以为中国奶茶出海是“去国外割韭菜”。前几年确实有品牌这么想,觉得“老外没喝过好奶茶,随便搞搞就能赚钱”,结果呢?要么开店三个月就关门,要么被本地人吐槽“甜到齁”“像在喝糖水”。现在不一样了,能活下来的,都懂一个道理:海外市场早就过了“尝鲜期”,现在是“品牌抢心智”的阶段。

啥叫“品牌抢心智”?说白了,就是让老外一想到“奶茶”,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不是“中国来的饮料”,而是你的牌子。比如你现在想喝可乐,第一反应是“可口可乐”还是“某个杂牌可乐”?这就是心智占领。以前出海,大家拼的是“谁便宜”“谁开店快”;现在拼的是“谁有记忆点”“谁让本地人觉得‘这就是我们的奶茶’”。

举个例子,蜜雪冰城在东南亚火吧?但你以为它光靠“3块钱一杯柠檬水”?没那么简单。它在印尼搞“本土化菜单”:加本地椰浆的“椰香奶茶”,用东南亚人爱喝的香茅做“香茅柠檬茶”,连杯子上都印着当地年轻人喜欢的卡通形象。这不是“卖产品”,是“卖认同感”——让本地人觉得“这不是外来的奶茶,是懂我们口味的奶茶”。

再看喜茶,在欧美走“高端路线”,一杯奶茶卖50块人民币,比国内还贵。但它开店不扎堆,专挑纽约、伦敦的核心商圈,装修得像个“艺术展”,还跟当地潮牌联名。为啥?它要抢的不是“大众市场”,是“精英心智”——让老外觉得“喝喜茶是件有格调的事”,就像喝星巴克不是为了咖啡,是为了“第三空间”。

你发现没?现在出海的奶茶店,都在干同一件事:从“卖饮料”变成“卖生活方式”。不再是“我有什么你买什么”,而是“你需要什么我造什么”。这就是“品牌化阶段”的核心:产品是基础,品牌是灵魂。

二、为啥偏偏是现在?国内卷不动,海外刚“懂事”

要说奶茶出海,十年前就有了。那时候为啥没成气候?因为条件不成熟。现在突然进入“品牌化阶段”,背后是三把火在烧:

第一把火:国内卷成“绞肉机”,不出去不行。

你知道国内奶茶店有多卷吗?一条街能开5家,从“9.9元一杯”卷到“买一送一”,连吸管都要比谁的更环保。头部品牌一年开几千家店,结果呢?净利润率越来越低,有的甚至“开一家亏一家”。与其在国内跟同行互相“割韭菜”,不如去海外“开荒”——毕竟海外市场,尤其是东南亚、中东、欧美,奶茶渗透率还很低,相当于十年前的中国市场。

第二把火:海外消费者“长大了”,开始认“品牌”。

以前老外喝奶茶,就是“尝个新鲜”,喝完就忘。现在不一样了,短视频、社交媒体把中国奶茶彻底“曝光”了。你刷TikTok,经常能看到老外拍“第一次喝珍珠奶茶”的视频:咬到珍珠时瞪大眼,喝完说“OMG,这是什么神仙饮料”。这些内容慢慢发酵,让“珍珠奶茶”从“小众猎奇”变成“网红单品”。

更重要的是,海外年轻人开始“认牌子”了。以前他们觉得“奶茶都一样”,现在会比较“哪家珍珠Q弹”“哪家茶底香”“哪家装修好看”。就像国内年轻人喝奶茶会选“喜茶”还是“奈雪”,海外消费者也开始有了“品牌偏好”。这时候谁先抢占心智,谁就能当“老大”。

第三把火:供应链“翅膀硬了”,能支撑“品牌化”。

以前出海最头疼的是啥?供应链。奶茶要用的茶叶、珍珠、奶盖原料,国内运过去,运费比原料还贵,保质期还短。现在不一样了,头部品牌早就把供应链铺到了海外:在东南亚建茶叶加工厂,在中东搞糖浆生产线,连珍珠都能“本地造”。比如蜜雪冰城在印尼建了“东南亚供应链中心”,从原料到包装,90%都能本地解决,成本直接降一半。

供应链稳了,才有底气搞“品牌化”。不然你连“每天稳定供货”都做不到,还谈什么“让老外记住你”?

三、品牌化竞争怎么打?三大招式,招招戳“痛点”

现在出海的奶茶店,想在“品牌化阶段”活下来,得会三招“组合拳”:

第一招:本土化不是“换包装”,是“钻进本地人肚子里”。

很多人以为“本土化”就是把“珍珠奶茶”翻译成“Bubble Tea”,大错特错!真正的本土化,是“懂本地人吃得有多挑”。

比如在中东,你敢卖冰饮?当地人觉得“喝冰的伤身体”,所以奶茶店都得提供“常温版”“热饮版”,连糖度都得改——中东人爱甜,但不是“齁甜”,得用本地蜂蜜代替蔗糖。

在欧美,“健康”是政治正确。你敢加植脂末?分分钟被投诉“不健康”。所以喜茶在欧美用的都是“鲜奶”“零卡糖”,连珍珠都做成“全麦珍珠”,宣传语直接写“喝奶茶也能瘦”。

最绝的是奈雪,在日本开店,推出“樱花草莓奶茶”,用的是日本本地的樱花酱;在韩国搞“韩式年糕奶茶”,把珍珠换成软糯的年糕块。本地人一看:“哟,这奶茶懂我!”自然就愿意买单。

第二招:文化输出不是“硬塞”,是“偷偷种草”。

以前有品牌出海,非要在店里挂个“中国结”,放《茉莉花》,结果老外一脸懵:“这跟奶茶有啥关系?”现在聪明的品牌,都玩“软输出”——把中国文化藏在细节里。

比如茶百道在澳洲开店,用“水墨画”做杯套,画的不是“长城故宫”,是奶茶原料:茶叶、水果、珍珠,配一句英文“From China, With Tea”。老外看不懂水墨画?没关系,他们觉得“这设计好酷”,拍照发Ins,无形之中就把“中国茶”的概念传出去了。

还有古茗,在东南亚搞“节气限定”:清明出“青团奶茶”,端午出“粽子奶茶”,虽然原料是本地的,但名字和故事是中国的。本地人喝的时候会问:“清明是什么?”店员一解释,文化不就输出了?

你看,文化输出不是“我教你”,是“你好奇,我告诉你”。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比硬塞“中国元素”效果好一百倍。

第三招:别当“过客”,要当“常住人口”。

以前出海,很多品牌想的是“捞一笔就走”,开店不做调研,员工随便招,出了问题就跑路。现在想做品牌,得有“扎根”的心态——把自己当成“本地人”,而不是“外来户”。

比如CoCo都可在越南,开店前先花半年时间“蹲点”:早上看当地人几点出门买早餐,下午看年轻人爱逛哪些商圈,晚上看夜市里大家喝什么饮料。连员工都优先招本地人,还专门培训“如何用越南语讲奶茶故事”。现在它在越南的店,服务员会主动跟顾客唠嗑:“今天天气热,要不要试试我们新出的冰爽柠檬茶?”跟本地奶茶店没两样。

还有书亦烧仙草,在马来西亚搞“会员体系”,充值送本地演唱会门票,生日送马来西亚特色糕点。这哪是“卖奶茶”,这是“攒人脉”——让本地人觉得“这品牌跟我们过日子呢”。

四、别光看贼吃肉,不见贼挨揍:品牌化的“坑”有多深

说了这么多“品牌化”的好,你是不是觉得“出海=躺赚”?醒醒!品牌化竞争,看着光鲜,背后全是“隐形成本”,稍不注意就掉坑里。

第一个坑:文化差异,能让你“好心办坏事”。

有个品牌在中东开店,老板觉得“中东人爱甜”,就把奶茶糖度调到最高,结果被投诉“甜到恶心”。后来才知道,中东人爱甜,但讨厌“工业糖精味”,得用天然蜂蜜、椰枣糖。还有个品牌在印度开店,海报上印了“牛”的图案——你猜怎么着?印度教视牛为“神圣动物”,直接被当地人抵制,被迫关店。

文化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杀伤力巨大。你以为的“好创意”,可能在本地人眼里就是“冒犯”。所以现在出海,聪明的品牌都请“本地顾问”,从菜单设计到广告文案,先让本地人“审一遍”,不然很可能“钱花了,店黄了”。

第二个坑:供应链“看着稳,实则脆”。

前面说供应链升级了,但海外供应链的“坑”比国内多。比如在欧美,原料进口要过“食品安全关”,茶叶农残标准比国内严十倍,稍微超标就被扣货。在非洲,物流能把你逼疯——从港口到门店,路上能堵三天,珍珠运到店里都硬了。

还有“本土化原料”的坑。有品牌在巴西想用本地咖啡豆做“咖啡奶茶”,结果发现巴西咖啡豆酸度太高,做奶茶口感发涩,最后还是得从国内运。你看,供应链不是“建个厂”就完事了,是“从种子到杯子”的全链条把控,哪一环出问题,品牌形象就可能“一夜崩塌”。

第三个坑:合规成本,比你想象的“贵得多”。

在国内开店,办个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就差不多了。在海外?光合规就能让你头大。比如在欧盟,员工每天工作不能超过8小时,加班要付3倍工资;在澳洲,店里必须有“无障碍通道”,连洗手池高度都有规定;在东南亚,开店要给当地“合作伙伴”分利润,比例谈不拢就别想开门。

有个品牌在英国开店,因为没给员工交“社保税”,被罚款200万人民币,直接把半年利润赔光了。所以现在出海,大家都学乖了:合规预算至少留足总投资的30%,不然可能“赚的还不够罚的”。

五、未来不是“出海”,是“全球扎根”:中国品牌该咋干?

聊了这么多,你可能会问:奶茶出海的“品牌化阶段”,最后会走向何方?我的答案是:没有“出海”,只有“全球扎根”。未来的中国茶饮品牌,不该被贴上“中国奶茶”的标签,而是“全球奶茶”的一部分。

具体咋干?记住三个词:

第一个词:“精耕”代替“狂奔”。

以前开店是“越多越好”,现在得“越稳越好”。与其在10个国家各开10家店,不如在1个国家开100家店,把供应链、团队、口碑都做扎实。就像星巴克,不是一开始就全球开店,而是先在北美扎根,再慢慢扩张。

第二个词:“共情”大于“输出”。

别老想着“我要把中国文化卖给你”,多想想“我能为你解决什么问题”。本地人觉得“喝奶茶麻烦”,你就搞“小程序点单,3分钟取餐”;本地人怕胖,你就出“零糖零卡”系列;本地人爱热闹,你就把店开成“社交场所”。品牌的本质是“解决需求”,不是“秀肌肉”。

第三个词:“长期主义”打败“短期暴利”。

现在还有人想靠“割一波韭菜”出海?趁早放弃。品牌化是“慢功夫”,可能前三年不赚钱,但第五年就能成为“当地顶流”。就像海底捞在海外,前五年一直亏损,现在在新加坡、美国的店,利润率比国内还高。做品牌,要学会“熬”——熬到本地人把你当成“自己人”,熬到你的名字跟“奶茶”画等号。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

你可能觉得,奶茶出海是“小生意”,不值得关注。但你想过吗?从“made in China”到“brand in China”,中国品牌走了几十年。以前我们出口衣服、玩具,现在出口奶茶、新能源车、手机——这些“新国货”出海,本质上是“中国生活方式”在全球扎根。

奶茶店在海外抢心智,抢的不只是“一杯奶茶的市场”,是“中国品牌的话语权”。当老外喝着中国奶茶,讨论“三分糖还是五分糖”,当中国品牌在海外能跟星巴克、可口可乐掰手腕,这才是真正的“强大”。

所以别小看那一杯杯奶茶,它们不是“糖水”,是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敲门砖”。未来十年,你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在海外“扎根”,不是“外来户”,而是“本地人”。到那时候,可能我们讨论的就不是“奶茶出海”,而是“全球奶茶看中国”了。

这杯奶茶,干了!为中国品牌,也为正在全球“开荒”的创业者们。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不会做饭?教你几手上档次家常菜... 很多朋友在家招待客人的时候,往往为了想做什么菜而伤透脑筋,今天Ms.Cai就教大家几招简单又色香味俱...
“高铁+旅游”深度融合:特色专... 央视网消息:乡村旅游火爆,国铁集团各铁路局也纷纷加开旅游专列。从东北林海到西北大漠,从江南水乡到西南...
【西口关注】商贸结谊 河曲墙头... “墙头西瓜,游客下江南,墙头欢迎您!”这是河曲隩滨大道对面的陕西府谷县墙头村在游船上的广告,商贸结谊...
温州:藏在山海间的宝藏旅游地 温州:藏在山海间的宝藏旅游地 温州,这座位于浙江东南部的城市,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原创 冬... 当季海带的鲜味密码藏在这缕丝里 拆开真空包装的瞬间,带着海洋气息的湿润感扑面而来——这不是普通干货...
雀巢、费列罗、好时集体宣布涨价 受到气候变化影响,全球可可主产区加纳和科特迪瓦近年来持续歉收,造成全球可可期货价格过去两年连续大涨。...
原创 被... 今天的晨光又是一片温暖,我刚睁开眼眸,脑海中还留恋着梦境的余韵,便沉浸在了纷繁的网络中,意外地被田栩...
“餐饮的逻辑是包容”,透过一家... 文 职业餐饮网 沐九九 如果要问,最近两年餐饮赛道什么最火? 云南菜绝对当仁不让。从社交平台刷屏的云...
边逛商场边养生!宝安解锁中医药...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李丹 通讯员 陈萍 文/图 7月23日,暖医宝安·中医药养生游园会(夏长篇...
原创 章... 生活如同一场戏,演绎着不同的角色。观众面前,章子怡与汪峰恰如单身与已婚的两个境界,出入于生活的种种不...
原创 期... 大家好啊 我是Molly。前几天看到一个让人五味杂陈的消息 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正式告知中国商飞 ...
原创 周... 朋友们,周末在家最幸福的事是什么?当然是钻进厨房捣鼓几道拿手菜,看着全家人吃得眉开眼笑啦!今天手把手...
第十届哈尔滨西餐文化节烤肉大赛... “今天我们为选手准备的牛肉是‘澳系安格斯牛’,肉龄不超过26个月,肉质鲜嫩,奶香浓郁。一会儿,大家都...
“杠精”竹升面 | 老猫广东游... 二十万吃货的精神故乡 老猫在广州第一次跟我晒她去一家米其林店的时候,我“教导”她广东人不看这个东西。...
国内卷成麻花,蜜雪冰城杀向海外... 你以为现在奶茶店还在国内为了抢个街角位置打得头破血流?醒醒!这两年茶饮圈早就换了赛道——国内卷成“红...
卤鹅哥、桃子姐邀网友共品“双荣... 活动现场 罗乐 宋姿熠 封面新闻记者 刘恪生 7月26日,以卤鹅哥为代表的重庆荣昌网络达人团队和以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