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羊肉汤
文/张学勇
三伏蝉鸣掀开夏日的帷幔,千年古邑萧县的炊烟在晨雾中舒展腰肢。当第一缕天光掠过黄河故道的黄泛土,萧县人的味觉记忆便随着市集蒸腾的羊汤香气悄然苏醒。
这座深谙“太牢”古制的千年食邑,正以羊为笔,以汤为墨,在青花海碗里续写着中华饮食文明的瑰丽长卷。青铜簋鼎里的羊脂凝香,早已浸透这片土地的肌理。《周礼》“膳用六牲”的典制,将羊肉奉上礼乐文明的祭坛;诗经“献羔祭韭”的吟诵,又让它化作人间烟火的诗行。
漫步萧县博物馆,东汉画像石上的《宴饮图》正上演着穿越时空的饕餮盛宴:宽袍博带的士人举觞对饮,庖厨于鼎镬间翻飞勺铲,羯鼓声声里,羊汤的氤氲似乎穿透石壁扑面而来。至明清鼎革之际,这种源自宗庙的珍馐已化作江淮民谚——“无羊不成席”,在八仙桌间续写新的传奇。
清同治年间,圣泉乡庖人彭玉山完成了一场味觉革命。这位深谙“鼎鼐调和”之道的匠人,将宫廷膳食的雅韵与市井炊烟的醇厚熔于一炉。羊骨作基,暗合五行生克;三十六味草本香料,演绎阴阳之道。子时活水唤醒草木精魂,文武火候暗契时辰流转。当晨钟撞破晓雾,那锅经十二时辰熬炼的玉液,已凝成“汤色澄明如玉,鲜香入骨三分”的传世琼浆。这道穿越宫墙的至味,不仅赢得“味甲江淮”的御笔金匾,更在《清稗类钞》里烙下“彭氏羊羹,天下无双”的墨香。
三百年薪火相传,萧县匠人构筑起严苛如律的味觉法典。选材须择齿龄精准的山羊:母羊取其温润,骟羯求其醇厚,二至四颗恒齿的筛选,恰似沙里淘金。熬制暗藏天地玄机:立春添柏枝祛浊,夏至加薄荷清心,让二十四节气在陶瓮里流转轮回。佐料遵循古法:秦椒经三曝三露方显本真,羊脂油慢萃胭脂色辣油。这般近乎执拗的坚守,让每碗羊汤都成为《齐民要术》的活态注脚。
当晨曦漫过皇藏峪,萧县白山羊正踏露食草。这天地钟灵之物,肌理如云纹舒展,脂肪似琥珀凝晶。其肉“入水则融,遇火则酥”的特性,成就了“徐淮三百里,江南十二楼”的味觉传奇。
当代庖厨以羊为媒,演绎六艺绝技:煮艺如诗,乳汤翻涌着塞北风雪;炖法似画,鱼羊合鲜写意江南烟雨;卤功若禅,羊头化作佛跳墙的偈语;炸术类剑,羊排迸发金戈铁马的回响。更妙者,当千层油饼邂逅羊汤,麦香与脂香便交织成味觉的赋格曲。庖人于灶台间舞动乾坤,将太极刚柔之道融入勺铲起落,令每道菜肴都暗合《周易》卦象之变。
今日萧县,五千余家食肆星罗棋布,构筑起“东市炙羊西市羹”的美食版图。全羊宴上,水晶羊冻映月生辉,红焖蹄筋流霞溢彩,每道菜品都是对造物的礼赞。而“伏羊赛金丹”的民谚,早已超越养生秘术,升华为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三伏日饮汤发汗,是向天地敞开心扉;数九寒食肉暖身,是与自然促膝长谈。
当暮色染红岱湖,粗陶海碗里荡漾的已非寻常羹汤。那升腾的热气中,有商周鼎彝的青铜绿锈,有汉画像石的宴乐纹样,有彭氏匠人掌心的老茧,更有一整个民族在味蕾上绵延的文明史诗。
伏羊节期间,整座城邑化作流动的盛宴。石板长街香气缭绕,百年老灶吞吐日月,九省通衢的商旅行客在此驻足,将萧县羊汤的传说谱成新的丝路驼铃。羊汤师傅的铜勺在晨光中划出金色弧线,舀起的不止是浓醇汤汁,更是三千年未曾断绝的文化血脉。
这碗穿越时空的羊汤,正以滚烫的温度,将“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熬煮成永不冷却的文化基因。其汤色映照着青铜时代的祭祀烟火,其香气萦绕着丝绸之路的商队驼铃,其滋味传承着《齐民要术》的农耕智慧。
当现代食客举箸品味,唇齿间流转的不仅是山羊肉的醇厚,更是华夏民族用三千年光阴酿就的文明琼浆,让每个品尝者都成为文明传承的活态载体。
责编/荆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