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呼唤“透明”,餐饮业强调“合规”,预制菜标准化,各方焦点有哪些?
作为现代化食品工业下的产物,预制菜究竟是冲击美食传统的“洪水猛兽”,还是推动变革的先锋产品,在不同的国家所遭遇的境遇也不尽相同。
近年来,法国人守住“自制菜”传统的难度越来越高。不久前法国勒克莱尔等大型连锁超市出售的0.29欧元一根“廉价法棍面包”引发法国面包和糕点联合会强烈不满。有超市高层透露,之所以能把面包卖得这么廉价,是靠中央厨房预制好统一发酵的面团依托冷链运输到各家分店,经解冻后进行二次烤制。通过这种方式出炉的面包制作快捷、便宜和质量稳定,但口感和味道与传统做法有明显的差距。
法国BFM电视台报道称,为维护法国餐饮业的形象和顾客的知情权,法国政府早在2014年就曾推出餐馆“自制菜”标签,号召对自家菜单有“全部自制”信心的餐馆主动亮出标示。2023年10月,时任法国主管中小企业、贸易、手工业与旅游的部长级代表奥利维娅·格雷瓜尔提出强制性法案,要求餐馆在所有菜品上都要标注“自制”或“预制”标签。
但此举引发巨大争议,最终由于餐饮行业的强烈反对在1年后被迫撤回。法国酒店和餐饮两大雇主工会抗议称,这种强制标签“只会让早已脆弱的餐饮业雪上加霜,面临更多的耻辱和风险。”报道援引法国米其林二星主厨、酒店与餐饮业雇主工会主席蒂耶里·马克斯的话称,如今法国17.5万家餐馆中,有一半不能保证其菜单完全使用“自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