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脉腹地,一片古老的茶叶,正在被重新定义。
这里是北纬28度的黄金产茶带,更是气候微生物发酵带、土壤富硒带、植物亚麻酸带三大自然优势带奇迹交汇的核心。正是在这片天赋异禀的土地上,吉首人将自然的馈赠,升华为一个现代化的产业宏图:15.5万亩绿色茶园铺开,170余家企业合作社组成的产业集群崛起。“中国黄金茶之乡”等国字号荣誉纷至沓来,印证着这场关乎标准、产业链与文化融合的深刻变革。
精准贯标:为“一片净叶”筑牢“绿芯”
“万亩茶园,散落千家万户。”这曾是湘西黄金茶产业壮大之路上最现实的瓶颈。个体化的种植习惯与经验式的田间管理,随时可能撕开品质链条的口子。如何保证每一片出山的茶叶都符合同一个高标准?这道现代农业治理的“考题”摆在了所有吉首茶人面前。
“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就是要守护好‘一片干净的叶子’,让消费者喝上真正的放心茶。”吉首市茶业协会负责人的一句话,道出了这场产业变革的初心。
吉首市隘口村茶园
蓝图之下,是管理模式的精耕。依据《湘西黄金茶生态茶园建设技术规范》,吉首将宏观标准细化为田间地头的微观行动。在核心产区隘口村,1.7万亩茶园的网格化管理试点,将管护责任精准压实到每一片茶垄;一本图文并茂的《湘西黄金茶培管月历》,则将科学农事取代世代口传,让经验式种植彻底成为过去。
本土之上,是与世界标准的对齐。一方面,隘口村1万亩出口茶种植基地的成功备案,为“吉首茶香飘世界”打开了通道;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企业获取色瑞斯有机认证、雨林联盟认证等一系列国际通行标准,为黄金茶赢取了通往高端市场的“绿色护照”。
一套科学、系统、可复制的现代管理体系,正在为湘西黄金茶夯实品质根基。
协同延链:从“一季独秀”到“四季飘香”
拥有优质的原料,只是产业化的第一步。怎样将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产业胜势,考验着吉首的格局与智慧。
“茶贵春时,叶重鲜嫩。”过去,受传统观念和加工技术限制,夏秋茶因综合效益低而常被弃采,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如何破解“一季旺”的尴尬?
吉首的答案是延链。针对夏秋茶品质低、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吉首市今年新建一条初制茶生产线专攻夏秋茶加工,据了解,该生产线包含摊青、杀青、摊凉、揉捻、干燥等多个加工环节,数字化控制温度、时间、压力等关键工艺参数,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参与,实现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稳定产品质量的目标。加工完成的茶叶,将销往全国各地的茶市场。
链条的延伸,不止于时间维度,更在于价值维度的拓展。吉首正引导这片“金叶子”上演“七十二变”:向内,积极引导企业进行精深加工研发,鼓励探索红茶、白茶、乌龙茶等多元产品矩阵;向外,与知名啤酒企业跨界研发的“茶啤”稳步推进;本土茶饮品牌“翠茶”凭湘西黄金茶的独特风味,俘获了无数年轻人的味蕾。在900公里外的河南许昌,以选品严苛著称的胖东来超市里,湘西黄金茶凭借其独特的高香和醇厚口感,成功“出圈”,赢得了一众老茶客的青睐。
为了攥指成拳,当地还搭建起产业联合体,由政府部门引导、国企平台主导,联动种植、加工、销售等主体,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共同体。同时,与陈宗懋院士团队共建专家工作站,持续开展技术攻关,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动能。
如今,黄金茶已不再是单纯的“土特产”,而是一个链条完整、竞争力强劲的现代农业产业。
文旅融合:从“一片茶园”到“一方诗景”
“茶,不只是农产品,也是一种文化载体。”吉首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向甫州认为,推动“以茶促旅、以旅兴茶”,是拓展产业边界、提升品牌内涵的必由之路。吉首市高位规划《“和美隘口百里茶廊融合发展”重点片区总体规划及产业实施方案》,以隘口村为核心,串联周边乡镇,着力打造一条集种植观光、民宿体验、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百里茶廊”绿色产业带。
司马茶居
榔木村湘西黄金茶博览园里,游客体验采茶、制茶;隘口村司马茶居中,枕香入梦别有趣味;黄金茶交易遗址旁,苗疆茶谷的传说再度回响。村里人不再只靠种茶过日子,茶园变景区、农舍成民宿,“一片叶”带来了“满园春”,收入稳步提升,如今隘口村人均年收入已突破3万元。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标准化的“根”,全链条的“干”,文旅融合的“魂”,共同构筑了湘西黄金茶产业的参天大树。正如向甫州所言:“我们不是要做一片茶叶,而是要做强一条产业、擦亮一张名片。”
茶叶千年,一个属于吉首的“黄金”时代,正款款而来。
来源:新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