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陇东环县的沟壑梁峁间,当炊烟升起,一种古老而隆重的宴席正在酝酿。这不是寻常人家的日常饮食,而是黄土高原上最炽热的情感表达——十碗席。十只粗瓷大碗次第排开,盛载的不仅是食材本味,更是这片土地上人们对待天地、对待生活、对待人情世故的全部理解。
环县地处陕甘宁交界,历史上游牧与农耕文明在此碰撞交融。十碗席的源起,可追溯至先民祭祀与节庆的共食传统。每道菜皆有其渊薮:羊肉的鲜香诉说着草原遗风,荞麦的清苦铭记着抗旱耐寒的岁月,黄米糕的甜糯则是五谷丰登的祈愿。这些味道穿越时空,在碗中交织成一部可食的地方志。
十碗的排序是这样的。首碗清炖羊肉汤,醇厚暖胃,是黄土地最直白的问候;继而酸辣蹄筋、红烧条子肉、白灼青菜、八宝饭、酥鸡、丸子、炖豆腐、凉拌三丝、黄米糕依次登场。荤素相间,浓淡相宜,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恰如人生百味,需从容品味方能参透其中平衡之道。
最为动人的,是碗中蕴含的民间智慧。环县干旱少雨,食材来之不易。十碗席将当地物产运用到了极致——羊肉取本地滩羊,肥瘦相宜;荞麦做凉粉与饸饹,爽口解腻;黄米制成甜糕,粗粮细作。这些原本平凡的食材,经过蒸、煮、炖、炸、拌等多重技法,焕发出令人惊叹的风华,印证着“物尽其用”的生活哲学。
我曾目睹一场乡村十碗席。庭院中支起大灶,乡厨挥汗如雨,邻里妇女围坐摘菜说笑。开席时,长者们被奉为上宾,孩童眼巴巴望着酥鸡,外乡人碗中被堆满条子肉。宴至酣处,老汉唱起陇东道情,歌声苍凉如黄土高坡。此刻,十碗席不再是简单的餐饮,而是社区情感的粘合剂,是文化记忆的传承场,是平凡生活中的仪式之光。
如今,十碗席已走出环县,成为陇东美食的代表。但无论怎样改良创新,其精髓未变——那是对自然的敬畏,对食材的尊重,对相聚的珍视。每一碗都盛满了黄土的厚重、人情的温暖和岁月的回甘。
当我们坐在现代餐桌前,面对这十碗盛宴,不妨慢下来,品味每一口的深意。这不仅是味觉的盛宴,更是一次与陇东大地、与千年饮食文化的深度对话。十碗之味,实为生活之味、文化之味、人间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