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这样的夏日记忆?烈日烘烤的午后,偶遇路边摆着竹筐的阿婆,买一个绿意盈盈、还挂着水珠的莲蓬,一路走、一路抠下鲜莲子,那脆生生、甜津津的滋味,格外解暑。
如今,这份“季节限定”正转化为广受喜爱的“江南甜心”——7月,在盒马购物平台上,来自浙江的“西湖果莲”已蝉联水果菜热卖榜第一。
夏日莲蓬 记者 姚群/摄
曾经的“街头惊喜”如何走向现代生产线,焕发新生机?近日,潮新闻记者采访了浙江省农科院病毒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海营,在科技之手的点化下,江南的莲子不仅“心不苦”,也带动了更多人的甜蜜生活。
浙江种植面积超3000亩
西湖果莲冷藏风味更佳
7月下旬的杭州,气象台日日挂着高温预警。上午10点,位于杭州临平区的莲谊农业研发中心,莲叶田田间,当地村民们头戴斗笠,穿着胶鞋胶裤穿梭其中,身后的盆子里,已塞满了刚摘下的新鲜莲蓬头。
“这是第一天的荷花,那是熟得正好的莲蓬。”李海营一眼望去就“把”好了莲和莲子的身份年龄。最多5天,一朵荷花将从盛开到凋谢;最多2天,一朵莲蓬就将从长成到错过“最佳赏味期”。因此,“抓紧时间”采摘和熟练的判断能力是收成果莲的“硬性要求”。
当地村民采摘莲蓬 记者 姚群/摄
“你们看,垂挂90度向下的莲蓬就基本成熟了。”李海营熟练地用钩子勾来一柄。只见圆圆的盘子上,一颗颗饱满的莲子“呼之欲出”,从底下绕着一圈剥开,褪去外皮,直接鲜吃,脆爽甘甜,就连莲心也毫无苦味。“冷藏的外衣更好剥,口感也会更甜。”李海营说道。
今年,西湖果莲进入浙江省首批“土特产”新品名单,在浙江种植面积已超过3000亩。“生产高峰期时,单盒100克的果莲日供应量能稳定在20000盒左右。”李海营介绍,从每年6月开始,西湖果莲基本能在市场上一直供应到10月以后。
荷花 记者 姚群/摄
科技全链条赋能
“江南甜心”是怎样炼成的?
“荷叶如盖遮天蔽日,夏天的荷塘水温基本要到50℃,在里面可比岸上要闷热多了。”作为省农科院派驻到临平区的科技特派员,李海营已经和眼前的荷塘“打交道”多年。
2020年,一种野生杂交的莲子被科技人员们发现——它莲心不苦,脆嫩清甜,具有商业化和产业化发展的潜力。然而当企业在试图规模化种植时陷入了困境:一般的种植手段下,荷田杂化严重导致产量和质量双低,50亩荷田可能只有20亩左右的收成,无法达到优良的产量和质量。
李海营查看荷花长势 记者 姚群/摄
一头扎进淤泥深处,一头深耕实验室培养,生物所植物组培团队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发现了藏在荷茎尖端的“生长密码”。通过提取茎尖分生组织,利用其细胞分裂速度远超病毒复制的特性,团队在无菌室里对莲子进行了脱毒组培。“现在,一个芽头一年可育数万株苗。”李海营介绍。
全新种植的脱毒苗为试验田带来了惊人蜕变。近年来,果莲结实率已跃升30%,亩产值突破万元。2020年,当地果莲种植面积50亩,到2025年已暴增至3000亩以上。
科技的力量也为果莲的口感一路“保驾护航”。在省农科院食品所的助力下,通过引进分段预冷、气调保鲜等技术,来自浙江的果莲可以在发生褐变前完成采摘、预冷、包装,大大延长保鲜时间,从而打破了制约传统鲜莲销售的保鲜瓶颈,极大降低了果莲的销售损耗率。
未成熟的莲蓬 记者 姚群/摄
“奶奶工坊”欢声笑语
不苦莲正甜进更多人心里
在临平区试验基地,曾经的黑鱼塘变身连片荷海,微风过处碧浪翻涌。
“以前农户们养黑鱼、甲鱼,造成了一定的水体污染。现在大家种莲子,即改善了水质又美化了环境。”李海营告诉记者,对于当地农户来说,这笔经济账有价值,又更稳定。“甲鱼要防盗防逃,风险高。莲子采收期三个月就能创造亩产万元的收益,农闲时间也增加了。”
奶奶工坊 记者 姚群/摄
更温暖的变革发生在加工环节——在临平和建德的果莲种植基地,两个“奶奶共富工坊”成为了每年夏天的“网红基地”。
在夏天最热的时间,每天,超过200位60-70岁的“奶奶级”工人,都可以待在恒温25℃的厂房里剥莲子。“日收入可观,很多奶奶早上6点就来排队等候上工了。”企业相关负责人说道。
只见奶奶们巧手在莲蓬间翻飞,一颗颗莲子按照既定重量落入筐中,笑语间、口罩下,是藏不住的大大笑容。一位奶奶告诉记者,今年夏天第一次来“上班”。“工作不难,又很凉爽,每天都很开心。”
“农村老人们有活干、有收入,最令人欣慰。”李海营笑道。更令他振奋的还有产业发展前景:浙江莲藕种植面积约10万亩,果莲目前仅占不足10%,未来提升空间巨大。据了解,目前科研人员们也在持续对西湖果莲品种进行改进,朝着更好吃、结实率更高、更抗高温的第二代、第三代努力。
把论文写在泥泞中,让甘甜生长在土地里。一枚不苦的莲子,正是浙江农业创新生动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