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钟薛高申请破产的新闻,心里还真有点感慨。这可真是应了那句老话:“眼看它起高楼,眼看它楼塌了”。
想当年2018年那会,钟薛高刚出来的时候多火啊,号称“雪糕界爱马仕”,一根卖到六七十块钱,照样有人排着队买,一年就能卖10个亿。
谁能想到才几年功夫,就落到申请破产的地步了呢?
其实我一直觉得,钟薛高失败不是因为卖得贵。你看哈根达斯、和路雪这些国际品牌,不也卖得挺贵吗?人家照样活得好好的。
2018年钟薛高开局多好啊,打着“中式高端雪糕”的旗号,包装设计又好看又新颖,口味也跟以前那些老冰棍不一样,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后来跟泸州老窖、娃哈哈这些品牌搞跨界合作,更是火得一塌糊涂。
创始人林盛毕竟是广告营销出身,搞起这些来确实有一套,把个雪糕硬生生做成了网红爆款。
但问题就出在这儿了,光顾着玩营销,忘了做产品的本分。
2019年,钟薛高被查出虚假宣传,说什么“特级红提”、“不加一滴水”,结果被市场监管局啪啪打脸。所谓的“不加一滴水”其实是加了大量的增稠剂,什么卡拉胶、瓜尔胶之类的“科技与狠活”。结果到了2022年,有网友发现钟薛高的雪糕用火烤都烤不化,这段视频在网上一传,彻底把品牌形象给毁了。
你说你一根雪糕卖五十多块,按理说应该用最好的原料,搞最好的研发,让消费者觉得物有所值。可钟薛高倒好,把消费者当傻子糊弄,用一堆添加剂来冒充高品质,这就是典型的“德不配价”。尤其是买高端雪糕的人,大多都很在意健康问题,知道你这雪糕里全是胶状物,谁还愿意买啊?大家宁愿去买蒙牛伊利的平价雪糕,起码人家用料实在。
再加上它的线下运营策略也出了问题。这么贵的雪糕,竟然跟平价雪糕混在一起卖,又不明确标价。好多人拿了就去结账,一扫码发现要五十多块,退吧不好意思,不退吧又觉得冤得慌。“雪糕刺客”这个名号就是这么来的,彻底把消费者的好感败光了。
更可笑的是,创始人后来直播卖红薯还债,结果又搞出个“红薯刺客”的梗。这哥们是不是对“刺客”这词有什么执念?他这是把“割韭菜”进行到底的节奏啊。
其实钟薛高本来握着一手好牌。在中式高端雪糕这个赛道当时就它一家,又成功引发了大家的跟风购买。只要踏踏实实做产品,不搞这些歪门邪道,成为中国的哈根达斯根本不是问题。但人性就是这样,成功太容易就容易膨胀,创始人林盛被成功冲昏了头脑,失去了对市场的敬畏之心,对消费者也缺乏基本的尊重,最终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最近不光是钟薛高这样,好多曾经高高在上的品牌都遇到了麻烦。前几天看到数据,上半年传统豪华车品牌的销量跌得厉害,林肯、保时捷、路虎、宝马这些牌子销量都同比大跌。最惨的是宝马,曾经卖四十多万的X3,现在二十五万就能买到。放到以前,可能还有人觉得“花二十五万买个车标也值”,但现在不一样了。小米、乐道这些国产品牌的新能源车,在智能交互、操控体验上全面超越宝马,这时候谁还愿意为那个车标买单啊?
宝马之所以落到这个地步,说白了也是不敬畏市场。车子的体验被新能源车吊打也就算了,设计还越来越难看,那个大鼻孔格栅越做越大,一副“我就这样,你爱买不买”的态度。反观奔驰就聪明多了,愿意听消费者的意见,GLC越改越好看,自然就抢走了不少客户。
还有山姆会员店,最近也被骂惨了。本来大家办会员是想去买一些外面买不到的优质商品,结果现在山姆里全是卫龙、好丽友这些随处可见的普通品牌,质量还不如以前。消费者花着60块钱会员费,却买不到应有的价值和体验,自然会用脚投票。
我发现这些品牌翻车都有个共同点:成功之后就开始作死。要么像钟薛高那样虚假宣传,要么像宝马那样闭门造车,要么像山姆那样自毁长城。说到底就是缺少敬畏心,对市场的敬畏,对消费者的敬畏。
老祖宗早就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惜很多企业发达后就忘了这个道理。看看现在的新消费市场,多少网红品牌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反倒是那些踏踏实实做产品的老字号,经历风雨反而越活越好。
所以啊,做企业和做人其实是一个道理:你可以一时靠运气赚钱,但想长久立足,最终还得回归到“诚信”二字。市场是最公平的老师,它不会惯着任何人的坏毛病。那些把消费者当傻子的,最后都会变成市场教育的经典案例。
就像现在提起钟薛高,大家只会记得它是“雪糕刺客”,是“火烧不化”的奇葩。这个教训,值得所有企业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