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三伏天,作为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时段,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俗与健康。那么,三伏究竟是什么?它有怎样的特点,在三伏天里应该注意些什么,才能平安顺利度过?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具体以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
每年夏至日相对固定,一般在6月21日或22日,但天干、地支的纪日系统中每年夏至日对应的干支却不同,导致入伏有早晚,最早出现在7月11日,最晚7月21日,前后相差了10天。今年入伏相对较晚,但入伏晚不代表就热得晚。今年6月、7月,没入伏之前,我们就已经感受到高温的威力了。
湖南省胸科医院内四科(中西医结合二科)主任、副主任医师肖洁表示,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热、最闷、最潮的时候,俗话说“夏养三伏,冬补三九”,因此,需重点做好防暑降温、科学调节饮食起居,并结合拔罐、贴敷“三伏贴”等中医养生方法,增强体质,要特别注意持续40天的高温湿热天气所带来的健康风险。
谈到在三伏天里应该注意些什么?肖洁主任表示,三伏天里尤其要注意防暑降温,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特别是中午时分,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如需外出,应做好防晒措施,如戴帽子、太阳镜,涂抹防晒霜等。
室内要保持通风,可使用空调、电扇等降温设备,但要注意避免直吹身体,温度也不宜过低。切忌快速降温,因出汗后毛孔全张开着,这时候再用凉水一冲、对着空调风口一吹,血管迅速收缩,会引起血压上升、心脏供血不足等情况,还容易诱发哮喘、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以及胃肠疾病。
同时要做到合理饮食,饮食宜清淡,不要摄入过多冷饮,多吃蔬菜和水果,既能补充水分,又能清热解暑。可适量食用一些鸡、鸭、瘦肉、鱼类、蛋类等含蛋白质高的食物,以满足人体代谢需要。避免食用过多油腻、辛辣的食物,以免加重肠胃负担。
“三伏天出汗较多,要及时定时补充水分,每天饮水量应在2000毫升左右。”肖洁主任提醒,三伏天不要等口渴时再喝,口渴后不宜狂饮,可以适量饮用一些淡盐水或绿豆汤,以补充电解质,少喝果汁、汽水等饮料。
同时,还要适度运动,不提倡进行爬山等在室外剧烈活动,可选择在清晨或傍晚气温较低时适量进行,如散步、慢跑、太极拳、游泳等运动,运动强度要适中,避免过度疲劳。出门随身携带防暑降温药,如十滴水、仁丹、风油精等物品,以防应急之用。
生活起居要规律,不熬夜,保证充分的睡眠也是预防中暑的有效措施。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7小时,中午可以适当午休,以恢复体力。肖洁主任提醒道,午睡时间过长,中枢神经会加深抑制,脑内血流量相对减少会减慢代谢过程,导致醒来后周身不舒服而更加困倦。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扇下,在高温天气下,猛吹空调容易使原本就很疲劳的颈椎肌肉雪上加霜。
肖洁主任表示,在三伏天里,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适应能力不同,因此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果出现中暑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应对高温天气。
健康提醒:并非人人都是适合贴“三伏贴”
每到三伏天,不少人会选择拔罐、贴敷“三伏贴”进行冬病夏治,但并不是所有的人群都适合“三伏贴”。肖洁主任表示,患有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寒湿性关节肌肉疾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疾病的人群适合敷贴“三伏贴”,而患有恶性肿瘤者,强过敏体质者,感冒发烧者,患有感染性、传染性疾病者,瘢痕体质者,皮肤病者不适合 “三伏贴”;3岁以下幼儿则不适宜使用“三伏贴”。
肖洁主任提醒,“三伏贴”不能完全代替其他治疗,正在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在敷贴期间不要盲目减药、停药。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胸科医院 杨正强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