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于这座偌大的城市里,我从未觉孤单,其中的一大原因,便是天津的早点文化。天津人习惯将早餐称为‘早点’,而早点并不是吃点心,就如下午茶并不指喝茶水,是有很强烈的地域文化色彩的。虽是等同于早餐的含义,但其一个显著的区别,是倾向于到外面的早点铺去吃,或者出去买了再带回来吃。
天津人热衷于吃早点,无论风雪,甚而有为单纯地吃早点而特意起早。这大概是约定俗成的一个习惯罢,一是早点很抢手,不消很晚便会售罄;二是早点要早起去吃才够味儿,才能够吃出那种天时地利的气息来。而日常可见的全家齐上阵,更是为这独特的文化增添了一道温馨亮丽的风景。
煎饼馃子是比较出名的,满满绿豆煎饼的香气,连带着劲道的馃子,配着涂抹的面酱腐乳辣椒油,咬上一口回味无穷。买煎饼这件事,早些年人们习惯于自带鸡蛋前往,近些年也许是经济水平的普遍提高,业已少见。实际中,煎饼馃子更适合作为上班族的一种路餐,或日常快餐,因而并不能实质地代表天津的早点文化。
在那种老街区的拐角处,往往有醒目着的早点铺子。其中的主力,油条是一定少不了了,它也有一类学名,叫做“馃子”,是等同于煎饼里的的。软劲酥香,可单独食之,也可以烙饼卷之而食,卷之而食或更有味道些。搭配一碗豆浆,或豆腐脑儿,或锅巴菜,或面茶......轻蘸食之,从内而外融溢出一整天的满足。
其中面茶算得上京津特产,除一些老铺子外已不多见,大概是年轻人们越多地难以接受其厚重的腻感罢。另有一种常见的点品——馄饨,有当地人也习惯于点上一碗,然而它广泛分布(北方的馄饨、广东的云吞、川渝的抄手、湘鄂的包面等),非一地之特产,也便不再云云。
天津的饮食是融合了京津冀鲁多地特色的,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在丰富的人文地域气息的日益酵酿中,而越发醇厚,令南来北往的食客记忆新新。天津人很热情,爱搭话,日常文化中自带一种“哏”的属性,听天津人唠嗑,就似在听一场相声盛会。他们风趣幽默的语言里展现着相对独立人格的文化特点,和南方的一些地方倒是有些神韵相似,天然适合民主文化的铺展。
早些年父母来津谋生,为避免成为留守儿童,年幼的我也便随往,在天津读了几年学。不同于川渝,华北各地的方言口音是普遍有着较大差异的,即便同一个城市里,其不同方位下的人文也可能迥然各异。小时候的我,是能够说一口流利的天津方言的,而此后多年的各地旅居,业已逐渐淡忘。
二十年的光阴,变化很大,不见了许多的人事物,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见惯了许多的移风易俗,而今溅入其中不觉丝丝惋慨。时代的飞速发展、信息化的普及,讲不清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伴着清晨第一缕阳光,吃一顿裹着浓浓清香气息的早点,也便串连了尘封记忆片段的种种。
—— 2025.07.20,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