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巴中石窟 一睹崖壁上的盛唐风华
创始人
2025-07-22 13:36:29
0

巴中石窟,是古人凿刻在崖壁上的智慧结晶。它穿透千年风雨,看过朝代更迭的繁华与落寞,至今仍以磅礴姿态矗立山间。

欣赏石窟,就是欣赏时间的艺术——自佛像“诞生”的那一刻起,岁月的流痕、自然的侵蚀便从未停歇,如细密的刀痕,一点点在它身上刻下时光的印记。

巴中石窟群以“盛唐彩雕全国第一”闻名,造像规模宏大、彩绘保存完好,是研究唐代宗教艺术与民间文化的活化石。是时候赴一场巴中石窟之约,在斑驳的崖壁间,聆听古老故事,见证流转时光,触摸盛唐温度。

南龛石窟

盛唐彩雕惊艳千年时光

巴中石窟,继承了北方石窟造像的“龛”,多数是开凿于崖壁上的浅龛,没有“窟”的深度,实为“摩崖龛像”,只有少数可称为窟。全市现有石窟225处、1200余龛、造像1.4万余尊,被誉为“盛唐彩雕、全国第一”,尤其是巴城周边“一城四龛”的奇特人文景观和山水格局更是全国唯一。

更令人惊艳的是,石窟距今1300多年历史,走过千年风雨,造像颜色依然缤纷于岩石之上。

“从窟龛造型特征和造像风格上来看,绝大多数为唐代作品,少数开凿于隋代。”据南龛石窟讲解员杨璐萍介绍,南龛石窟以佛教造像为主,有少数佛、道合龛造像和明清至民国时期儒教、道教和民俗造像。

每一龛佛像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草鞋天王、媚态观音、男身观音、菩提瑞像……这些佛像各具特色,栩栩如生。

“大多数巴中人小时候都来看过南龛石窟,如今我以解说员的身份重新走进并了解南龛石窟,被它精美的造像工艺和背后的历史底蕴深深吸引。”在杨璐萍看来,南龛石窟不仅是历史遗迹,更是一幅生动的文化画卷。

石窟造像是佛教文化的艺术体现。石头无语,造像无声,却有形地再现了当时生动的文化景观。巴中石窟造像深受北方石窟影响但又求同存异,逐渐巴蜀化、地方化、世俗化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巴、蜀文化于一体的石窟艺术文化。

对于巴中石窟,国内无数知名专家都曾来此进行过认真考证、研究,发表不少评述文章,前敦煌研究院院长、著名专家段文杰在考察巴中水宁寺石窟后说:“真是深山藏国宝,没有看见过,非常美。”并题词,“巴中石刻艺术,国之瑰宝;水宁寺盛唐彩雕,全国第一”。

北龛石窟

科技赋能保护更精准

历经千年风雨洗礼,当前,石窟造像面临着极端天气增多、旅游需求旺盛等诸多挑战。裂隙渗水、风化残缺、开裂剥落、结构失稳……都是石窟可能遇到的典型“病害”。

在水宁寺石窟,已经建起了轻钢玻璃结构的窟檐和平台——长百余米,宽约五米,上方安装了半透明玻璃屋顶,屋檐前半部分还安装了太阳能板,用于保障文保站内监控、报警、除湿、照明等设施的能源供应。游客登台驻足,即可观赏被誉为“盛唐彩雕,全国第一”的摩崖造像。

巴中市文保中心主任冯亮介绍,2024年6月27日,《石窟寺保护性窟檐建设的敦煌共识》发布,明确了石窟寺保护性窟檐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性。“为巴中石窟建造窟檐,轻钢结构能够解决大跨度和悬空问题,材料可逆,可以为未来技术发展留下余地,同时还能有效减少现场作业,最大限度降低对造像本体的影响。”

现代科技的介入让保护更精准。2010年起,巴中引入数字化技术,对每一尊造像进行3D扫描,建立数字档案。通过电脑模型,文保人员能清晰监测造像的风化速度;遇到修复难题时,还能与敦煌研究院等机构通过数字模型远程会诊。如今,南龛石窟的核心区域已安装温湿度传感器和微环境监测系统,数据实时传输至保护中心,一旦发现异常,工作人员可立即处理。

去年7月,四川省委编办批复同意成立巴中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巴中石窟研究中心),进一步优化整合了全市文物资源,配足了专业人员,将南龛石窟和目前由巴州区管理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龛、北龛、水宁寺、石门寺石窟收归市级统一管理。

据统计,近年来,巴中市共争取石窟保护专项资金6000余万元,实施石窟保护规划编制、本体修缮、环境整治、渗排水治理、安防设施建设等项目21个,全面消除了南龛、北龛、西龛、水宁寺、通江千佛岩等国保省保重点石窟重大安全险情。

水宁寺石窟

让石窟艺术“活”在当下

保护的最终目的,是让更多人感受石窟的魅力。近年来,巴中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探索出一条“文化+旅游”的活化之路。

2024年6月,巴中市委五届八次全会提出,要串珠成链打造“四龛福城”文旅品牌,虽是寥寥数语,但随后密集召开全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联席会议、全市文化体育旅游工作推进会,出台《巴中市促进文化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扶持奖励措施》《巴中市打造“四龛福城”文旅品牌三年行动计划》、挂牌成立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策划专题展览,开放北龛石窟……

系列举措的背后,一方面是“一城四龛”的全国独特性可以化作有形之举,成为看得见的软实力、“摸得着”的GDP。

另一方面,独特的文化基因塑造了自信自强的气韵品格,成为巴中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动力源泉。文化这座“富矿”,表现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跨越时空的穿透力、自信自强的创造力,不断支撑和滋养着当下巴中各个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巴中市以南龛摩崖造像为载体,成功创建南龛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年游客量20万人,日最大游客量4000人。编辑出版《巴中石窟》摄影画册2000册,研发“和平”真丝织锦1000余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近年来,巴中市积极与大专院校和相关科研单位合作,在考古调查的基础上,编辑出版了《巴中石窟》《巴中石窟内容总录》《四川散见佛道龛窟总录·巴中卷》《南龛石刻赏析》等石窟专著。

结合现代声光电技术,推出“数字文物”短视频,让石窟造像“开口说话”,文物会“动”了、会“说”了。文化和科技融合,巴中石窟不仅有了“数字生命”,而且实现了文物相关数据信息的永久保存。

如今的巴中石窟,既是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人们触摸历史的窗口。当夕阳为南龛山镀上金边,岩壁上的造像在暮色中沉静伫立,千年的风雨与守护在此交织。(来源:巴中市融媒体中心)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追剧的时候吃零食,真的健康吗? 很多人在追剧的时候总是忍不住打开零食袋,不然会觉得嘴里有些平淡。那么,你知道,这种“追剧零食症候群”...
“盛世中国•艺术茅台”——书法... 特邀名家 范兴男 范兴男,1962年出生,江苏省苏州市人,1979年在苏州枫桥工艺美术厂从事竹刻工作...
七国留学生创拍云南普洱茶咖之旅 9月20日,同学们在那柯里茶马古道进行创作。当日,“YUNNAN IN MY  LENS”创拍营活动...
这个牛肉饼我家经常做,一次多做... 我家早餐以面食为主,像包子、饺子、馄饨,这些都是带馅的,早餐吃随便搭配一份喝的就可以了。但是像饼、面...
祁门:“徽州月饼”中秋飘香 9月18日,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制饼手艺人在烘烤月饼。 “过中秋,吃麻饼”是徽州民间的传统习俗。临近...
立冬将至,中老年人:若不差钱,... 立冬,作为冬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万物开始收藏,也意味着我们的身体需要更多的能量来抵御即将到来的严寒...
原创 半... 继西贝后,又一家连锁餐饮品牌陷入了预制菜风波。近日,太二酸菜鱼被吐槽下单到上鱼仅6分钟。太二酸菜鱼曾...
这4类蔬菜,不焯水当心“吃毒”... 这4类菜烹饪前一定先焯水 第 1 类 含草酸 菠菜、空心菜、芹菜、苋菜、马齿苋、鲜笋 、茭白、苦瓜等...
国庆中秋旅游市场升温,错峰、赏... 想避开人潮赏秋色?想解锁小众宝藏景点?或是计划一场说走就走的出境游……国庆中秋“双节”将至,8天超长...
告别城市纷扰!金华横店圆明新园... 受够了城市的车水马龙和拥挤人潮?这个周末,跟着华媒视野的 “园景音乐季”,一起奔向金华的横店圆明新园...
告别资源错配:开启旅游目的地运... “热门区域人满为患,冷门设施闲置浪费”——这种资源配置的失衡,是许多旅游目的地在运营管理中长期面临的...
“乡约”商洛!7条秋季乡村休闲... 近日,商洛市农业农村局发布7条秋季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据介绍,本次发布的线路以“秋采摘 享丰收喜悦...
三星镇:以“吃、看、耍”三重体... 简阳市融媒体中心 没有大城市的车水马龙、游人如织,却有浓郁的烟火气、人情味。“奔县游”成为文旅消费新...
十年睦邻友好,小区变身“欢乐嘉...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盛锐 9月20日,米市巷街道米市社区新河公寓第十届睦邻节举行。 此次睦邻节活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