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石窟,是古人凿刻在崖壁上的智慧结晶。它穿透千年风雨,看过朝代更迭的繁华与落寞,至今仍以磅礴姿态矗立山间。
欣赏石窟,就是欣赏时间的艺术——自佛像“诞生”的那一刻起,岁月的流痕、自然的侵蚀便从未停歇,如细密的刀痕,一点点在它身上刻下时光的印记。
巴中石窟群以“盛唐彩雕全国第一”闻名,造像规模宏大、彩绘保存完好,是研究唐代宗教艺术与民间文化的活化石。是时候赴一场巴中石窟之约,在斑驳的崖壁间,聆听古老故事,见证流转时光,触摸盛唐温度。
南龛石窟
盛唐彩雕惊艳千年时光
巴中石窟,继承了北方石窟造像的“龛”,多数是开凿于崖壁上的浅龛,没有“窟”的深度,实为“摩崖龛像”,只有少数可称为窟。全市现有石窟225处、1200余龛、造像1.4万余尊,被誉为“盛唐彩雕、全国第一”,尤其是巴城周边“一城四龛”的奇特人文景观和山水格局更是全国唯一。
更令人惊艳的是,石窟距今1300多年历史,走过千年风雨,造像颜色依然缤纷于岩石之上。
“从窟龛造型特征和造像风格上来看,绝大多数为唐代作品,少数开凿于隋代。”据南龛石窟讲解员杨璐萍介绍,南龛石窟以佛教造像为主,有少数佛、道合龛造像和明清至民国时期儒教、道教和民俗造像。
每一龛佛像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草鞋天王、媚态观音、男身观音、菩提瑞像……这些佛像各具特色,栩栩如生。
“大多数巴中人小时候都来看过南龛石窟,如今我以解说员的身份重新走进并了解南龛石窟,被它精美的造像工艺和背后的历史底蕴深深吸引。”在杨璐萍看来,南龛石窟不仅是历史遗迹,更是一幅生动的文化画卷。
石窟造像是佛教文化的艺术体现。石头无语,造像无声,却有形地再现了当时生动的文化景观。巴中石窟造像深受北方石窟影响但又求同存异,逐渐巴蜀化、地方化、世俗化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巴、蜀文化于一体的石窟艺术文化。
对于巴中石窟,国内无数知名专家都曾来此进行过认真考证、研究,发表不少评述文章,前敦煌研究院院长、著名专家段文杰在考察巴中水宁寺石窟后说:“真是深山藏国宝,没有看见过,非常美。”并题词,“巴中石刻艺术,国之瑰宝;水宁寺盛唐彩雕,全国第一”。
北龛石窟
科技赋能保护更精准
历经千年风雨洗礼,当前,石窟造像面临着极端天气增多、旅游需求旺盛等诸多挑战。裂隙渗水、风化残缺、开裂剥落、结构失稳……都是石窟可能遇到的典型“病害”。
在水宁寺石窟,已经建起了轻钢玻璃结构的窟檐和平台——长百余米,宽约五米,上方安装了半透明玻璃屋顶,屋檐前半部分还安装了太阳能板,用于保障文保站内监控、报警、除湿、照明等设施的能源供应。游客登台驻足,即可观赏被誉为“盛唐彩雕,全国第一”的摩崖造像。
巴中市文保中心主任冯亮介绍,2024年6月27日,《石窟寺保护性窟檐建设的敦煌共识》发布,明确了石窟寺保护性窟檐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性。“为巴中石窟建造窟檐,轻钢结构能够解决大跨度和悬空问题,材料可逆,可以为未来技术发展留下余地,同时还能有效减少现场作业,最大限度降低对造像本体的影响。”
现代科技的介入让保护更精准。2010年起,巴中引入数字化技术,对每一尊造像进行3D扫描,建立数字档案。通过电脑模型,文保人员能清晰监测造像的风化速度;遇到修复难题时,还能与敦煌研究院等机构通过数字模型远程会诊。如今,南龛石窟的核心区域已安装温湿度传感器和微环境监测系统,数据实时传输至保护中心,一旦发现异常,工作人员可立即处理。
去年7月,四川省委编办批复同意成立巴中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巴中石窟研究中心),进一步优化整合了全市文物资源,配足了专业人员,将南龛石窟和目前由巴州区管理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龛、北龛、水宁寺、石门寺石窟收归市级统一管理。
据统计,近年来,巴中市共争取石窟保护专项资金6000余万元,实施石窟保护规划编制、本体修缮、环境整治、渗排水治理、安防设施建设等项目21个,全面消除了南龛、北龛、西龛、水宁寺、通江千佛岩等国保省保重点石窟重大安全险情。
水宁寺石窟
让石窟艺术“活”在当下
保护的最终目的,是让更多人感受石窟的魅力。近年来,巴中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探索出一条“文化+旅游”的活化之路。
2024年6月,巴中市委五届八次全会提出,要串珠成链打造“四龛福城”文旅品牌,虽是寥寥数语,但随后密集召开全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联席会议、全市文化体育旅游工作推进会,出台《巴中市促进文化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扶持奖励措施》《巴中市打造“四龛福城”文旅品牌三年行动计划》、挂牌成立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策划专题展览,开放北龛石窟……
系列举措的背后,一方面是“一城四龛”的全国独特性可以化作有形之举,成为看得见的软实力、“摸得着”的GDP。
另一方面,独特的文化基因塑造了自信自强的气韵品格,成为巴中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动力源泉。文化这座“富矿”,表现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跨越时空的穿透力、自信自强的创造力,不断支撑和滋养着当下巴中各个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巴中市以南龛摩崖造像为载体,成功创建南龛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年游客量20万人,日最大游客量4000人。编辑出版《巴中石窟》摄影画册2000册,研发“和平”真丝织锦1000余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近年来,巴中市积极与大专院校和相关科研单位合作,在考古调查的基础上,编辑出版了《巴中石窟》《巴中石窟内容总录》《四川散见佛道龛窟总录·巴中卷》《南龛石刻赏析》等石窟专著。
结合现代声光电技术,推出“数字文物”短视频,让石窟造像“开口说话”,文物会“动”了、会“说”了。文化和科技融合,巴中石窟不仅有了“数字生命”,而且实现了文物相关数据信息的永久保存。
如今的巴中石窟,既是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人们触摸历史的窗口。当夕阳为南龛山镀上金边,岩壁上的造像在暮色中沉静伫立,千年的风雨与守护在此交织。(来源:巴中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