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敦煌壁画中飘带飞扬的 “飞天”,到如今翱翔在戈壁上空的无人机,甘肃正将古老的飞天梦想融入低空经济的实践。这片兼具大漠、丹霞、雪山的土地,凭借广袤空域与多元地貌,让低空技术在文旅、应急、农业等领域焕发独特价值,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注入 “轻盈而强劲” 的新动能。
低空文旅:让丝路风光 “从地面到云端”
甘肃的低空经济,首先在文旅领域绽放异彩。鸣沙山月牙泉景区的 “飞天” 通航项目,让游客乘直升机掠过沙丘,从 300 米高空俯瞰月牙泉与大漠绿洲构成的 “地球肚脐” 奇观;张掖七彩丹霞的动力伞体验,则让冒险者在百米低空穿越彩色山峦,将层叠的红砂岩尽收眼底。
更具创意的是敦煌的无人机灯光秀 —— 千架无人机在夜空拼出反弹琵琶的飞天剪影,与莫高窟的千年壁画遥相呼应,这种 “科技 + 文化” 的融合,让游客停留时间平均延长 1.5 天。“以前看壁画想象飞天,现在自己就像在天上飞。” 来自陕西的游客刘先生的感慨,道出了低空文旅的独特魅力。
未来,甘肃计划串联敦煌、嘉峪关、张掖等景点,打造跨省低空旅游环线,让直升机、动力伞成为丝路旅游的 “新坐骑”。
应急救援:无人机在陇原大地织就 “空中防线”
甘肃复杂的地形,让无人机成为应急救援的 “刚需装备”。在腾格里沙漠,大型无人直升机 30 分钟就能将 80 公斤应急物资投送到 40 公里外的受困点,比地面救援快 5 倍;西峰区的高层火灾中,搭载热成像仪的无人机 5 分钟穿透浓烟锁定火点,引导消防员精准救援。
公航旅集团打造的 “2 小时低空救援圈” 已覆盖全省:复合翼无人机兼具固定翼的续航与多旋翼的灵活,可连续飞行 6 小时,完成通信中继、受灾区域测绘等任务;在林区防火中,无人机巡检效率是人工的 8 倍,能及时发现烟头大小的火情隐患。
2025 年数字中国创新大赛中,甘肃无人机救援队在物资投放、临时通信搭建等科目中表现亮眼,验证了 “空天地一体化” 救援模式的成熟度。如今,这些 “空中卫士” 正让沙漠、山区的救援从 “盲搜盲救” 升级为 “厘米级定位”。
产业赋能:从油田巡检到田间飞防的 “低空革命”
低空技术正重塑甘肃的产业运维模式,在能源、农业领域写下 “效率革命” 的注脚。
庆阳作为甘肃低空经济的 “先锋队”,已实现 “研发 - 制造 - 应用” 闭环。首架 “庆阳造” 无人机搭载光电吊舱、卫星通信设备,能胜任巡检、应急通信等多场景;当地还依托 “东数西算” 算力优势,将无人机研发周期缩短 40%,吸引多家终端制造企业落户。
从敦煌的飞天灯光秀到庆阳的 “低空 + 能源”,从山区救援的无人机投送 to 梯田里的飞防作业,甘肃正以 “地形优势 + 技术创新” 为双翼,让低空经济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正如莫高窟的飞天壁画寄托着古人对天空的向往,今日的甘肃,正用无人机、直升机等现代 “飞天”,在丝绸之路的新画卷上写下属于自己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