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地道的上海人,早就习惯了高楼大厦带来的压抑、地铁早高峰的拥挤,还有咖啡店里敲键盘的“都市噪音”。但这次去福州旅行,我却意外邂逅了一座截然不同的城市——它不张扬也不争抢,仅凭一碗热腾腾的鱼丸汤、一片凉爽的榕树荫,还有那一声声地道的“丫霸”,就完全把我“征服”了。
福州人究竟有多不张扬?就连榕树都显得比他们爱出风头!
刚到福州的那天,我就被满大街的榕树给惊到了。这些老树,随便一棵都上百岁,像一把把超大的绿色大伞,给整个城市遮上了一层柔和的阴凉。不过,更让我惊奇的是福州人的脾气——他们跟这些榕树一样,不张扬但特别能扛。
在烟台山那些老街小巷里,我碰上个衣着简单的大爷,正蹲在家门口的小院里修剪三角梅。跟他聊了几句,才知道他儿子是互联网大公司的大领导,但他还是天天守着这祖上传下来的老房子,侍弄花草、养鱼玩,连用手机付钱都不太会。我好奇地问:“咋不去大城市享福呢?”大爷笑着摇摇头:“福州多好啊,往外跑干啥?”后来我才晓得,福州像这样低调的有钱人特别多。
三坊七巷仿佛是一本未完的中国近代史书,可福州人对此却并不太在意。
大家都说“走进三坊七巷,就像翻开了半部中国近代史的书”,但福州人对这个“5A级景区”就在家门口好像已经见怪不怪了。在林则徐纪念馆外头,我碰上一群本地的阿姨,她们正热火朝天地聊着晚上要去哪个菜市场买最嫩的蛏子,好像旁边那面有着明清特色的马鞍墙,只是她们生活里再平常不过的背景似的。
比起上海外滩总是人山人海、挤得满满的打卡热潮,福州人对待历史的态度真让我琢磨:他们不需要靠“网红效应”来装点日子,因为那份真正的文化自信,早就渗透在青石小路和茉莉香茶中了。就像有网友讲的:“福州街头,垃圾桶都不太好找,但地上几乎没垃圾”。
佛跳墙算啥呀?福州人就连吃个早餐都“炫”得不行。
自称“长三角美食通”的我,到了福州却栽了大跟头。原本觉得佛跳墙就是美食巅峰了,结果路边5块钱的“馒头夹油条”让我大开眼界——绵软的馒头夹着香脆的油条,再浇上花生酱和甜辣酱,这碳水化合物加上脂肪的完美结合,直接让我的减肥大业瞬间泡汤。
最厉害的要数捞化了,那是用猪骨和贝类慢炖整整8个小时的汤底,你可以自己选海鲜、猪杂,再加上兴化粉,那个鲜味让我一口气喝了三碗。瞧瞧旁边桌的老福州人,一边吸溜着粉,一边用方言聊着家常,我这才恍然大悟“吃饭别吃太饱”的养生之道——他们吃的哪是饭啊,分明是在享受生活的每一天。
福州人把上海人追求的那种轻松自在的感觉,给琢磨透了。
坐缆车从鼓山往山下走时,遇到几个福州的朋友,一听我是上海人,就跟我说:“妹子,瞅瞅那片云,像不像泡在茉莉花茶里的软乎乎棉花糖?”这种把每天的日子都过得像欣赏风景一样的浪漫情怀,在上海可真是少见得很。
到了2024年,福州迎来了超过1.28亿人次的游客,可这座城市还是厉害,一点都不“卷”:你看西湖公园里,退休的老大爷们正悠闲地打着太极;上下杭的茶馆,要等到下午三点才慢悠悠地迎客;就连协和医院里头,都开着咖啡店和711便利店。难怪网上有人开玩笑说:“福州人上班就等着下班,赚钱就是为了吃上一口锅边糊。”
为啥我觉得每个上海人都该来福州放松一下呢?
在回上海的高铁旅途中,我浏览着手机里存的500张照片:夕阳下,老榕树的根像金色的丝线飘舞;佛跳墙的热气让车窗变得朦胧;三坊七巷里,灯笼照亮了阿姨们的笑脸……猛然察觉,这座平时觉得“不起眼”的城市,其实已经用它满满的“福气”给我好好上了一课。
真正的幸福,不在于急着提升GDP的快慢,而在于像耐心等待一棵榕树慢慢长大那样;不是要比照着社交媒体上的样子去生活,而是能把每一天都过得像家里那碗刚出锅、热乎乎的肉燕汤一样温馨。
上一篇:湟中夏日文旅盛宴即将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