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一到,博物馆的旺季也到了,许多家长都会带孩子去学知识、长见识。但你知道吗,除了各大公立博物馆,上海还有一些藏在工厂里的博物馆?
它们规模不大,但论人气,还是“有两把刷子”——以上海百诺巧克力博物馆为例。最近每日光散客就有一百五六十人,5月份节假日多,参观人数直接破万。
这类博物馆实则是企业自身工业旅游项目的重要一环或关键载体。由于设在工厂内部,所以它们距离传统的博物馆聚集区有距离,但也恰恰因为身在工厂,参观者能获得更真实、鲜活的体验。
是谁在逛博物馆?馆内能看到什么“珍宝”?互动环节有何亮点?企业又为何要花费人力物力建设运营博物馆?日前,记者来到北上海的两家工厂进行了探访。
太太乐制作的工厂模型。 吴越摄
观众为讲解和呈现方式点赞
喜欢逛博物馆的人都知道,展陈一开始往往会带领人们“穿越”千百年,回到古代的生产生活场景。
从生食到火烹再到包烹,走进位于嘉定江桥的太太乐鲜味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是远古人类加工食物的演进过程。“相较于火烹会烤焦食物表皮,包烹能保证食物表皮完好,也锁住了鲜味,这是古人的智慧。再后来,人类就开始使用陶盆瓦罐进行烹煮……”讲解员介绍。
馆内还原了火烹场景。 吴越摄
通过部分实物展示、全景式数字动画长卷及系列科普视频,还有讲解员的介绍,太太乐鲜味博物馆凝练了鲜味起源故事。有带孩子来的家长说,其呈现方式和讲解深入程度不输公立博物馆。
视线东移,地处宝山大场的上海百诺巧克力博物馆也让人“一秒入戏”。一层参观区运用场景模拟和“声光电”手段让人们“瞬移”至中南美洲的热带雨林,眼前是不同种类的可可树和它们的花朵、果实。
小观众“童言无忌”:为什么没有真的树?工作人员顺势科普:“不是不想,而是不行。百诺曾试过在工厂内移栽可可树,但由于可可树需要温暖湿润的气候和深厚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上海气候条件不同,可可树水土不服。”
漫步于展陈区,不同人出于不同的兴趣,对内容的喜爱程度不一,但有一点很肯定——多少掌握了一些或许“无用”却有趣的知识,填补了知识盲区。
堪称博物馆“大杀器”的老物件,这里也都有。在巧克力博物馆二层的“模拟车间”,一台台“巨无霸”机器设备和抬头可见的庞杂管线,让人仿佛置身于现实版“查理的巧克力工厂”。“10后”“15后”的孩子不一定看过这部电影,但对于已是家长年纪的“90后”来说,这部电影堪称童年经典。
“镇馆之宝”金币机。 吴越摄
展厅内有一台金币巧克力机,是工厂负责人钦点的“镇馆之宝”。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工厂保留下来的上海第一批进口金币巧克力机之一,可使用不同颜色的金属箔膜制作金币、银币巧克力。在其周围,还有年代感满满的炒豆机、石磨机、熬糖锅、抛光锅、巧克力涂层机、棒棒糖成型机等。
鲜味博物馆的老物件陈列区,展出了老员工当年手绘的广告图案原件、企业牵头起草的国内首个鸡精行业标准蓝本、从顾客手中回购的产于1991年的酱油等。喜欢“考古”的观众可从中窥得企业与行业之变。
DIY受欢迎,“工厂揭秘”惊喜多
静态展示之外,两家博物馆还有各自的“王牌节目”。
巧克力制作体验课不少地方都有,但在真正的巧克力工厂亲手制作一块巧克力,对亲子家庭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上海百诺巧克力博物馆负责人介绍,7月起馆内巧克力DIY体验一天开设5场,每场可容纳26组家庭,几乎场场满员。“除了在网上预约的散客,各区青少年研学、公司团建活动也会选择我们。”
亲子家庭参与巧克力DIY。 吴越摄
体验所用的巧克力原料,与工厂对外销售的产品同源。记者注意到,DIY教室旁边就是一个小型生产间,参观者可以透过大玻璃观察巧克力制作流程。三种口味的原料经管道输送至生产间后,工作人员会先用调温机进行预处理,随后再送到教室。孩子们可以选择牛奶巧克力、白巧克力或红宝石巧克力,用形状各异的模具制作不同形状的巧克力,再把果仁、果干等辅料点缀上去。
一位宝妈告诉记者,自己最期待这个体验环节,但目前孩子还太小。“等女儿再大一点,能动手制作了,我一定第一时间带她来。”她表示。
DIY价目表。 吴越摄
太太乐虽无法让参观者上手制作鸡精,但在“工厂揭秘”方面准备了不少惊喜。比如科普区内设置了1600平方米的食品安全分析室,透过玻璃,参观者可以看见身着白大褂的实验人员运用百余台先进仪器设备进行各种检测。工作人员介绍,分析室造价超过2000万元,可开展217种检测项目,每天凌晨工厂第一批货生产出来,实验人员就要开始忙碌。
更令工厂游爱好者激动的,是参观现代化全自动鸡精生产线的环节。从主楼出来步行两分钟,就来到了第一个点位——原料清洗车间。从外向内看,一排排去头、去屁股、去内脏的鲜鸡整齐地挂着,清洗后,作为原料的鲜鸡要先沥干。
原料清洗车间。吴越摄
正式进入厂房前,参观者还要通过风淋室。这是食品厂的标配,用来减少进出洁净车间带来的灰尘、毛发等污染。继续行进,就能透过圆形玻璃窗观看操作人员如何把清洗沥干后的鲜鸡推入巨大的蒸箱进行高温蒸制。
工作人员介绍,太太乐鸡精的诞生要经过15个环节,企业精选了部分环节开放给参观者,让大家通过内部走廊观察这些真实的生产加工过程。“根据不同的需求,产线参观过程可长可短,有些感兴趣的参观者会问各种问题,参观时长可能超过1小时。”
自2007年开放工业旅游项目以来,太太乐科普基地已接待了数十万参观者,最多的一年接待了5万人。除青少年和亲子家庭外,还有不少外国参观团。记者采访当天,就偶遇了一个来自牙买加的团队。
不收门票,为何大费周章去做
对观众来说,工厂游“很新鲜、很有趣”,但对企业来说,意味着大量的投入。17年来,太太乐进行了两次升级扩建,持续提升“鲜味之旅”参观体验。没有外聘讲解员,来自企业各部门的青年骨干自愿报名,为远道而来的观众进行讲解。
太太乐形象IP,最近成了网红。 吴越摄
百诺巧克力博物馆去年1月正式开放,整体投入高达数千万元。原本只做生产,建起博物馆后,企业还要组建团队运营。一位市场运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开馆以来,他们已处理了各种意想不到的事件。
比如,周末高峰时期,博物馆实行网上预约制,有参观者只预约了一个人,却直接来了一大家子。又如,巧克力DIY课程一次最多开放26组家庭,每个家庭只能“一大一小”参加,有的家长不乐意在外面等,要和工作人员理论。“还有的参观者来到二楼百诺城童话小镇,非要把孩子放到模型巴士高处拍照,拦也拦不住……”
“麻烦事”不少,两个工业旅游项目还都不收门票,企业为何大费周章去做?
最显而易见的原因是打响品牌。成立于1998年的百诺食品年产能超过25000吨,B端客户名单颇为闪亮,经销网络遍布全国,但偏偏在大本营上海,C端影响力不尽如人意。在这个时代,在各个渠道砸钱做广告的效果已大不如前,也许是出于这个原因,百诺选择自建博物馆——与其买渠道分发,不如自己成为渠道,吸引人们的注意。
从全国范围来看,太太乐都是开放产线的先行者,初衷是消除误会。这些年,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愈加关注,网上有关“科技与狠活”的说法很多。而在很早之前,主营鸡精的太太乐就遭遇了误解,相当一部分消费者认为,“鸡精这么鲜,大概是工业产品吧”。要打破这种先入为主的认知很难,企业便“兵行险着”,让消费者“所见即所得”。
工作人员取出经过高温蒸制的鸡。 吴越摄
“太太乐工厂日均生产使用约35000只经过严格筛选的鸡作为原料。”普通消费者哪怕读到这句话,内心恐怕也不会起波澜。但只要走进工厂、看一看产线就会明白,“鸡精原来真是用鲜鸡做的”。
鉴于工业旅游项目开在厂区内,企业无法像市场上的旅游景点一样“吸金”,但经过博物馆、产线游览参观环节的酝酿,消费欲望已自然生出。
巧克力博物馆的最后一站是巧克力精品馆,货架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巧克力、糖果产品,还有迪士尼乐园限定款。记者观察发现,孩子们在这里都有些“走不动道”,家长也只得掏腰包。工作人员介绍,小朋友最爱经典产品麦丽素和迪士尼联名款,伴手礼最受欢迎的是“上海早晨”牛奶巧克力,小盒装金币巧克力深受喜宴客户喜爱。离开博物馆前,许多消费者还会购买18元/支的博物馆限定巧比特冰淇淋。据说生意最火爆的那天卖出了300支,“机器都要冒烟了”。
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巧克力和糖果。 吴越摄
太太乐也有“小卖部”,消费者可以优惠价格购买。工作人员介绍,太太乐现有400多个SKU,绝大多数都可以在这里买到。或许青少年参观者目前还不是主力消费人群,但终有一天,他们也要走入柴米油盐的生活。“从娃娃抓起”,塑造消费者心智,这么看,企业也不亏。
上观新闻·解放日报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 吴越
微信编辑:皮小姐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