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高端零食一哥”良品铺子,以55亿的价格黯然卖身,这与巅峰时期300多亿的市值形成鲜明对比,缩水幅度高达80%。更令人唏嘘的是,创始人杨红春手中53%的股份已悉数质押,股价持续下跌,面临爆仓风险。这并非一家企业的陨落,而是整个零食行业巨变的缩影——当超市里一元就能买到矿泉水,坚果价格低至白菜价时,“高端”的标签还能支撑起多少溢价?
一、 “高端梦”的破灭:从连续15个涨停到年度亏损
2020年,良品铺子上市首日,便以15个涨停板的辉煌战绩,将市值推至300亿,杨红春意气风发。彼时,媒体将其誉为“高端零食第一股”,以“让嘴巴去旅行”的文艺广告语,试图赋予零食更高级的体验。
然而,盛景不再。三年后,杨银芬在内部信中悲痛地写道:“现在不是活得难,是活不活得下去的问题!” 这并非危言耸听。2024年,良品铺子首次出现年度亏损,亏损额达4610万元;2025年一季度,营收暴跌29%,净利润亏损更是高达4000万元。
这并非单纯的大环境影响。同为零食企业的“零食很忙”,2024年却实现8.34亿元的净利润,GMV高达555亿元,门店数量更是达到惊人的1.4万家。如此巨大的反差,令人不得不反思良品铺子的战略失误。究其原因,在于其“高端泡沫”的破裂。过去,良品铺子以精美的包装和高于同行50%的价格,打造“精致生活”的消费幻觉。然而,随着经济下行,年轻人面临高失业率和高房价的压力,这种“高端”定位不再具有吸引力。最终,良品铺子被迫于去年底进行大规模降价,300多款产品降价幅度达22%,最高降幅甚至达到45%,相当于奢侈品牌LV骤降至优衣库的价位,但为时已晚,消费者早已流失殆尽。
二、 平价革命的冲击:一元矿泉水击碎300亿市值
近年来,社区周边涌现出大量如“零食很忙”、“赵一鸣”之类的平价零食店。这些门店装修简陋,货品堆积如山,却门庭若市。原因很简单:价格极具竞争力。农夫山泉仅售1元,可乐2.3元,干脆面更低至0.9元……这些价格让良品铺子望尘莫及。
更具杀伤力的是量贩店的“白牌策略”。传统品牌如良品铺子,由于供应商多为头部大厂,成本居高不下;而量贩店则大量采用“白牌”产品——无品牌但质量尚可的工厂直供产品。同一种瓜子,贴上良品铺子的品牌售价15元,而贴上“XX优选”等白牌则仅售8元。消费者尝过之后发现口感并无显著差异,自然选择更便宜的选项。
这种平价革命的威力在于:它并非单纯地“比你好”,而是“比你便宜,且没有明显缺陷”。过去,良品铺子的“高端”定位得益于市场选择有限;如今,楼下就有十余家量贩店,谁还会选择网购,等待漫长的快递?2024年,“零食很忙”门店数量是良品铺子的十倍,净利润更是高达后者的18倍,这组数据充分说明了一切。
三、 资本的撤退:风投女王套现,高瓴清仓
良品铺子的困境也加速了资本的撤离。今年6月,“风投女王”徐新的今日资本第15次减持,持股比例从30.3%下降至18%;高瓴资本更是直接清仓,彻底退出。这些嗅觉敏锐的资本大佬早已预见到了良品铺子“高端”逻辑的崩塌。
他们撤资的原因在于“消费降级”趋势的兴起。过去,资本押注良品铺子,是基于“消费升级”的预期——中国人收入提高,更愿意为品牌溢价买单。但如今,消费降级成为主流,年轻人更加注重性价比,从奶茶到服装,从专柜到拼多多,消费习惯已发生根本性转变。高瓴清仓时,良品铺子股价仅为12元,远低于其24元的定增价格,这无疑是对“高端”战略的致命一击。
而杨红春的处境更为艰难。他手中53.72%的股份已质押,质押价格远高于当前股价,随时面临爆仓风险。公司亏损严重,无力追加保证金,最终只能选择出售公司控制权。
四、 “投敌”不成反被“反戈一击”:战略失误的致命一击
良品铺子并非没有挣扎过。2023年,它曾斥资4500万元投资赵一鸣零食,试图与量贩巨头联手。然而,8个月后,良品铺子却反悔撤资,并将其告上法庭,指控其与零食很忙合并的行为构成“暗渡陈仓”。
这出闹剧令人啼笑皆非。良品铺子试图抱大腿,却因自身模式与量贩赛道格格不入而被抛弃。良品铺子的门店装修、员工培训成本远高于量贩店,其“高端基因”难以适应快速扩张、低成本运营的量贩模式。如今,赵一鸣与零食很忙合并后,估值已达数百亿,准备在港股上市;而良品铺子却只能以55亿的价格寻求买家。这如同诺基亚坚持塞班系统最终被安卓超越一样,战略失误使其错失了最佳时机。
五、 零食行业大洗牌:残酷的效率战争
良品铺子的卖身并非终点,而是新一轮行业洗牌的开始。如今的零食行业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谁能将成本控制到最低,谁就能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下来。
量贩店的成功在于其极致的成本控制:选择低廉的社区门店,精简SKU,加速库存周转,甚至连塑料袋都收费。这些“抠门”的细节,最终使其净利润率达到2%左右。虽然利润率看似不高,但薄利多销的模式,让1.4万家门店每天都能创造可观的收益。
传统品牌则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三只松鼠关闭了500多家门店,来伊份门店数量大幅缩减,就连洽洽瓜子也开始销售大包装低价产品。行业竞争已从品牌营销转向成本控制,从“烧钱”竞争转向“效率”竞争。
六、 55亿的买家与零食江湖的未来
良品铺子的买家究竟是谁?国企、互联网巨头还是量贩零食企业?无论是谁,都必须面对良品铺子“高端”标签已失去价值的现实。
新主人首先需要大幅削减成本,关闭高价门店,转向白牌工厂,甚至可能更换品牌名称。但这并非易事,需要克服消费者和员工的抵触情绪。
良品铺子的卖身,预示着零食行业“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结束。未来,零食巨头必须具备极致的性价比和便利性,才能在竞争中胜出。这或许是量贩品牌的天下,但绝对不是良品铺子这种“老贵族”所能胜任的。
最终,良品铺子并非败给了竞争对手,而是败给了这个崇尚务实,摒弃虚饰的时代。从300亿到55亿,它用17年告诉我们:在零食行业,没有“高端”,只有“性价比”。
下次你路过量贩店,买下一瓶一元矿泉水时,或许会想起良品铺子曾经的“高端梦”,以及它最终的黯然落幕。在这个时代,生存才是第一要务,远行与梦想,或许只能先放在一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