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穗银肠粉店累计上榜“必吃榜”5年。受访者供图
“走了一段路慕名而来的,果然没令人失望。菜单很简单,门口墙上看一下,然后说一声就行了。点了最基础的品类,然后随便找地方坐下,一会热气腾腾的粥就端上来了。真的非常非常好喝啊,鱼肉特别新鲜,搭配的小菜也很不错。”在大众点评上,网友林秋月对揭阳的必吃榜餐厅东兴生鱼粥打出了五星的“超预期”好评。在超过360条点评中,更有不少网友表示,会下了高铁就直接打车30分钟直奔这家路边小店,只为在最地道的餐厅中真实体验“潮汕海鲜砂锅粥”这七个字的个中精髓……从网友跟随必吃榜的步伐探寻本地美味的轨迹不难看出,“更烟火、更新鲜、更懂本地味”的大众点评必吃榜,已经成为了千千万万消费者“寻味”的“版图”。
日前,2025大众点评“必吃榜”正式揭晓,144座城市及地区的3091家餐厅上榜,在广东,就有396家餐厅上榜,不仅为全国上榜商户数第一省份,同时烟火小店占比超70%,10年以上老店占比近35%,首次上榜商户数占比近55%,这些数字不仅体现了榜单在挖掘地道美食方面的能力,同时也让榜单真正成为了链接消费者与市井烟火气的桥梁,为城市消费带来新的活力。
●南方日报记者 叶丹
市井小店成为“大生意”
“最动人的美食故事藏在升腾的烟火气里,最值得信赖的推荐,来自上亿食客的真实体验。”据美团高级副总裁李树斌透露,过去一年,平台累计有3.63亿条真实评价,帮助数亿人次找到心仪的美食和目的地。
在美食之都的广州,除了白切鸡之类的“大牌美食”,像肠粉、炖品之类的地道烟火气美食,往往都藏匿在市井小店,而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探寻“老广味道”的时候,除了到知名餐厅打卡外,市井小店也成为了他们追求广东美食的另一个落脚点,这也让这些市井小店迎来了“大生意”。
在广州,“白切鸡有没有鸡味”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但是一份肠粉要做到“又薄又滑”,已经是老广对“一份好吃的肠粉”的共识,而穗银出品的肠粉就是这个“薄”和“滑”衡量标准之一。
“最近周边都在修路,大马路都暂时封闭了,没想到还是这么多人。”在穗银肠粉从小吃到大的小陈这天想来尝尝儿时味道时不仅感叹,这些隐藏在市井的美味,越来越“藏不住”了。
作为一家坐落在农贸市场旁边,累计上榜5年的“必吃榜”餐厅,穗银肠粉店已经经营了20年,不仅成为了附近老街坊的日常食堂,用扎根社区、用心经营的老味道,同时也成为了广州这座美食之都不可或缺的烟火气。在老板娘李欣看来,小店能够在广州众多肠粉店中脱颖而出,赢得食客青睐并登上“必吃榜”,最大功劳在于“手艺的传承”,她强调,“靠的还是师傅的手艺吧。”尤其是那份将米浆铺展成薄如蝉翼的绝活:滚烫的米浆倒入蒸屉,全凭师傅们灵巧的双手迅速将其铺平,把握那关键的厚薄度。当得知自家小店登上“必吃榜”时,李欣坦言:“感觉很光荣啊,因‘必吃榜’还是挺专业的。”在她看来,这份荣誉更多的是对小店多年坚持的肯定,“我觉得榜单还是能让更多人能认识到一些有特色、有价值的小店。”
“鸡蛋瘦肉肠和艇仔粥是每次必点。”在小陈看来,现在来穗银吃肠粉,除了一位难求外,还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孔,甚至有不少拖着行李箱慕名而来的游客。“像穗银肠粉这样的街边小店,又不在景区或者商业区,特别最近又修路,能找过来的都是靠大众点评‘带路’的,店里生意越来越好,新老顾客都吃得开心。”小陈在大众点评看到,如今穗银肠粉店的点评数量已经接近5000条,这背后不仅是来自全世界的食客对“必吃榜”餐厅留下的真实记录,同时也是像穗银肠粉这样市井小店通过“必吃榜”带来“大生意”的最好写照。
“用户变得更会找、更会吃,也更会写了。”据大众点评“必吃榜”负责人安添蕾介绍,“大众愿意花更多时间走进街巷,探索最地道的美味,并分享真实体验。”以刚过去的5月为例,平台10年及以上老店新增评价量同比增长约五成,用户常用“从小吃到大”“十年守一味”“坚守烟火气”等来评价此类餐厅超出预期。数据显示,2025年榜单上超半数商户为首次入围,超2400家为不易被察觉的烟火小店,超1200家为经受住时间考验的市井老店。
“烟火气”传承美食文化
据今年发布的《2025年中国餐饮产业生态白皮书》显示,2024年餐饮收入达到5.57万亿元,增速则由2023年的20.4%大幅下滑至2024年的5.3%。数字的背后,是在经济周期下餐饮行业所面临的挑战。
凌晨三点佛山南海的食材批发市场灯火通明,2025年“必吃榜”新上榜小店——梁新记小食店的老板张瀚菁和店里的伙计早已穿梭其间。“我们每天去南海那边采购,猪肉、牛肉、鸡肉、鱼肉、葱蒜、韭菜都是新鲜进的。”他说。这家扎根广州28年的肠粉店,从父母辈起便拒绝配送食材。
“我其实不太有概念,之前不怎么关注。我们可能没有很多大酒楼的出品、环境和创新,只能给大家提供很家常的味道,但能让附近写字楼上班的员工、凌晨的出租车司机,吃上一口热乎饭,是我们最大的价值。这份价值受到大家的认可,当然很感激。”张瀚菁得知自己的小店上了“必吃榜”后就表示,传统的餐饮人概念里只有埋头苦干做好出品,在面对市场变化时,往往难以应对,缺乏风险承受的能力。如今登上“必吃榜”后,张瀚菁明显感觉到了变化:过年时竟有人打车40分钟专程来打卡,“莫名就火了”。如今客群从街坊、写字楼白领扩展到游客。客流越来越多让张瀚菁在开店28年后有了新的想法:“店里十几年没装修了,现在地面太旧了,卫生很难打扫,我决定重新装修翻新一下。”
与门店的升级相比,充满烟火气的市井小店通过稳定的生意能够持续的发展下去,同样是支撑社会经济的重要因素。
在深圳“老顾客煲仔饭”的老板刘伟明看来,虽然小店扎根深圳仅三年,但已经承载着10余年的匠心沉淀,靠着老蛇口传统煲仔饭手艺结合自选菜的创新模式,收获了食客广泛认可。
在如今食材“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的餐饮行业现状下,食材是刘伟明的执着所在,也是小店口味的基础。刘伟明表示,他要求食材保质保量,不行的全退回去。“烹饪更是门道精深——生米需提前浸泡,现煲现做才能激发锅气。火候全凭经验,看蒸汽、闻香味、听声响,15—20分钟煲出金黄锅巴,多半分都不行。”在刘伟明看来,正是因为有了“必吃榜”带来的稳定客源,让他这样的传统餐饮人可以坚守美食的“本味”,同时让更多年轻人看到,餐饮行业依靠踏踏实实的出品同样能够获得大众认可,也让更多年轻人可以把这份坚持传承下去,为餐饮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因为传统煲仔饭对于手艺的严格要求,我特意从老家带来90后、00后的年轻人,手把手传授煲饭技艺,希望把这份美食文化传承下去。”刘伟明表示。
“在2024年‘必吃榜’发榜后,新上榜商户异地用户流量、‘必吃节’拉动整体商户交易规模均增长50%。”大众点评方面就表示,为避免因流量暴增导致商户口碑波动,今年“必吃榜”还建立人工服务通道提供经营指导等方式,助力商户与平台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