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昆山生态旅游区中心区全景图。 受访者供图
最美旅游公路修缮后路况提升,行车更顺畅。
一条218公里公路,串联起惠州2县区、7个镇以及2个管委会的“断点”,环绕罗浮山、南昆山景区。
曾经,这两大景区直线距离仅50公里,游客若想一次玩遍两地,要么绕行漫长且路况不佳的县乡道,要么切换三条高速公路后再颠簸近30公里国道,实际行驶里程超过100公里,其周边的麻榨镇居民更是直言“长这么大,去龙门县城不超过20次。”而龙潭镇交通更为不便,没高速直达,村道是单车道,山路弯道密集,大型运输车辆难驶入,盛产优质竹笋却面临“出山难”。
如今,这条被寄予厚望的公路,让南昆山-罗浮山片区的车程压缩了60%,麻榨镇河东村过去仅4米宽单行道且路窄弯急的村道,已建成7.5米宽的新路,龙潭镇新寮村周边6公里沥青路的升级,打破制约发展的“交通枷锁”,让新寮竹笋得以走出山林。
困局
风景区
游客玩两地要绕行无路灯县乡道
或切换三条高速颠簸超过100公里
南昆山生态旅游区地处龙门县西南部,获“国家森林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等称号,然而,山脚下的永汉镇与龙华镇虽拥有优质温泉资源,但因缺乏与山上景区的有效联动,陷入“下半年热、上半年冷”的怪圈,限制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全面、均衡发展。
素有“岭南第一山”之称的罗浮山与南昆山遥相呼应。罗浮山东起博罗县杨村、公庄,西至增江东岸,南连象头山,北抵龙门县的永汉、平陵,东南侧方圆214.32平方公里纳入风景区开发范围,并建有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但珍贵的文化资源曾面临“藏在深闺”的困境:葛洪博物馆展陈方式传统,互动性不足;东纵纪念馆位置相对独立,参观体验的沉浸感有待提升……如何让历史鲜活起来,成为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
长期以来,交通梗阻使得它们近在咫尺却远若天涯。去罗浮山登山的游客,鲜少会向北折入南昆山的苍翠林海;而沉醉于南昆山天然氧吧、山底下温泉氤氲的旅人,也鲜少向南延伸至罗浮山,领略其深厚的红色底蕴与道家文化。
尽管两大景区直线距离仅50公里,看似不远,但游客若想一次玩遍两地,自驾几乎是唯一选择。要么绕行漫长且路况不佳的县乡道,夜间漆黑无路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要么切换三条高速公路后再颠簸近30公里国道,实际行驶里程超过100公里。耗时费力,大部分时间花在路上,游客体验感大打折扣。
除了交通因素,更深层次的隔阂源于两大景区定位与游客群体的差异。去罗浮山游玩的游客,大多偏向人文历史和登山观光;去南昆山的游客,则更倾向生态休闲、避暑度假。
正因如此,这两大景区虽共享一片绿水青山,却无奈各自为营,难以形成“1+1>2”的区域旅游大品牌效应,也制约了游客停留时间和消费深度,如同两条平行线,难以实现合璧发展。
麻榨镇
县行政区划多次调整 居民地域归属感弱
村民去县城不超过20次
南昆山、罗浮山周边环绕着众多乡镇,包括龙门县的龙华镇、龙潭镇、麻榨镇、永汉镇,以及博罗县长宁镇、横河镇、湖镇镇等。这些乡镇拥有秀丽的山水田园、丰富的特色物产和独特的地域文化。然而,交通网络的不完善成为发展的瓶颈。乡镇与景区之间缺乏高效便捷的连接通道,使得乡镇难以融入景区的发展辐射范围。
这产生了两方面的不利影响:一方面,景区旺盛的客流难以向周边乡镇延伸扩散;另一方面,乡镇丰富的资源也无法有效转化为景区的特色业态,难以形成双向促进的发展闭环。
以龙门县麻榨镇为例,从地理位置来看,麻榨镇西与广州市增城区正果镇接壤,东南毗邻博罗县横河镇、长宁镇,北与龙门县永汉镇、龙华镇相连。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民间曾有“龙门不管、惠州不爱”的说法。
地理距离对麻榨镇居民的生活选择影响显著。麻榨镇中心村村委会副主任张奇峰表示:“我们以前都往增城跑,很少去惠州。我长这么大,去龙门县城不超过20次,但每个月都得去趟增城。”从空间距离上分析,麻榨到增城区约30公里,车程40分钟;到龙门县城约70公里,路况良好时需1小时,修路前则需1.5小时;到惠州城区更达80余公里。这种“距离差”让居民前往增城更为便捷,因此不少居民倾向到广州增城就业、求学。
除了地理距离,历史沿革也是影响麻榨镇发展的重要因素。龙门县行政区划曾多次调整,隶属关系频繁变更,这在客观上导致部分区域居民对惠州的地域归属感相对薄弱。
交通问题还严重影响了麻榨镇辖区内古迹价值的发挥。这些古迹深藏村野,其历史价值与美学意蕴鲜为人知。以麻榨镇河东村的十三坝桥为例,这座始建于清代的石桥横跨溪流,古韵犹存。桥墩用河石砌筑,西北面呈三角形且上端升起,可缓解河水对桥身的冲力,为当地研究清代桥梁建筑提供了重要史料。然而,受制于交通末梢的区位条件,它如同被遗落的璞玉,难以融入区域文旅版图。
龙潭镇
无高速直达 村道单车道 山路弯道密
新寮村盛产优质竹笋面临“出山难”
龙潭镇位于惠州市龙门县西北部,东邻龙门县城,南连龙华镇、永汉镇,西靠南昆山,北与地派镇及从化区接壤。相较于麻榨镇,龙潭镇交通更为不便,核心旅游资源也更为匮乏。目前,龙潭镇是龙门县几个主要乡镇中唯一没有高速公路直达的,且距离最近的汕湛高速南昆山出口仍有较长距离。
在文旅产业方面,2019年,曾集休闲度假、峡谷漂流、溯溪探险、山地露营等业态于一体的水帘洞风景区被迫停业关闭,这使得龙潭镇文旅产业发展陷入停滞。在镇域经济结构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3-4家,缺乏五星级酒店等高端服务配套,工业与服务业发展均面临明显瓶颈。
尽管近年龙潭镇GDP增速表现亮眼,但经济总量仍处低位。其产业结构以竹制品加工出口为主导,然而竹木产业尚未形成集聚效应,产业链条有待延伸。
镇域内虽优质农产品资源丰富,却受限于深山区位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以龙潭镇新寮村为例,该村是竹笋主产区,隐匿于深山腹地,村道是单车道,且山路弯道密集,大型运输车辆难以驶入。这种“交通瓶颈”导致农特产品长期面临“出山难”问题,即便盛产优质竹笋,也因物流不畅而难以打开外部市场,优质资源始终困于深山之中。
而显岗水库坐落于博罗县湖镇镇显岗村西北侧,因地处罗浮山东边曾被称为“东湖”,更被网友赞为“惠州小洱海”,却也因生态保护红线对开发形成制约。深圳游客陈先生感叹:“这里风景不输知名景区,无奈知晓的人少,配套也不完善。”
永汉镇“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林容粤对“环两山”腹地的潜力深有感触。他提到:“最美旅游公路通车前,我从罗浮山到永汉上班,走的多是老路。沿途有很多美景,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他热切期待着“环两山”最美旅游公路让各镇的独特魅力真正被看见。
机遇
麻榨镇 “路通了,人就会来了” 正规划“一江两岸三驿站”
麻榨镇,位于最美旅游公路“8”字形路网的“8”字环交接处。龙门县麻榨镇党委副书记卞晓天表示:“这条公路堪称麻榨镇的生命线。48公里的公路贯穿镇域,使麻榨成为线路途经里程最长的乡镇,也让其成为博罗横河通往龙门的重要‘门户’。”
如此一来,麻榨镇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发展机遇。卞晓天指出,公路建设带来了资源下沉、资金倾斜和企业支撑。借此时机,麻榨镇正规划“一江两岸三驿站”,全力构建增江沿江文旅体经济带。
在龙门县麻榨镇河东村,党支部委员张奇丰望着眼前7.5米宽的新路,感慨万千。“过去村道仅4米宽,还是单行道,路窄弯急。若没有‘环两山’最美旅游公路的建设契机,单凭村里自筹资金,这条路根本修不起来。”这条贯穿村庄约2公里的崭新道路,不仅拓宽了物理空间,更是麻榨镇河东村打破发展困局的开端。
6月13日,近30名村民正热火朝天地清理路旁垃圾,为半个月后道路验收开通做准备。这座年集体收入仅11万元的村子,正站在经济发展的拐点上。“路通了,人就会来了。”河东村村委会副主任谭志强眼中满是期待,“村民们除了务农和外出打工,将拥有更多元的就业选择。”
破局之法,不仅在于打开通道,还在于守护根基。在麻榨镇中心村,一棵见证村落历史的千年古榕树屹立在鳌溪河畔。最美旅游公路设计时,为保护这棵古树,不惜增加工程复杂度,巧妙绕行,并在村内配建骑行绿道。
“以前只有零星骑行爱好者来打卡,一场千人骑行就曾引发严重拥堵。”中心村的张奇峰回忆道。如今,周末骑行队伍络绎不绝,古榕树下游客渐多。
依托最美旅游公路带来的机遇,中心村正整村打造文学主题旅游目的地。具体规划建设鳌溪千年大榕树驿站、文学主题民宿、东坡茶室、人生迷宫、试读公厕及未来社区。
为充分展示麻榨杨桃特色,中心村在最美旅游公路旁规划了7亩示范种植区,让往来游客能直观感受这一地道农产品的生长场景。受发展前景吸引,村民纷纷筹备民宿建设,形成了“交通引流-农旅展示-民宿配套”的产业闭环。“只要有人气,后续都好办。”张奇峰说,丰富旅游场景不仅是为了吸引游客,更关键的是让游客“留下来”。“游客留下来五个钟,就有吃饭需求,留8个钟,就有住宿需求。”
龙潭镇:新寮竹笋走出山林 三大驿站落成破解缺文旅配套设施难题
对于曾握“一手烂牌”的龙潭镇而言,这条公路无疑是注入希望的“发展纽带”。
龙潭镇自身条件着实不佳。一方面,它既没有核心旅游资源,产业基础又十分薄弱;另一方面,其知名度极低。然而,全长约32.4公里的最美旅游公路却犹如一条丝带,贯穿了该镇的8个行政村与1个社区。不仅如此,还规划建设了半弧岭、马岭桥、铁岗河三大驿站。这三大驿站的落成,成功破解了龙潭镇缺乏文旅配套设施的难题。
当地村民也为这条公路的建设贡献了力量。为支持公路建设,70%沿X222县道聚居的村民主动配合退线6米。龙潭镇党委副书记陈通道出了最朴实的期盼:“公路开通后,能让更多人认识龙潭,知名度提升了才会有人来。”
公路带来的改变在龙潭镇新寮村体现得尤为明显。周边6公里沥青路的升级,宛如为闭塞深山注入了鲜活血脉。新寮村党支部书记黄永发感慨:“读书时走的都是坑洼泥路。”这条路的蜕变堪称“百年难遇”,就连前两任村支书都未曾盼到这般机遇。如今,沥青路盘山蜿蜒,彻底打破了制约发展的“交通枷锁”。藏于深山的“宝藏”——新寮竹笋,也得以沿着崭新的道路走出山林。
破局之路,亦需平衡之道。紧邻罗浮山的博罗县湖镇镇,也依托最美旅游公路,全力推进显岗水库旅游项目规划,直面“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命题。在严守生态底线的前提下,显岗水库观景台已落成,周边绿道自行车运营项目也在稳步推进。其目的在于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沉浸式体验,探索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共赢路径。
风景区:山上民宿突破季节限制 龙门游客沿着公路来到了下河村
公路带来的连接,恰似一把精巧的钥匙,为破解景区自身发展的顽疾开启了有效途径。
以长期依赖夏季避暑、冬季淡季现象明显的南昆山为例。“环两山”路网的建成,极大地推动了山上山下资源的创新整合。南昆山花溪雨民宿主理人谭润花介绍,其新开业的玉石温泉民宿,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成功将山下的温泉水运至山上,实现了“山中避暑、山间泡泉”这一别具特色的旅游体验。谭润花表示,这一创新举措让游客享受到了双重的度假乐趣,更是山上民宿突破季节限制的一次关键尝试。这种山上山下的联动业态,无疑是公路缩短时空距离后催生的崭新成果。
公路带来的改变,还清晰地体现在客源结构的变化上。在博罗县横河镇下河村经营民宿的肖月红有着敏锐的感知。以往,她的民宿住客大多来自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或者是游览罗浮山景区后顺道留宿,来自龙门的游客少之又少。然而,随着最美旅游公路的贯通,从这个月开始,有龙门游客沿着崭新的公路来到了下河村。在肖月红看来,最美旅游公路不仅承担着基本的交通功能,更重要的是,它像一条纽带,串联起环两山引领区的各个游玩点,将不同风格的景观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公路的意义,不仅在于空间上的连接,更在于唤醒那沉睡已久的历史文脉。在罗浮山,一个意外的发现为文化破局带来了新的契机。罗浮山景区党委委员曾庆香透露:“在东江纵队纪念馆展陈提升项目施工时,我们发现‘环两山’最美旅游公路部分路段与东江纵队北上路径重合。”这一历史连接点的确认,为深度挖掘红色文化渊源提供了绝佳的切入点。
展望未来,罗浮山景区将充分依托公路本身以及沿线的丰富资源,进一步激活文化价值,丰富非遗体验,重塑其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魅力,让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车轮的转动中真正“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