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口8200万的德国,到2050年时将降至7000万。换言之,在20世纪下半叶,德国平均每年增加人口20万;而在21世纪前半叶,德国将平均每年减少人口20万以上。这是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预测与计算结果。 德国的老龄化速度也在加快。根据预测,2000年退休者与就业者的比例为40:100;到2050年时,这一比例将变为75:100,从而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压力。 人口结构发生如此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生育率的下降和人口预期寿命的增长。 与此同时,德国面临着另一个社会问题:在人口呈负增长的同时,外国人的多子女家庭却在不断膨胀。据统计,德国目前经常住有730多万外国人,比例达到9%左右。以在德国的211万土耳其人为例,他们的传统观念仍崇尚“多子多福”,有的家庭子女多达七八个。由于德国鼓励多生育,每个孩子每月可以领到275马克的补助,因此多子女也成为一些外国人获取生活费的主要来源。对此,许多德国纳税人忿忿不平,对政府的政策表示不满。.外国很多结婚比较晚,很多连孩子都不详要
从1600到1800年,拉丁美洲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三角贸易以及大量外来移民促成拉美人口增加。
从1400-1600年左右拉丁美洲人口大量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由于这一时期欧洲殖民者在拉丁美洲实行对印第安人的种族灭绝政策,成千.上万的印第安人由于被屠杀、奴役或染上殖民者带来的疾病而死去,造成拉丁美洲人口大幅下降。
人口分布的形成和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历史因素、文化因素等。
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通过气候、地形、水资源、土壤和矿产资源等体现。例如,气候温暖、降水适中的地区适宜人类居住和生产,因此人口分布往往较为集中。同时,不同地形条件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也影响着人口分布。此外,稳定淡水水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基本物质条件,不同土壤由于自然肥力、耕作性能不同,开发利用程度也不同,因此水源和土壤也影响到人口分布。
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和通信条件、文化教育、政府政策和地方习俗等都会影响人口分布。例如,经济发达地区通常人口多且稠密,而经济落后地区则人口少且分散。政府的政策以及战争等因素也可能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
历史因素也会影响人口分布。例如,历史上人口长期增殖的结果,往往造成在开发较早、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一般较多。
文化因素也会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例如,某些地区可能更注重家庭和社区关系,而另一些地区则更注重个人独立性和城市发展。这些文化差异也会影响人们选择居住的地区和城市。
总之,人口分布的形成和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历史因素和文化因素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人口分布的变化和形成。
拉丁美洲人口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如下:高增长转为低增长,且人口重心逐渐南移。
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9》对人口规模有9个预测,其中,中方案、动量方案、固定死亡率方案、低方案预测世界人口分别在2100、2074、2066、2054年达峰值109亿、93.2亿、95.1亿、89.2亿人。
IIASA和IHME的中方案预测世界人口分别在2070年、2061年达峰值96.8亿和97.3亿人。
遭到殖民,被杀了很多。处于社会底层,艰苦的条件和繁重的劳动,死亡率高。
还有欧洲人带来的传染病让美洲人口剧减
东南亚(SEA)位于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东南亚地区共有11个国家: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印度尼西亚、东帝汶,面积约457万平方千米。仅东帝汶不是东盟成员。[
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之一,人口总数6.25亿(2014年)。人口特点是人口稠密,多华人聚居。人口多分布在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区。东南亚各国都是多民族的国家,全区有90多个民族。人种以黄色人种为主。东南亚也是世界上外籍华人和华侨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影响人口性别结构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三类:
(1)生物学因素。集中表现为对新生婴儿的两性差异和人口死亡率的两性差异的影响。男性胚胎一般多于女性胚胎,女性预期寿命普遍高于男性,使得同一年出生的人口群在达到婚龄期间,其性别比会趋向平衡。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出现女性老年人口多于男性老年人口的情况。
(2)人口学因素。一方面,表现为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动对总人口性别比的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性别比的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年龄构成就轻,未成年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就大,从而会提高整个人口的性别比;另一方面,育龄妇女的年龄和产次变化对出生婴儿性别比的影响,妇女生育年龄越大,产次越多,出生婴儿性别比会越低。
(3)社会因素。如战争、移民、社会制度和经济布局,人口生育政策,医疗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以及意识形态等社会条件的变化,导致人口性别比的变化。
1、人口迁移促进了云南经济的发展
(1)人口迁入带来劳动力规模效益,促进经济增长;
(2)人口迁入带来总需求的增加,对经济增长产生刺激作用;
(3)迁出人口一方面为云南节约了大笔安置劳动力就业资金;另一方面文化层次较高的劳动力的迁出,也给云南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2、省际人口迁移改善了云南劳动力资源状况
由于迁入人口的加入使得云南省的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了0.22个百分点,初等教育人数所占比例上升了0.07个百分点,中等教育人数比例上升了0.08个百分点,高等教育人数上升了0.06个百分点。同时,人口的迁入促进了多元文化的融合,使当地人的观念得到更新,最终使得整体劳动力素质得到提高。但是,由于迁入人口流向的不合理,各种受教育程度的迁入人口以流入昆明的最多,特别是受教育程度高的迁入人口主要集中在昆明、大理、曲靖、玉溪等几个相对较发达的中心城市,而广大落后地区迁入人口较少,迁入的也是一些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口。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云南劳动力素质的区域差异。
3、省际人口迁移优化了云南的就业结构
云南就业人员的职业构成仍以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为主,占全省就业人员的比重达79.26%,而省际迁入人口则集中在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及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两大行业,两者合计占总就业人员的81.17%。省际人口的迁入,使得云南除农、林、牧、渔、水利业外各行业就业人员的比重均有所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为云南的就业结构优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4、省际人口迁移对云南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起了积极作用
(1)省际迁移人口的职业构成,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云南省就业结构滞后的程度;
(2)省际人口迁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云南产业结构的升级。
5、省际人口迁移对云南省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十分有利
(1)省际人口迁移提高了云南省城镇化水平;
(2)省际迁移人口促进了云南省城镇规模的扩大。
6、存在的问题
(1)迁入人口文化素质偏低;
(2)迁入人口流向不合理;
(3)迁移人口在社会融入性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1.生孩子经济压力大,从生产费到奶粉尿不湿到学费房子,生一个已经倾尽全力,不敢生第二个。
2.不再养儿防老,生养孩子注重高质量而不是数量,老人不愿成为孩子负担。
3.年轻女性越来越独立,不愿结婚生子。
1.
从迁移产生的原因来看,它首先是传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遗产。由于改革以前长期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以及相应的城乡分离政策,造成扭曲的产业结构和人口迁移障碍,形成隐蔽的迁移动力。
2.
其次,改革以来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和区域、城乡之间收入的不平衡,为人口迁移和流动提供了追加的动力。
达6.78亿,其中人口过亿的国家有2个,人口数量在1千万-1亿的国家有5个,越南人口9856万,即将进入过亿人口国家。
东南亚各国性别结构
东南亚整体男女比例比较均衡,其中越南、泰国、缅甸、柬埔寨的女性略多于男性。
东南亚各国年龄结构
东南亚人口大国中,印尼13-24岁人口占比20%,菲律宾13-24岁人口占比23%,越南13-24岁人口占比却只有16%,这是因为越南在上世纪也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作为对比,中国13-24岁人口占比为13.9%。
东南亚各国年龄中位数
除泰国和新加坡外,其他国家相对年轻化一些,作为对比,中国人口年龄中位数为39.1岁
下一篇:中国新城市排名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