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整首诗来看,诗人的口吻都是亲切、平易的,较为口语化,“唯”“独”这类词显得较为庄重,不及“只”那么平实,而且这个“只”字,显出了诗人一种天真的执拗,有种孩童式的可爱情态。
题目“独坐敬山亭”首先给人的感觉就是“孤独”,诗人独坐,是寂寞的,开篇“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也表明了这种孤独的客观状态;但李白,众所周知,又是豪放的、仙人般旷远豁达的,所以自能“苦中作乐”,与山神交,自得其乐。所以到了最后,“独”已经不是孤独,而是敬山亭为我独有,两两相望,情深似海,改用“只”字,体现了诗人的天真、可爱。
只有敬亭山默默地看着我。当全世界抛弃我时有它陪伴着我,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之感。含蓄的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安慰的心情。
这个名字不仅很美,而且其是出自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中,所以,这个名字带有李白诗歌潇洒飘逸的感觉,同时,还有一种浪漫主义色彩。在诗中,诗人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将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描写的淋漓尽致。因此,“敬亭”这个名字在诗意之外,还能形容人坦荡、美丽、亭亭玉立。
独坐敬亭山
课文敬亭山如下: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又名昭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风景幽美秀丽、山上有敬亭。
《独坐敬亭山》通过对敬亭山的吟咏,抒发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之情,表现了诗人倔强、孤傲、清高的精神,暗示了自己因为强烈要求个性解放、反抗封建权贵而遭到的排挤和迫害的苦闷,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得到短暂的安慰和解脱。
敬亭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系宣城文化魂之所在,位于中国安徽省宣城市区北郊,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帝讳,易名敬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十余里。有大小山峰60座,主峰名翠云峰(“一峰”),海拔324.1米。
独坐敬亭山
唐代: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写《独坐敬亭山》的不是杜牧,是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为“大李杜”。李白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等。
敬亭山位于宣城市区北郊,自南齐谢脁《游敬亭山》和唐李白《独坐敬亭山》诗篇传颂后,敬亭山声名鹊起。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李白政途失意后浪迹江湖中的某一年。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敬亭山
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敬亭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系宣城文化魂之所在,位于中国安徽省宣城市区北郊,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帝讳,易名敬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十余里。
有大小山峰60座,主峰名翠云峰(“一峰”),海拔324.1米。
敬亭山山势呈西南——东北走向,坐拥一峰、净峰、翠云峰三大主峰,最高峰翠云峰海拔。周围60余座山头如鸟朝凤,似众星捧月簇拥在一峰周围。
敬亭山虽不高,但在此丘陵地带拔地而起,远看满目清翠,云漫雾绕,犹如猛虎卧伏;近观林壑幽深,泉水淙淙,显得格外灵秀。
1987年10月,敬亭山被安徽省政府列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2012年1月,敬亭山被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1)只有: 表示必要的条件关系(常跟“才”呼应)
例如: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把任务完成。
(2)唯有: 意思就是只有。
这两个词是没有区别的。
但是在李白的这首诗里:
只——世间万物总有厌烦的一天,只有敬亭山与我相看两不厌。类似于相依为命的亲人或者是相濡以沫的恋人。
唯——有人说这个字在文学上比只更有美感,但是太白作诗一向信手拈来,不雕琢辞藻,只字的孤独落寞是唯所表达不出来的,只字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李白有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送别孟浩然的时候写的,李白以旁观者的视角目送孟浩然,只看见远处从天而下的长江,这是与朋友分别的孤独。而写敬亭山这首时是自己回顾过往的落寞,与送别时的唯不同,是自己内心的独白,只字在这里比较合适。
太白说的是自己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而敬山亭巍峨不动,仅以淡然从容视之,故而引发他更加坚定的心态,才有之“相看两不厌”之绝句!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
尽:没有了。
闲:偷闲,安闲。
厌:厌弃,厌烦。
[译文]: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安慰的情景。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状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独之感。天上众多的鸟儿高飞远去,无影无踪了;连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驻片刻,独自远远地飘走了,山中显得格外幽静。在诗人看来,世间万物都厌弃他,离他而去。“尽”“孤”“独”“闲”等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这正是封建社会中许许多多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两不厌”,表现了诗人与敬亭山感情上的投契。“只有”,并不意味着太少,而是一种“人生得一知已足矣”的骄傲与满足
上一篇:马蜂的种类图片大全大图?
下一篇:平山淴淴水风景区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