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气候特点对农业生产,每年只能种地一季因四季分明
气候对农业生产特别重要,比如一年四季都要适时播种,到什认季节就按种什么庄稼。
农业气象专家解释说,全球气候变暖,将使世界主要粮食带向极地扩展,并且扩展的速度是年平均气温每提高1℃,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农作物等将向北推进150公里-200公里,会使较为寒冷的高纬度地区的农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相应增加。
但是气温的升高也会使中纬度地区极端天气增加,地表的蒸发加大,地下水位下降,旱情趋于加重。
气温升高会使低纬度的高温和伏旱加剧。
这些都会造成中、低纬度地区粮食产量下降。
而世界上主要产粮地区是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高纬度地区的耕地面积有限,因此高纬度地区所增加的粮食产量远远不能补偿其他地区粮食的减产。
此外,气候变暖不仅会使土地的荒漠化加剧,还会使农业病虫大量繁殖,因此对农作物的危害也会加剧。
气候变暖还会引起海平面上升,海水会向内陆倒灌,盐土向内陆扩展,使农作物生长地区的盐渍化和沼泽化更加严重,靠近沿海地区的种植面积减少,粮食产量下降。
至于二氧化碳的增加对提高粮食产量的影响那是极其有限的。
诚然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重要原料,但它不是唯一的原料。
二氧化碳虽然对植物生长有正效应,但也往往因阳光、水分、养分的影响,使这种正效应大打折扣。
一般情况,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基本上已达到植物光合作用时“按其所需”的程度,再增加也是空摆设了。
河流水文特征最大的差异在径流量的季节分配上,由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特点是全年温和多雨,故该地区河流水文特点是全年径流量季节分配均匀;地中海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干旱,冬季暖湿多雨,故该地区水文特点径流量季节分配不均匀,夏季径流量小,冬季径流量大(即夏季为枯水期,冬季为汛期)。农业生产类型(农业地域类型),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区主要是发达的商品化混合农业;南岸的地中海气候地区主要是地中海型农业。
南亚地形分为三部分:北部是喜马拉雅山地,平均海拔超出6,000米,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14座。
尼泊尔、印度与中国三国间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气候、土壤和植被的垂直变化显著。
中部为大平原(由印度河、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冲积而成),河网密布,灌溉渠众多,农业发达。
南部为德干高原和东西两侧的海岸平原。高原与海岸平原之间为东高止山脉和西高止山脉。戈达瓦里、克里希纳等河自西而东流,注入孟加拉湾。盛产水稻、小麦、甘蔗、黄麻、油菜籽、棉花、茶叶等。富煤、铁、锰、云母、金等矿藏。扩展资料:气候特点:南亚大部分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热季(3-5月)、雨季(6-10月)和凉季(11月至次年2月),全年高温,各地降水量相差很大。
西南季风迎风坡降水极其丰富,是世界降水最多的地区之一(如印度的乞拉朋齐)。西北部则降水较少。
南亚大部分地区位于赤道以北和北纬30°以南,除印度西北部和巴基斯坦南部属热带沙漠气候外,其它大部分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
南亚季风气候的形成,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以及青藏高原的地形作用等都有密切关系。
对于农业而言,气候即是提供物质能量,推动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限制农业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现如今,气候对于农业生产影响已经成为全球以及社会各界关心的重点课题之一,更是我国农业研究的主要课题。在全球变暖的环境下,我国农业生产以及粮食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可以说,气候的稳定性加重了农业生产的变化幅度,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农业灾害。
巴西的大部分地区都属于热带气候(南部的部分地区为亚热带气候),因此适宜种植热带作物;巴西位于赤道附近,其年平均气温为27°左右,因此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巴西的农业区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以及东南部沿海地区,地形主要以高原和平原为主,而东北部地区虽然有不少河流、湖泊,但是没有灌溉系统,基本“靠天吃饭”。
我国地势特点是西高东低,大致成阶梯状。这样的地势特征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是:一、西高东低的地势使我国的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流,注入海洋,沟通了我国东西交通。
二、我国东临海洋,西高东低的地势利于海洋湿润空气深入我国内陆,给内陆地区带来丰沛降水。
三、西部高大的青藏高原,形成了高寒的高山高原气候,东部地势低矮,形成了温和湿润的气候。形成了我国多样的气候。
利:
1、我国整体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但就东部沿海地区的主要农业生产区而言,一般是温带或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海洋性较强。季风气候的“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热同期”的特点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
2、受太平洋上的夏季风影响,我国东部季风区降雨量较为充足,对农作物、树木、牧草的生长和成熟有利;夏季高温,扩大了喜温作物生长的北界,因此我国是水稻生长北界最北的国家。
弊:
1.季风气候带来的降水差异大是对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打击。我国各地降水量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国大多数地方降水量集中在五月到十月。这个时期的降水量一般要占全年的80%。
2、就南北不同地区来看,南方雨季开始早而结束晚,北方雨季开始晚而结束早。
火山众多,地震频繁,山地成脊状分布于日本的中央,将日本的国土分割为太平洋一侧和日本海一侧,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71%,国土森林覆盖率高达67%。富士山是日本的最高峰,海拔3776米。日本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下游近海一带,多为冲积平原,规模较小。耕地以小块分散 不利于机械化大规模的农场式管理 典型的亚洲小农模式 精耕细作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