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句可以看出沈复童年童趣之外的哪些特点
创始人
2025-07-16 07:38:56
最后一句可以看出沈复童年童趣之外的哪些特点
心地善良,热爱小动物的特点!
  最后一句写沈复捉蛤蟆。
  作者追忆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反映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童年视觉敏锐,喜欢细致地观察事物,常有意想不到的乐趣。
  “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既反映小孩子视觉敏锐,又表现出孩子的稚气、天真。“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说明作者小时候善于细致地观察细小事物,看到细微的事物中那些别人所不能看到的妙处,产生超然物外的乐趣。
  第二部分(第2段至篇末),具体写童年观察景物的奇趣。
  先写夏天观察蚊飞的乐趣。“夏蚊成雷”是夸张又是比喻,这里则是“我”从蚊群嗡嗡的声音与闷雷声相似的特点联想到雷声。而把蚊比作鹤,也是蚊子的体形、长足与鹤相像,这是孩子们的联想。这些联想不但照应了第一部分的“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同时也为下文作了铺垫。“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心里这样想,眼前就果然出现了群鹤飞舞的景观。这是在前文联想基础上的想象,这正是“物外之趣”。而“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又是“我”创造性的联想和想象,进一步体现了物外之趣。同时也反映了“我”的知识丰富,但活动范围狭小,没有机会和条件接触“青云白鹤”的实景,靠着丰富的想像仍然可以领略到书本上图画上所描绘的“青云白鹤”的实景。再写“我”观察土墙、花台和小虫争斗的乐趣。这里写“我”观察花台草木,“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神游其中,仍是表现“物外之趣”的。而观虫斗、驱虾蟆的故事,不但紧扣“趣”字,说明“我”观察入神,而且还能表现“我”的真正可爱,天真无邪。

  《童趣》节选自清代文学家沈复作品《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文章通过描写儿时观察蚊飞,观察花台草木,驱打蛤蟆表现了作者天真活泼,好奇心强的物外之趣。
什么最后一句???在哪里??请楼主把全文发过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分享健康营养美食:简单制作方法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健康营养美食已成为我们追求平衡生活的重要一环。它不仅能满足味蕾,还能为身体注入...
厨房小白秒变大厨!这两道菜让全... 有没有过这种崩溃时刻?下班累成狗,打开冰箱只剩鸡翅和生菜,外卖又吃腻了,难道今晚要啃空气?别慌!今天...
【广医科普】小雪节气养生 小 雪 2025年11月22日 2025年11月22日我们迎来了冬季的第二个节气——小雪。此时天气...
原创 就... 今天来一道特别容易做,而且特别下饭的砂锅菜,全程没有加入一滴水,上桌还在兹拉兹拉地冒着热气,开盖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