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南京大学推出“下饭综艺”《教授请吃饭》第一集,邀请文学院教授苗怀明与学生们一道,一边吃饭一边畅谈美食与文化。知识性与观赏性兼具,吸引万千网友在线“求加更”。现如今,《教授请吃饭》第二季终于在南大123周年校庆之际正式推出。5月24日,南大图书馆为《教授请吃饭》第二季组织了线下午餐会,主讲人徐兴无教授与师生们一道,解码运河文化里的“扬州味道”。
这一次聊的是“文学与扬州”
乾隆年间留下了丰厚的“美食遗产”
徐兴无教授是地道扬州人,在运河边长大,对家乡美食相当自豪。餐桌上,他给学生点的都是满满的扬州特色。如干丝、盐水鹅、五丁包、烧麦、软兜……“干丝是扬州吃早茶必吃的,是用来佐茶的。”端上桌的扬州干丝是一个宝塔尖形状,食客吃的时候,要把它推倒。“从下面把它推倒,拌开了吃。有的时候在下面掏着吃,吃到最后,宝塔倒下来,这样更入味。”徐兴无说。
南京人吃鸭子,但扬州人爱吃鹅。“从南京开始向西吃到武汉,都是吃鸭子,但是一过长江,从六合开始,一直到我们扬州这边,我们都是吃鹅。”为什么扬州人对吃这么讲究?徐兴无解释,扬州在清代是盐商聚集的地方。巡盐御史就驻在扬州。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当过巡盐御史,还有一个叫李煦的也当过,“这个人是林黛玉爸爸林如海的原型。他们的衙门叫两淮盐运司衙门,至今还保存得很好。”
教授和学生们的餐桌上,还有一本“精神食粮”——《扬州画舫录》,这本来自乾隆年前的扬州城“旅游指南”,记录了清代乾隆年间的繁盛扬州,还给扬州留下了丰厚的“美食遗产”,比如写到茶肆设在花园之中,现在扬州的茶社名称也多带“春”字,如富春、冶春、熙春、共和春等。
教授请学生吃饭历史更悠久
《论语》里就有对“亲师取友”的记录
记者了解到,这一期“下饭综艺”,也是南京大学高研院新生午餐会的“特别定制版”。现场,徐兴无教授还邀请《教授请吃饭》第一句的主讲人苗怀明教授,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于京东教授和外国语学院张俊翔教授上台,分别讲述了自己对于“亲师取友”师生关系的理解。
徐兴无说,“教授请吃饭”的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论语》中对于孔子吃饭场面的记录。“《论语·乡党》篇就是学生们专门用来记录孔子衣食住行的篇章。孔子和他的学生之间一定有饭桌上的学习,一定有礼仪的教习。这些都是给学生作表率。由此看来,吃饭不仅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也是优秀的教育传统。”
“在南京大学,教授请学生吃饭有着悠久的传统。”苗怀明教授说:“老师和学生就应该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在南大文学院,我们的徐雁平老师就经常嘱咐学生们‘要好好吃饭’。这没有什么深意,就是字面意义。吃饭吃得开心,做学习、做科研不也能做得更好吗?”
“我从2023年参与高研院的午餐会,跟同学们一起吃饭、读书,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的科研能力也得到提升。”于京东教授表示,大学教育不仅仅在课堂内,沿途欣赏风景、品尝美食、经历社会历练都是广义的人文教育。张俊翔教授说,在南京大学,老师和学生正在构建很多新型的师生共同体,“要好好吃饭、好好锻炼身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方能立身社会。吃健康饭,成为健全、健康的人,将来大家从南大走出去时,一定是有底气的!”
一餐饭,一堂课
“下饭综艺”传播文化经典,赓续南大传统
“回到母校,再一次听到徐老师和苗老师讲课,真的很开心。”文学院毕业生胡钰告诉记者,自己是特地赶回南大参加《教授请吃饭》第二季的线下活动的。“徐老师在片子里说,我们平常见到的‘烧麦’‘软兜’这些食物的写法其实都是错的,这也是给我们的一个提醒,学无止境,离开校园走上了社会,但我们依然要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生活中处处都是学问。”
胡钰这一次回校,不仅是和老师们相聚,作为《教授请吃饭》第二季线下午餐会的123位幸运儿,胡钰抽中了到南大食堂“教授请吃饭”专属窗口,品尝一份淮扬菜套餐的免费餐券。“学校的配套服务也升级了,食堂的同款窗口,可以让更多同学品尝到‘教授菜单’,感受淮扬菜中的文化传承,要给这样的策划点个大大的赞。”胡钰说。
记者了解到,《教授请吃饭》第二季由南京大学图书馆、党委学生工作部、本科生院和高研院联合出品。南大图书馆馆长黄贤金表示,《教授请吃饭》项目自2022年年末启动以来,以“一餐饭,一堂课”的形式,于亲师取友间,演绎薪火相传的隽永篇章。“家长、考生和网友们的‘在线催更’也是我们的不懈动力。第二季我们通过古籍扫描、手绘动画技术,让古籍幻化新生,展现厚重底蕴,传递人文温度。接下来我们还会继续推出多样的文化活动,传播文化经典,赓续南大师生围炉共话的温情传统。”
实习生 梁罗茜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南大图书馆 供图
校对 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