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长江逆流而上,当游轮驶过瞿塘峡险峻的峭壁,江面突然豁然开朗。在江北白帝城古建筑群的斜对面,几座白墙灰瓦的村舍错落有致地嵌在山腰上,屋顶晾晒的橙黄色夔柚在夕阳下泛着金光,空气中飘来一阵混合着花椒香气的火锅味——这里就是被称为“三峡第一村”的三峡村,一个既能遥望千年诗城白帝城,又能用舌尖感受长江滋味的隐世村落。
藏在古战场旁的烟火气
站在三峡村观景平台上,脚下是奔涌的长江,对面是云雾缭绕的白帝城。村里73岁的张大爷常指着江心漩涡说:“当年刘备托孤的船队就是从这里靠岸的。”他年轻时当过纤夫,如今最爱给游客讲江岸悬崖上的悬棺传说。不过年轻一代更津津乐道的,是村里新开的“江峡火锅馆”——坐在竹编椅子上涮毛肚时,抬头就能望见白帝庙飞檐上跳跃的落日余晖。
这个原名白龙村的江畔村落,十年前还过着“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的日子。自从2015年改名三峡村,这里陆续通了柏油路,建起光伏电站,连祖祖辈辈困扰的吃水难题也被三峡集团援建的白龙水厂解决。现在村里最热闹的,除了每年柑橘丰收季,就是傍晚火锅店飘香时分。
从“金果果”到“金招牌”
火锅店老板娘王姐原本在重庆主城打工,三年前回村开起火锅店。“当时村里刚通了旅游专线车,我想着城里人看完白帝城总要吃饭吧?”她没想到,自家用长江鮰鱼熬的火锅底料,配上后山现摘的藤椒,竟成了网红打卡点。现在每天下午五点,观景平台上的二十张桌子就坐满了端着相机等落日的客人。
这种转变离不开村里产业的支撑。火锅里翻滚的鲜脆黄喉来自村养殖合作社,涮火锅的夔柚蜜饯是村民用全国金奖的夔柚制成,连盛毛肚的竹篮都是非遗传承人李师傅的手艺。村委会何书记说:“我们注册了‘三峡金果’商标,现在连重庆主城的超市都来订货。”
长江边的魔幻黄昏
深秋傍晚五点半,当夕阳把白帝城的白墙染成琥珀色,三峡村的观景火锅宴准时开席。服务员端上九宫格铜锅,红汤里翻滚着巫山花椒和石柱辣椒,江风裹挟着水汽拂过餐桌。来自成都的摄影爱好者小林调整三脚架时,镜头里既有千年诗城的剪影,也有火锅蒸腾的热气,他笑着说:“这可比城市天台咖啡馆震撼多了!”
村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独特的待客之道:吃火锅送夔门落日明信片,消费满额赠送夜游瞿塘峡的船票。最近村里还在试验“星空火锅”,等最后一抹晚霞消失后,用投影仪在江面打出诗词光影秀,让游客边涮鸭血豆腐边看“朝辞白帝彩云间”的现代演绎。
新旧交织的乡村振兴图
走在村里新修的青石板路上,会发现传统与现代的奇妙融合:百年黄桷树下是5G信号基站,明清风格民宿里装着地暖,光伏板在古戏台顶上静静发电。村口展示着三峡工程蓄水前后对比图的老茶馆,现在兼卖网红雪糕——白帝城造型的巧克力外壳里,裹着奉节脐橙味的冰淇淋。
最让村民骄傲的是,村里年轻人不再外出打工。26岁的李平在光伏电站工作,他父亲当年在江上跑船:“现在我在家门口上班,工资不比城里低,还能照顾老人。”村委会正筹划把废弃的柑橘仓库改造成非遗体验馆,让游客亲手制作竹编火锅漏勺。
当暮色完全笼罩江面,白帝城的轮廓化作水墨画般的剪影。江对岸古城墙上的灯笼次第亮起,三峡村的火锅店里飘出《竹枝词》的旋律。此刻坐在江风中的旅人忽然明白:所谓诗与远方,不过是历史长河与人间烟火的温柔相遇。在这里,千年的战鼓声化作了火锅沸腾的咕嘟声,文人墨客的愁绪变成了麻辣鲜香的烟火气,而乡村振兴的故事,正随着长江的浪花奔向更广阔的天地。